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把奧林匹克夢想變成現實之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們,沒有他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
——國際奧委會主席 羅格
采寫/《小康》記者
魏娜和兒子的奧運生活
很多人的奧運生活是從8月8日前后開始的。而對于魏娜來說,她的奧運生活已經持續了8年。魏娜是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奧組委培訓專家。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人文奧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文奧運和相關課題。這個中心肩負著與人文奧運相關的20多個課題的研究和發布。專家們都是義務加入參與研究,魏娜笑著說他們可以稱之為打頭陣的奧運賽前志愿者。

8年的研究奧運生活并不輕松,單就這本《北京奧運會志愿者讀本》的出爐就讓專家們費勁心思。收集資料的過程不說,書中那些志愿者的故事,都是他們一個一個親自采集來的,而關于圖片的部分則需要找到照片源頭一個一個核對和確認,過程繁瑣而辛勞。魏娜笑著說,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雅典是6萬志愿者,我們是10萬志愿者,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而且其中2/3都是青年學生,這和以往的奧運會的志愿者是不同的。這些青年學生很有熱情和激情,但是他們缺乏耐心和持久性,怎么去培訓可以說是當時的一個難題。”魏娜說。
培訓主要采用了讓各個學校和團組織承擔培訓任務,“不同學校可能方法不同,有的學校采取了看錄像結合教材的方式,有些學校會請我們去講課。每次和這些志愿者交流,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一份辛苦而驕傲的工作,很平凡,真正工作的崗位也許和期望的不一樣,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魏娜告訴《小康》記者,這些話她不知說了多少遍。
奧運會開幕了,這些在魏娜眼中的孩子們陸續走上各自的崗位。魏娜的兒子楊屹也是其中的一員。楊屹是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大一的學生,如今服務于奧運村收費卡部。這是一個很瑣碎的工作,就是對奧運村內所有代表團入住房間內物品進行管理和登記,大到彩電等家電,小到網線等,然后交由相關財務人員收費。
從7月21日奧運村開村后,他就開始了接連數天的從早8點到晚10點的高強度工作。“每天我們都要接待很多代表團去幫助他們檢查房間內需要的相關設施的登記。我們需要一個房間一個房間的走,對每一件物品都要詳細檢查,那時候每天幾乎都要檢查上千件的物品,真的特別累。”楊屹說。
如果遇到一些參賽項目多的國家代表團則是最辛苦的。楊屹說之前幫助日本代表團登記物品,一個團就差不多訂了300多件物資,他們的要求很細,小到水龍頭是否水流順暢、地漏的位置是否合理都要一一詳查。
“工作其實倒是還好,主要就是工作時間太長了,這還是和志愿者缺乏管理經驗有關。”楊屹說,他會經常和母親魏娜做些交流。
而最讓魏娜感到安慰的是,這些孩子們面對平凡而辛苦的工作并沒有退縮,而是一直堅持著,微笑著。
生活給了你檸檬,你就用它做檸檬汁
“生活給了你檸檬,你就用它做檸檬汁,北京奧運會,給我機會成為志愿者,我就要把它盡力做好。”在北郵社會志愿者的博客里,這句話格外動人。
王月新、何鵬和王番都是北郵通信與信息系統研二的學生,他們是100萬社會志愿者中的一員,沒有機會直接接觸賽場和賽事。奧運期間他們共同服務于西直門地鐵站。在這里服務的共有55人,5人為一小隊,大家輪班服務,上午班是9點到下午2點,下午班是2點到晚上7點。13號線的進站口是他們的陣地,每天要做的就是為川流不息的人群提供路線咨詢服務。
王月新說,他們私下里做了很多的功課,親自熟悉周圍環境、熟識地圖、制作場館路線手冊。 記者看到,在他們工作點的一張小桌上鋪滿了地圖和一些服務專用手冊等,還有一摞摞復印好的簡易地鐵路線圖,王月新用手輕柔的撫平已經破損的地圖對《小康》記者說,“看得太多了都壞了。以前覺得看地圖是非常枯燥和麻煩的事,但現在看久了卻發現挺有意思的。”

研究生沈萌的志愿服務的地點是擊劍館運動員上下車站點。雖然是場館內的停車場,但是也會有一些迷路的外國游客誤來到此,焦急的他們在詢問路線得不到準確答復就經常表現出一些不友善的言行。還有一些誤來到此的車輛更是讓沈萌和同伴們感到頭疼。“有些人根本就不聽我們的,其實換位想想,他們確實很著急進場,又迷路了,看到一條路就想走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也很委屈,以前從來沒說這么被人說過。”沈萌笑著,有點苦澀。
身為賽會志愿者,雖然身在場館內,可以見到平日里崇拜的體育明星,但也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幸運。擊劍隊員譚雪是沈萌老鄉,同時也是她的偶像。但是沈萌也一再告誡自己,絕對不能利用職務之便打擾到她或其他運動員。“因為我是一名志愿者。”
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和沈萌一起在停車場服務的59個人,一直恪守職責,堅守崗位,從未進去場館內“偷懶觀賽”。
“拿出了最好的自己”
人大學生劉奕寧服務于居庸關公路自行車賽場,主要負責媒體運行。
8月9日是公路自行車男子大組賽的日子,也是整個公路自行車團隊最緊張的一天。比賽前的兩個小時,記者看臺席就要準時開放,那一天,劉奕寧和隊友在早8點就趕到了居庸關賽場。
第一天賽事服務有趣而辛苦。來自世界的各國記者有數不清的問題要問,看臺上站崗的劉奕寧和隊友忙得不亦樂乎。有位記者看到終點前方的大屏幕上顯示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中英文字幕,就好奇地問她這句話是誰說的,并讓她幫忙將這句話的中文漢字寫在他的筆記本上。另外一位記者指著居庸關長城問:這是長城嗎?長城有多長?當劉奕寧以流利的英文告訴他長城從中國的西北一直延伸到東部時,那名記者用贊嘆和恍然大悟的口吻說:哦,那真的是很長啊……
第二天的比賽幾乎一整天都浸在大雨里。吃完午飯,劉奕寧和隊友們接到了求救電話,原來風雨勢頭太猛,看臺席的苫布很多被風雨吹開,于是所有人套上雨衣奔上看臺,冒著風雨把繩子拆開再重新捆牢,又貼上一層膠布加固。劉奕寧和隊友們還給記者支上用于遮陽的大傘,讓記者能夠包在苫布底下工作。
“這些天看著運動員在賽場上挑戰自我極限,作為一名志愿者,我們也在與自己的極限較勁。我們都放下了日常的懶散和嬌慣,拿出了最好的自己。”劉奕寧自豪地感慨。
后記>>
魏娜欣慰的感慨:奧運志愿者的這次經歷對于中國的志愿服務來說將是一個大的推動。對于這些學生來說,這份經歷也會讓他們得到足以影響一生的收獲。比賽終有結束的一刻,奧運終究會成為歷史。但是這群志愿者和他們令人敬佩的志愿精神將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偉大的遺產。
“在奧運后,我們希望志愿服務會常態化,會制定相應的規范和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志愿者的權益,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保護。我們也在申請將今年命名為志愿者年,這是一次歷史的突破。”魏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