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哲學的觀點以及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顯而易見,形成以院體派為主流的趨勢。民間畫工雖有建樹,也曾留下不朽之作令世人矚目,然而民間美術不能形成系統理論,理論家則認為民間美術是畫匠所為,不能登大雅之堂。縱觀中國繪畫傳承與發展,一個值得人們重視的一個問題是,民間美術應屬于我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民間畫工因為沒有社會地位,甚至更無文化基礎,所以不可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談不上被理論家們作為研究對象。
歷史上由宋徽宗大興翰林畫院,繪畫家以較高的社會地位,使中國院體派走過全盛時期,無疑對中國畫院及院體派的形成推波助瀾。兩宋以后中國繪畫進入文人畫的高峰期,崇尚以“倪黃”為正宗,反之則視為“野狐禪”,而民間美術朝著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方向發展,同時顯示出具有廣大民眾的市場與審美群體。
院體派直至文人畫在形式上包括審美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影響著民間繪畫。盡管如此,民間美術中一些優秀的精華部分,值得重視與思考,通過院體派與民間美術之比較,在美學、觀念、形式內容等各方面達到互補。
一、院體派的藝術風范
宋代建立翰林畫院,雖然得到皇帝的重視,從另一角度來看,說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經濟發展必然伴隨文化傳播與發展。
由于翰林畫院當時在全國上下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同時還健全一系列畫院制度、采取學術研究、收藏鑒定、公平考試等措施,逐步形成了院體派畫風。他們以自然為參照,作極其精確的描繪。以五代花鳥畫家黃荃的作品《珍禽圖》為證,尚屬中國古代工筆花鳥畫之典范。在山水方面、宋代形成了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王圭四大家,其藝術嚴謹之風獨領風騷,直接影響了元、明、清山水畫的發展。
在題材的選擇方面,院體派人物畫表現了對社會的關注。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風俗畫的形式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再現古代汴京一派繁華景象,長卷描繪了從郊外到城內鬧市,直至中心汴京大橋,構圖起伏迭宕,人物身份明確,情景交融,《清明上河圖》體現了院體派畫家深厚扎實的功力,可以說無與倫比,不愧為院體派之藝術風范。
二、當今學院派及繪畫
何謂學院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來界定,學院派泛指高等藝術院校及系科、從事美術教育的專家教授為主體的畫家。
高等院校的優勢具備一整套系統教學理論、計劃以及完備的人事制度,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無論在教研成果方面或是美術創作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涌現出徐悲鴻、劉海粟等大師級美術教育家和重量級畫家,徐氏教學理念奠定了中國高校美術教育的發展方向。
以全國八大美院為主導的藝術院校,集中了一批藝術精英,他們在創作上充分展現出學院派扎實過硬的基本功,在歷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多數進入獲獎作品的行列,即使另外一部分獲獎作者分別來自地方畫院文化機構,其大部分作者也出自高等院校。
從繪畫方向,往往氣勢宏大場面的歷史畫,軍事畫題材都出自學院派畫家之手。女畫家周思聰作《人民與總理》、陳丹青作《西藏組畫》都達到新的藝術高峰、完全可以載入當代美術發展史。
三、民間美術藝術特色
民間美術是一項非常復雜、定義模糊的藝術形式,研究它的成因需要以社會學、哲學、民俗學、美學等方面證明。多數學者認為,民間美術是屬于中國小城鎮、農村為主體的民俗文化,被約定俗成的民間美術活動,具有較強的功利色彩、形式上保留了原始社會藝術混合的造型特征。
神州大地民間美術在形式上保持了各自的地域文化特點,但在形式內容、題材選擇趨于一致性。將吉祥歡愉作為恒常主題,由于民間美術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帶有鮮明的功利色彩,他們具有共同的愿望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我們發現中國民間美術豐富的主題所包含的功利涵義,都統一在三種功利傾向之中,這三種功利傾向是:
(1)希望宗族門姓承傳延續,家眷親屬增壽延年。
(2)盼求日常生活豐衣足食,門第居位顯赫高貴。
(3)祈望社稷農事免災無害,牲畜平安無恙。
可以說,中國民間美術中的恒常主題,都被上述三種功利傾向所復蓋,因而具有內涵意義上的基本統一性。①
如生子繼嗣方面,民間美術形式內容上多選擇麒麟送子、榴開百子、蓮生貴子等。在情戀婚嫁方面選擇主題有雙喜鴛鴦、花好月圓、丹鳳朝陽、龍鳳呈祥等。延年增壽方面的題材則有松鶴延年、麻姑獻壽、群仙祝壽等。這些足以說明中國民間美術在觀念上具有祈福、吉祥、功利、避災的顯著特征。
在民間美術的造型形象中,現實物象的擇取和連續,形式元素的運用及主體情感竟志的表現,都呈現著高度的主觀性、隨意性和自由性。②
四、民間美術的造型觀
民間畫工在審美創造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唯我認識態度,由于中國民俗文化具有通俗性,因而決定了民間美術創作完全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精神活動,如安徽阜陽地區剪紙《虎吃五毒》,被極度夸張的造型,把蛇、蝎子等布局在老虎的肚子里,思維十分簡單,只希望能夠借助一種力量去病消災。
由此可見民間美術與學院派相比較,在創作過程中表現質樸、率真的審美情趣;那么在技術上的粗糙,表現了天真浪漫的拙味。在我國北方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剪紙的造型則大量運用兩維空間的表現方法,居然與西方野獸派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山東木版年畫夸張人物造型在《年年有余》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不僅如此還大膽用色,保持了熱烈鮮亮的純度,給人以一種喜慶歡愉的聯想。另外在構圖方面更是表現出隨意性和感覺構圖傾向,毫無顧忌,民間瓷畫中的青花與粉彩,表現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方面,如《空城計》,構圖特點是以少勝多,幾個人物就是千軍萬馬,把一個激烈的戰爭場面竟然可以巧妙地布局在一個花瓶空間,著實讓人佩服民間畫工的構圖能力。
五、學院派與民間美術之比較
綜述學院派、民間美術的產生淵源,以及從審美情趣、題材選擇以及形式內容上作比較,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征;而同屬于中華藝術大傳統。學院派當今依然保持著引導主流藝術的發展,而民間美術更具通俗性,在全國小城鎮和廣大農村有著廣泛的欣賞群體。
藝術之間的相互借鑒,兼融并蓄吸收各自長處,不能完全一概而論,認為學院派是專業,民間畫工是業余,這種劃分只是行政或是體制所確定。其實俗畫并非民間藝術家的專利,從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史上看,從吳昌碩、齊白石到黃秋園、陳子莊,試問他們上過大學嗎?但他們在繪畫及理論、書法篆刻等方面,都已達到文人畫以及學院派畫家的水準,因而也就有了大師來自民間之說。
在學院派為主流的今天,在部分高校設立民間美術系,這對于民間美術的研究與發展,是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有條件的地方還應建立民間美術館。
總之,民間美術需要社會的關注和支持,進一步健全理論研究,開展學術性的研討,使理論與實踐達到有機的統一,才能使民間美術健康的傳承與發展。■
注釋
①②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蕪湖書畫院專職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