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關于新聞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綜觀全國大多數新聞院校在對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情況,重視和強化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成為當務之急。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堅持“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辦學理念。南京大學新聞學專業形成了“課外實習與課堂教學并重,實踐教學貫穿本科教學始終”的教學理念。這些理念落實到具體實踐教學環節,大致可以歸為如下兩個方面:一是由專業學生自辦學生媒體。如報紙、期刊、網站等;另一方面就是在業界新聞媒體一線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正的新聞一線得到鍛煉。作為新興辦的湖南科技大學新聞專業在上述兩方面做得較好,至今創辦的學生媒體有報紙《新聞人》和雜志《新知》及班刊。另外,他們與長沙的《長沙晚報》《瀟湘晨報》、紅網及湘潭的《湘潭日報》《湘潭晚報》等建立了友誼實習基地,每年可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去實習。通過自辦媒體和到新聞媒體單位的實習,新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雖然如此,但經過筆者近8年來的新聞教學實踐,感覺到只注重上述兩個方面對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還很不夠,要全面提升新聞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充分利用課堂,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等實踐能力
大學教育不同于小學和中學的課堂教學,在課堂上除了有老師的理論講授外,還強調學生與老師及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這里所謂的課堂互動其實就是提供給學生一個非常好的實踐鍛煉機會。辟如筆者在上《新聞學概論》課時,就形成一個課前5分鐘新聞播報制度:每節課前5分鐘由學生來進行新聞播報,要求他們簡單明了地報道新聞,所報道的新聞可以摘取各類型大眾傳媒,也可以是學生自行采寫的新聞稿,尤其針對摘取其他媒體上的報道要求學生一定要告訴新聞出處,并且要對媒體上的原稿進行一定程度地加工與提煉。在每節課所有學生播報完之后,筆者再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或突出表現進行點評。這樣對于剛進大學校門的新聞學子來說其益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能夠鍛煉他們開口說話的表達能力及膽量。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地培養他們的新聞敏感,不同的學生在選取播報的新聞內容時往往表現出其新聞敏感程度的不同,這些通過筆者的點評及學生的多次實踐鍛煉,其新聞敏感自然會逐漸得到增強。此外還可以適當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與寫作能力,如要求他們對媒體上的原稿進行加工并轉為自己的語言把新聞說出來,這一點對于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來說難度稍大一點,要求他們對原稿進行適度加工,或從文中摘取最重要的或變抽象為具體或把專業難懂的術語行話變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另外筆者在《新聞評論學》課上更是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因為相對前者來說這是一門必修的新聞專業實務課。每次上課時筆者都會結合所講述的知識要點與學生進行互動,以培養學生的評論思維能力。如在講到新聞評論價值構成要素內容時,筆者就會有意識地選取現實社會中有爭議值得評價的新聞素材讓學生發表看法和見解。不同的學生往往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如針對同一主題就會迸發出多種思想火花形成多元的觀點甚至產生觀點碰撞,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訓練得到充分地思維訓練,筆者認為這也就真正達到了新聞評論學教學的主旨——是思維教學而不是培養“工匠”。新聞專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并提供給學生得以實踐鍛煉的條
件,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認識,充分利用課堂有限的實踐機會,培養并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第二,整合和利用學校優勢資源,拓展學生實踐舞臺
一般新聞專業學生都會自辦一些媒體如報紙雜志等,這些報刊的創辦一定程度上的確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業務能力,從采訪、寫作到編輯出版全過程學生都可以親自實踐。但這種實踐方式同時也有可能會產生“自娛自樂”的不良效應,即學生所辦報刊的內容其影響力幾乎沒有,除了親自采寫的那位學生會認真閱讀自己的成果外,其他接觸到這些刊物的學生幾乎不會去讀內容。久而久之,學生辦報辦刊的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受到影響,慢慢淡化了最早的那份熱情。記得有一次一位大三的學生對筆者說,“現在的稿件很難組織,基本上每期報紙上的內容都是由報紙編委會負責人自己完成”。鑒于此,筆者認為新聞專業學生一方面要努力辦好專業媒體,另一方面新聞院系又不要局限于所辦的專業內部媒體,還要盡可能地整合和利用校報校刊及校園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多種學校媒體的優勢資源,盡可能地為學生校園內的實踐創造條件,給學生一個相當充分而廣闊的鍛煉舞臺。畢竟學校從資金到設備設施的實力要遠遠優于具體的一個院系,因此新聞專業學生要積極滲入到校園媒體中去,以促進各方面實踐能力的長進和提高。
第三,在學校內部要注重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切實提高實踐設備的利用率
關于這一點國內新聞院校明顯要落后于國外,在國內很少有新聞院校將專業學生媒體與業界一線直接聯系起來,而在國外就比較普遍。如紐約大學新聞系剛剛啟用的電腦編輯平臺就與CNN的供稿系統相連接。另外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自己辦的電視臺就是NBC的分臺,這些做法可以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切身感知傳媒業界的變化,并對其各方面素養進行實踐檢驗,從而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其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新聞傳媒教育實踐性強這一特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因此凡創辦新聞院系的學校,不管是老牌的新聞院系還是新辦的新聞專業在專業實驗設備設施的投入建設上都相當重視。但在這些相關設備設施建設好后,發現有不少新聞院系在實驗設備的利用率上普遍較低,有些新聞學院的演播廳或多功能廳幾乎成了擺設,學生在校期間難得使用幾次。這一情況的形成與課程的設置安排不無關系,國外的新聞院系有很多課程都是在實驗室和機房進行的,那樣便于隨時演示、操作。筆者認為除了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進外即適當增加一些實踐課時,如筆者所教的《新聞評論學》以前沒有開設實踐課,到后來才在原來理論授課的基礎上增加6個實踐課時。當然除了這些正式課堂教學實踐使用實驗室設備外,學生還可將課外的實踐活動運用到這些實驗室設備,如可以進行一些校園文體方面賽事轉播的演練。通過對這些實驗室設備的充分利用,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得到較好的提升。在這里我們更強調的是設備的利用率而不是設備的先進與否(國內有些新聞院系不惜耗巨資創辦所謂先進的一流的實驗室),這顯然是一個更有價值的指標。
參考文獻
[1]陳作平:《美國高校傳媒教育考察報告》,《現代傳播》,2007年第6期
[2]董錦瑞:《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急速升溫的觀察與思考》,《青年記者》,2005年第5期
[3]丁柏銓:《抓好實踐教學環節,培養高素質新聞人才》,《新聞戰線》,2005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