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爸爸媽媽們,我們先來排個時間表吧!
不滿2歲的迪迪伶牙俐齒,不但會說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能說一些簡單的兒歌,嘴里時不時還蹦出很時髦的話,比如哇塞,好酷呦,媽媽我是不是帥呆了?而且,迪迪最近突然對英語產生了興趣,經常自言自語:“大樹tree;小汽車car;蛋糕cake;蘋果apple;香蕉banana。”她甚至有意把發音相近的詞放在一起,一組一組地問:“壞(bad)怎么說,床(bed)怎么說;公共汽車(bus)怎么說,洗澡(bath)怎么說……”她的表現不禁令媽媽興奮:寶寶是不是有語言天賦?
寶寶開口說話,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需要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掌握些基本技能,爸爸媽媽耐心和得法的訓練必不可少。
必備條件
寶寶的語言發展,也需要“硬件”和“軟件”的支撐。所謂“硬件”,是指寶寶的身體發育狀況。健康情形良好的幼兒,語言發展一般比較好;而體弱多病的孩子,其語言發展能力會相對緩慢一些。“軟件”則指寶寶的生存環境,那些和父母互動交流較多的寶寶,語言能力能得到比較好的發展。所以,要為孩子營造寬松愉悅的外在學習氛圍,使孩子樂于接受你的語言訓練。
年齡不同 內容有別
從呱呱墜地起,寶寶的語言發展就開始起上水了,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此需要父母采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訓練。


訓練方案
0~1歲
說給寶寶聽
不會說話的寶寶也能通過耳朵接受信息,為他們日后的“說”打基礎。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相應的動作傳達給寶寶,如:“媽媽正給寶寶穿衣服,來,伸伸你的小胳膊。”或者“寶寶正在洗澡,瞧,你的小手拍打出水花了……”孩子會對你的話很感興趣,并試圖咿咿呀呀地表達。這種語言環境的作用在于開拓兒童的“聽-說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成人要堅持說普通話,以清晰、正確、規范的語言向孩子述說,禁用方言。
制造發聲的機會
寶寶會用“咿、呀、哈、嗚”等聲音表達自己的愿望,這恰是培養寶寶模仿發音的好時機。當他們表達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濕了或想拿某一樣東西時,媽媽趁機替他們把這些愿望用簡單的詞語說給孩子聽,然后等待寶寶的反應,即便是“哼”、“哈”也好。如此天天重復,就等于在他們的頭腦中強化了這些語言,最終使孩子的語言模仿變得容易起來。
1~2歲
和寶寶對話
身邊物品,是教育寶寶學習語言的好工具。把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給寶寶看,告訴他這些東西的名稱、用途、顏色、形狀等等,隨后再問問孩子它們分別是什么、顏色、形狀、用途如何,這不但能幫寶寶學到一些生活常識,還能幫他積累新名詞,促進語言的發展。當然,父母也可以通過互動游戲與之交流,創造一個和寶寶對話的情境,激發他說話的欲望。
滿足要求晚半拍
寶寶想要某種東西,往往盯著它或用手去抓。這時媽媽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要紅色的蘋果、黃色的香蕉,我要會唱歌的娃娃……”如果孩子說不好,媽媽可以先做示范,由寶寶“學舌”,然后,再把這些東西給孩子。在反復訓練中,孩子的語言能力會發育得比較快。
重復說過的內容
準備一套動物卡片,在寶寶認識了其中的動物之后,請他給媽媽講一講每張卡片上有什么,每種動物長什么樣、它們在干什么,等等;也可以借助簡單的圖畫書,媽媽講頁、寶寶重復一遍,然后再往下進行。另外,即便是走在街上,也能做這種訓練,媽媽把看到的景物介紹給孩子,請他重復一遍。總之,利用各種機會讓寶寶開口。重復的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句子由短到長,循序漸進。
2~3歲
說兒歌 念童謠
教寶寶學說話,借助兒歌和童謠是條捷徑。因為它們有著押韻、節奏感強、趣味性和重復性的特色,容易說、容易記、能引發孩子說話的興趣。如果爸爸媽媽再加入一些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則能強化某些字、詞,便于孩子加深理解和記憶,學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當孩子熟悉了某些兒歌的內容之后,媽媽不妨適當改變歌詞,以豐富兒歌的語匯,這既能給孩子以新鮮感,還能增加他的詞匯量。例如“兩只老虎、跑得快”,“兩只老虎、跑得輕”,“兩只老虎、跑得慢”等。利用不同的動作表現,讓寶寶學習理解“快”“輕”“慢”的含義。
