隨著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快,經濟利益紛爭不斷增多,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突發公共事件時有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也呈多發趨勢。新形勢下,新聞媒體應當如何把握角色定位,及時、客觀、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緩和社會矛盾,是廣大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就此談點認識和體會。
一、掌握突發事件的特點是做好報道策劃的前提
突發事件一般具有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復雜性、敏感性、影響力大、涉及面廣、持續性強等特點。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災害性等特征,往往會迅即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社會公眾廣泛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這也就決定了其報道策劃有許多不同于常規新聞報道的特點和要求,諸如報道的及時性、緊迫性、謹慎性、應變性、現場感、連續性、立體性等。
二、突發事件報道的功能賦予新聞媒體更大的社會責任
突發事件的報道折射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對于突發事件,如果一家媒體不負責任,片面追求賣點,任意炒作,肆意渲染,對社會、對人民是十分有害的;而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一個地方的主流媒體如果對本地突發事件保持“沉默”,不做報道,“捂住不說”,則要么外地媒體捷足先登,“搶”走新聞,來一個“墻內開花墻外香”,使你陷于被動尷尬境地;要么“逼”著當地民眾聽信外地或境外的媒體,導致各種負面報道和流言蜚語甚囂塵上,以訛傳訛,使民眾陷入惶惶不安之中,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比如,2003年我國“非典”初期的大眾傳媒缺位造成的就是這種后果;而今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十多個省市區,但并沒有引發國民強烈的恐慌情緒,也未發生流言四起的情形,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做到了信息的及時發布和公開透明,新聞媒體及時準確的權威信息披露功不可沒。透過抗震救災過程,讓人們普遍感受到正確信息傳播的巨大威力和作用。
傳播學鼻祖施拉姆曾說過:對于公共危機,首先應該是信息公開。信息一旦阻塞、不透明,勢必引起公眾的恐慌心理,甚至會引發盲動、騷亂、暴亂等社會負面行為。當突發事件不斷演進之時,媒體在政府與公眾之間則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信息溝通者的角色,發揮著獨特的功能作用:一是滿足公眾的知聞需要。獲取真實準確的新聞信息是社會和公眾對媒體傳播最基本的要求。大眾傳媒公正客觀地報道事件和評述新聞,可以及時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有利于民眾作出相應的行為調整,又可以有效防止謠言泛濫,因為謠言止于真相;二是輿論監督引導作用。大眾媒介可以監督政府行為的正確與否、相關人員工作得力與否,從而為有效處置事件提供監督保證;三是促進社會穩定。在突發事件中,媒介營造的社會文化環境相對于平常時期,對急需引導的民眾的影響作用更為顯著,而此時政府也需要借助大眾傳播媒介把自己的態度、行為、措施、要求等傳達給廣大民眾;四是構建社會健康心態。中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突發事件一旦炒作過了頭,反而會加劇人們的恐慌心理,大眾傳媒必須有效控制和把握突發事件的傳播程度、視角、態度等等,因為這些因素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有關判斷。
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一直是困擾新聞媒體的一道難題。長期以來,不少地方對突發事件往往采取不報、瞞報、緩報等不負責任的做法,甚至出現新聞管制的行政行為,造成新聞媒體的“缺位”和集體“失語”,極大地損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其實,這并不是媒體本身的問題,而是地方政府基于這樣那樣的考慮和顧慮,限制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客觀上造成了主流媒體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的被動、遲緩與不力。所幸的是,即將頒布實施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從法律上賦予了媒體報道權,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的民主開放程度和對人民知情權的尊重。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課題,就是大眾傳媒特別是主流媒體面對突發事件,如何突破信息傳播的單純性“管制”思維,以更為專業、更加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筆者認為,面對突發事件,地方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以及信息傳播的主陣地,更要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忠實履行社會“穩定器”和“社會良知”的職責,既要擔負起及時、準確、全面、公正地傳播信息的責任,又要擔負起更為關鍵的輿論監督和引導責任,以及全面解讀事件,引導深層次思考,推動社會管理機制科學有效運轉的社會責任。
三、突發事件中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各項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保穩定促和諧面臨新形勢新壓力,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地方媒體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工作,具有重大而緊迫的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各級電視媒體應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工作。
1、建立并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要在事件發生后的最短時間內,由當地政府的新聞發言(布)人,或由宣傳部門,協調會同事件發生單位的主管部門,召集主流媒體迅速發布有關的新聞消息,搶先刊載播發新聞報道,先聲奪人,先入為主,搶占制高點,掌握話語的主動權。要建立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應急預案,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宣傳部門不必事事、次次都要下指令,可以做到“胸有”機制,指揮若定,主流媒體負責人可以不怕、不等、不靠,大膽布置記者編輯介入事件,追蹤采訪報道。同時,要注重強化新聞發布責任,加強歸口管理與組織協調,嚴肅新聞報道紀律,講究報道的方式方法,做到調控有力,冷熱有度,平穩有序。
2、及時跟進報道,最大程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及時準確的報道是新聞的生命,也是爭取輿論先導的客觀要求。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各級電視媒體一要開通全天候的新聞頻道,合理配置新聞時段。二要發揮現場直播的作用,體現電視新聞的最大時效優勢。三要通過連線報道最大程度地實現新聞交流互動,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態勢。四要利用字幕插播,提高新聞信息量。五要變終結式報道為連續報道,這種報道形式不僅是危急時刻信息傳播的綠色通道,也是民心的“穩壓器”,對于引導輿論、動員民眾、共渡難關、維護穩定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發揮喉舌作用,全力配合當地政府妥善處置事件。一要及時發布預警信號,提高公眾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各項防范應對準備,努力減少災害損失。二要迅速發布政府的各項指令和應急措施,動員民眾自覺參與事件的應對處置。三要適時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破除愚昧迷信,提高公眾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按規律辦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很強的工作,必須堅持健康、向上的基調,遵循“及時、客觀、準確、理智、穩妥、有序”的原則,始終有效主導輿論、引導輿論、影響輿論。具體而言,應把握好四個“度”:在量度上,抓主抓重,不搞“有聞必錄”;在程度上,堅持實事求是,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夸飾,不為迎合受眾口味而媚俗;在力度上,保持適當規模,不炒作,不過分;在尺度上,嚴守宣傳紀律,把握政策口徑。
5、體現人文關懷,塑造電視媒體品牌形象。突發事件對社會來說意味著危機,但對電視傳媒來說卻是塑造形象、提升水平的契機。比如,面對突發事件,民眾十分關注大眾傳媒,期望從中獲知相關信息,此時的媒介是最能夠吸引公眾注意力的;突發事件發生后,社會和民眾的心理普遍比較脆弱,電視媒體如果能較好地把握住社會心理,積極加以疏導,體現出人文關懷,急民之所急,憂民之所憂,民眾就會信賴、親近這些媒體,進而形成較強的向心力;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媒體如果能及時準確地報道,抑制謠言的傳播,促進社會穩定和人心安定,同時充分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責,它就會受到管理層和民眾的廣泛認同,其公信力也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東至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