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很想成為一個“愛心媽媽”,給一個孤獨無助的小寶貝更多的愛。但是,你準備好了嗎?特別是,當你家已經有了一個心愛寶貝的時候……
你很想收養一個孤兒,無論你是否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我都為你豎起大拇指!你很有愛心,而且有力量,愿意承擔起一份責任。
收養孩子是一件需要提前做好物質和心理準備的事。也許對愛心媽媽們,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準備。
對于已經有自己的孩子的媽媽來說,收養一個新的寶貝要面臨很大很大的挑戰。新的寶貝帶來新的習慣、性格和行為,必將對原有的家庭動力和能量產生影響。要想將整個家庭引向正向的發展,媽媽們真的要付出自己的心力和精力才行。
媽媽先做好認知的準備
如果新寶貝來了,你的生活會有哪些變化?
對于媽媽:你一定曾經對于收養孩子有個預期,這個新寶貝和你的預期相符嗎?對于不相符的方面,你有什么想法?你為他準備了衣服、床鋪、飲食,可能還有上學,和他的習慣相符嗎?對于他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和對于新家新成員的態度,你有心理準備嗎?列于他和自己的親寶貝的關系,你想過如何定位嗎?如果出現較大的矛盾,你準備如何變通呢?
對于新寶貝:新寶貝來到新家之前是否有些心理創傷?新寶貝如何期待新家庭和成員?新家庭有原有的家庭生活模式,新寶貝能否適應?新寶貝和家庭中的小孩子會是哪種相處模式?新寶貝感到新家庭不適應了會怎么樣?
對于親寶貝:媽媽要收養一個新成員,親寶貝同意嗎?親寶貝愿意和新寶貝一起分享媽媽的愛和家庭的資源嗎?親寶貝如何看待媽媽和新寶貝之間的關系?親寶貝和新寶貝如果發生了矛盾,親寶貝內心里會怎么想?
做好親寶貝的心理準備
親寶貝的困惑: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獨立人格的認可。也許你認為自己的親寶貝還很小不懂事,但是孩子在“不懂事”之前是通過周圍環境的反饋來認識自己的。當他突然發現自己的生存環境中出現了個新成員時,一定會在心里產生波動,他要通過和新成員的互動來證明自己身份的變化,并表現出正向或者負向的態度。

媽媽需要做的:在新寶貝來之前,媽媽一定要告訴親寶貝自己的想法,得到親寶貝的反饋。很多案例中,家庭中的寶寶都不愿意媽媽收養新成員,他們會提出“是不是要來一個人分我的玩具”“是不是他會要媽媽愛他”等等問題,孩子們擔心自己的資源被別人侵占,他們立即有了不安全的感覺。
所以,媽媽要坦誠地講出來:為什么想收養一個新成員,看看這種想法能否和親寶貝達成共識。如果親寶貝表示反對,請媽媽對收養孩子慎重。
如果親寶貝沒有意見,媽媽也要和親寶貝一起討論,媽媽對收養新寶貝想到要有哪些準備,讓親寶貝幫助自己再想一想還需要什么別的準備;有哪些問題是自己也可能會面對的,希望親寶貝在可能的范圍內一起來幫助媽媽。最好在為新寶貝準備物質保障的時候,讓親寶貝也參與進來。親寶貝會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尊重,從而更愿意去接受個家庭的新成員。
TIPS
聰明的媽媽還可以在為新寶貝買物品的同時為親寶貝買一件他喜歡的東西。新寶貝適應中的心理狀態:我是不是值得被愛?
新寶貝的困惑
1 安全感的缺失:每一個孩子出生后面臨的最根本的情緒就是恐懼,離開媽媽的母體來到新的環境,恐懼自己是否還能被媽媽愛,還能安全自在地獲得生存條件。
新的寶貝來到新的家庭,同樣的道理;但新寶貝要面臨一個比其他孩子更難受的問題:我是不是值得被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周圍的人、物的反饋來認定自己的價值。周圍的反饋包括和他有所接觸的每個人的言語、表情、身體語言、行為等。尤其重要的是,人們的非語言的反饋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新寶貝也會通過觀察和感受外來的信息,來回答:他們是否愛我?我和其他孩子一樣嗎?孩子們在自己內心里回答這些問題后,要么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要么安全感減少。
2 生養父母的比較:和另一個孩子在一起生活,新寶貝會經常地在心里做比較:撫養我的不是我的爸爸媽媽,我的爸爸媽媽呢?為什么別人就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生活,而我的爸爸媽媽不在了?是我不夠好嗎?