和寶寶一起做角色游戲
選擇孩子非常喜歡的一個故事,爸爸媽媽和寶寶,分別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比如爸爸當大象老師、媽媽扮小猴子、寶寶當小兔子,全家共同把一個孩子熟悉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表演出來;如果有條件,再做一些簡單的化裝,也可以加入一些玩具作為道具或角色,相信孩子表演的愿望會更強,表達能力也能在有趣的游戲中得到很好的鍛煉。
小嗽叭開始廣播
家里的每個成員作為一個廣播電臺,如奶奶廣播電臺、媽媽廣播電臺,將寶寶廣播電臺命名為“小喇叭”。每次“開播”前,請家里的一位聽眾“打電話點播”,如爸爸“點播”小喇叭廣播電臺的說兒歌或天氣預報節目,寶寶就出來播報。久而久之,孩子在他人面前講話時就能落落大方、口齒清楚。
3~4歲
講講幼兒園的生活
每天接寶寶回家,讓他說說自己當天幼兒園里做了什么,是畫畫、做手工,還是搭積木了?具體是怎么做的?讓他把剛剛學的新兒歌、聽到的新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在孩子講述時,父母不打岔,耐心聽他把話說完,不為孩子“代勞”,但要盡量幫孩子使用規范化的語言,以便把意思表達完整。同時也要規范孩子的語音。
講故事有訣竅
3~4歲的孩子喜歡聽故事,尤其喜歡反復聽同一個故事。因此,媽媽在講這些孩子熟悉的故事書時,不妨故意丟下一兩個詞,留給孩子去“填空”、由他們親口說出;也可以有意識地在講書的過程中更換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詞,孩子會覺得很好玩兒,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新詞上,以擴充詞匯量、保持對語言的興趣。一些故事情節簡單,講解幾遍之后,鼓勵孩子用他自己的話,看著書中的畫面把主要內容和情節講給媽媽聽。
3歲半以后,開始嘗試讓孩子編故事:媽媽在講到故事尾聲時中斷講解,讓孩子自己編個結尾,慢慢過渡到講一半時就停止,讓孩子想象、把故事講完,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又促進了語言敘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發展。
控制說話的節奏
有些孩子性子急,說話速度快、有可能漏掉必要的內容以致表述不清。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穩住孩子,和藹地說:“別著急,慢慢地告訴我,我想聽清楚你講的事情。”也可以讓他喝點水、歇歇氣再說。平時,爸媽要有意識地調整其說話的節奏,如教孩子念詩歌時可把某些字音拉長,每句詩之間的停頓加大,邊念邊做動作,糾正孩子說話過快的毛病。另外,家人日常和孩子說話的節奏也要放慢,孩子聽見大人說話不慌不忙、有條不紊的,自己也會模仿著去做。
4~5歲
買賣游戲
準備一些玩具或食品,媽媽先當售貨員,孩子當顧客。媽媽向孩子介紹自己的商品,如:“瞧,這個娃娃多漂亮呀,大眼睛、高鼻子、金頭發,買這個娃娃還送6套衣服、鞋子和頭飾,你可以好好打扮她。怎么樣,想買嗎?”孩子禁不住“誘惑”,爽快地買走了。然后,讓孩子當售貨員,學著媽媽的樣子介紹商品。假如孩子說得不夠細致,媽媽可以協助啟發,如“這橙子味道怎么樣,吃了有什么好處……”隨后由孩子說處商品的優點。如此角色交替,游戲反復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多地是靠即興發揮,能鍛煉其運用口語連貫講述的能力。
詞語大拼盤
一些生動有趣的詞語游戲,能幫助孩子在玩中學到知識、豐富詞匯,提高表達能力。比如——
組詞。媽媽說“雪”,讓寶寶說出由它組成的詞:白雪、雪地、下雪、雪花……
接龍。媽媽說“小草”,母子一個個接下去:草地、地面、面容、容貌……
詞匯開花。媽媽說“走”,然后媽媽和孩子一起豐富這個詞:輕快地走、高高興興地走、蹦蹦跳跳地走、搖搖擺擺地走……
對對子。媽媽說出一個字或詞,寶寶對出相反的字或詞:大-小、粗-細、大人-小孩、細心-粗心、冬天冷-夏天熱……
經常玩詞語游戲,孩子不僅能說會道,其思維也能越來越活躍呢!
專家點評
語言是我們的思維工具、交際工具和學習工具,培養和訓練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而嬰幼兒階段正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對寶寶進行訓練和指導,可以為寶寶未來的發展奠定個良好基礎。寶寶從9個月開始進入了語言意識的萌芽期,開始了口語方面的積累;2歲時寶寶會發生一次“語言爆炸”,進入一個口語快速增長期。父母應該根據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特點,為孩子的發展做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