同時面對兩個孩子,父母的行為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而當孩子在觀察或感受到外在環境對自己有異樣時,孩子就會懷疑:我的養父養母對待我和對待他們自己的寶貝不一樣,他們到底愛不愛我呢?如果孩子認為養父養母沒有親生的爸爸媽媽做得好,也許會表現為沉默(我確實是不應該得到愛的)、恐懼(害怕以后得不到愛)、憤怒(上天對我不公平)等。
如果孩子認為養父養母對待自己很好,孩子的懷疑和恐懼會被養父養母的愛心融化,可以和他們一起快樂地成長。
新寶貝進入新家庭后和親寶貝相處常見問題
問題1:沉默被動vs分爭媽媽的愛
問題:孩子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本來他就會從內心里評估這個環境是不是安全,新的撫養人是否值得安全地依托。尤其對于偏內向、適應環境稍慢的孩子來說,確認環境的安全性需要一個過程。新寶貝剛進來,很可能是在沉默中來體會周圍環境的安全性,用被動來檢驗周圍的人是不是重視自己。
如果親生的寶貝年齡大一些,可能會比較友好地對待沉默的弟妹;但是如果年齡反而小,可能就很不明白新來的哥哥姐姐為何這么不配合。如果養父母給予很多的關注在新寶貝身上,親寶貝就可能會不滿,憤怒。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對于養父母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怎樣做:媽媽不必太著急,因為每個孩子應對外界環境的方式不一樣,沉默被動的孩子并不是來到這里后才這樣的,一定是個性中以前有這樣的特點。媽媽關注并邀請新寶貝,但不用一定要等到孩子參與。媽媽可以先和親生寶貝一起玩,用開心的氛圍來化解新寶貝的不安全感,并吸引他的參與。快樂是孩子的最大引力。
問題2:積極討好vs憤怒發脾氣
問題:有的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求得安全的方式是主動與人交往,在與人交往中獲得安全感的確認。這種孩子在新家庭中和原生的孩子在一起比較容易較快地建立關系,親寶貝也會感到和新的小朋友在一起很開心。
但不排除這種孩子其實內心很敏感,當出現挫折時孩子也會很快感到受傷,出現憤怒、發脾氣的行為,這時很快就會影響剛建立起來的親密關系。
怎樣做:媽媽這時可以和兩個孩子坐在一起,讓他們每個人都說出剛才發生生了什么,自己覺得怎么了,媽媽要善于從中發現每個孩子關注的重點,找出他們的共同之處,讓他們之間形成共識,再次建立親密關系。
專家提示
新寶貝剛進入家庭時,媽媽確實要特別地關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如果覺得孩子有不可以理解的特殊情況、自己又無法解決時,要及時找專業機構幫助解決。
愛心媽媽,放輕松
新寶貝和親寶貝之間一定會存在競爭,確認誰更受到媽媽的愛。媽媽其實不用太在意孩子是否覺得自己公平,因為對于父母來說,很難從客觀上做到所有的事情絕對的公平。如果太在意也許會限制自己的思維。媽媽可以學習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孩子如何來撫養,而不是對兩個寶貝絕對一樣。只要你是為孩子著想,新寶貝和親寶貝都會體會到的。
當新寶貝和親寶貝之間發生矛盾時,其實是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媽媽不必太著急,自己的穩定的心態才是孩子最能體會到的安全感。如果媽媽先焦慮了,孩子們會更加不知所措而感到危險。媽媽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當一個收養人對自己的心態是個考驗,媽媽們注意當你感到要焦慮的時候,可以為自己找一個特定的解決辦法,比如看電影、聽音樂等等。媽媽們一定要記住哦,你的心態也是值得被關注和被愛護的。
TIPS
收養一個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可以稱呼自己“阿姨”,也可以是孩子愿意的其他稱呼,不需要強迫孩子叫自己“媽媽”。
新寶貝長大后,也許會越來越懷念自己的父母,這時有可能在與養父母親近和對親生父母忠誠兩者之間產生內心沖突。養父母可以很坦誠地和孩子談開,告訴孩子親生父母的事情,并由孩子自己選擇如何來紀念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的情況不是對養父母的否定,只是孩子內心深處要給自己一個身份定位的過程,當內心沒有沖突時,孩子才較容易做出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