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合作社經濟經歷了許多曲折,終于在2007年7月有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了法律保障之后的合作社經濟,正面臨著一次新的轉型。
采寫/《小康》記者
剛進入2007年7月,北京市平谷區西柏店村的韓素菊就忙開了。因為7月1號《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合作社法》)頒布實施,按照新的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到工商局去注冊,她們原來注冊在平谷區經管站的西柏店果蔬產銷合作社要“搬家”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全國約有數萬合作社開始了陸續的“搬遷”。
農民專業合作社艱難轉身
在《合作社法》實施之前,像西柏店果蔬產銷合作社一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國超過15萬。過去,由于法律不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無法獲得法人資格,嚴重阻礙了農民合作社經濟的發展。在登記注冊方面,15萬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長期處于“已出生,沒戶口”的尷尬境地,占了專業合作社數量的一半以上。

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繆建平告訴《小康》,過去由于沒有法律地位,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活動受到限制。一些涉農工商企業寧愿與縣鄉政府簽訂合同,也不愿與農民合作組織簽訂協議。一些農民合作社與企業簽訂了合同,發生經濟糾紛后因為沒有法人資格,無法保護自己的權益。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長期處于發展困境之中。
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使合作社經濟的重要主體之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被賦予了獨立法人資格,擁有了規范的運作機制,這一切讓標志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進入新的階段。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李春生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施行,為規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截至2007年底,全國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6萬多家,其中由供銷合作社領辦的有1萬多家。當然在該法的貫徹實施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研究和探討。”
合作社的“三分三合”
回望歷史,中國的第一個合作社是成立于1918年7月的北京大學消費公社,中國合作社運動自那時起到今天已有整整90年歷史。1922年在時任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的指導下,建立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李立三、毛澤民等先后擔任總經理)起,中共黨內人士一直重視發展合作社。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合作社進入大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農民需要什么合作社就經營什么,甚至包括石油、煤炭、煙葉、蠶繭等。從1951年就進入合作社系統工作離休老干部傅德寶對《小康》說:“那時的合作社是真正民主的組織,我記得有一次某合作社召開社員大會,農民因不滿合作社運轉,把當時代表組織上的社主任說的大汗淋漓。”
“供銷合作社是一個獨立的群眾性經濟組織,但在過去五十多年的時間里因行政手段的原因曾與商業部‘三分三合’”。從1954年成立供銷總社以來,1958年-1961年,1970年-1975年,1982年-1994年供銷總社三次與商業部合并,又分別于1962、1975、1995年與之分開。
其中1956年到1978年,受蘇聯模式的影響,中國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在農村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民合作社變成了人民公社體制下的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駕馬車”。
1978年農村實行改革開放,以農戶為主體的各類合作社不斷涌現。與此同時,這類“三駕馬車”的傳統合作社也在不同程度上進行改革,隨著家庭承包制的建立,農戶成為基本經營單位,生產隊、生產大隊、人民公社的職能發生了根本改變;隨著集市貿易、農產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的逐步放開,基層供銷合作社、縣級以上聯合社的職能、體制也發生根本轉變;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地位,市場化進程滯后,農村信用社、縣級以上信用聯社的職能轉換也相對滯后。中國傳統合作社歷經了遲緩的改革轉型時期。1982年3月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糧食部、商業部
合并為商業部。
1995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明確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領導,退出政府行政機構序列。
傅德寶說,供銷社三分三合,在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間變來變去,使供銷社系統處于不安定的狀態,確實影響了供銷合作社的發展。談及原因,有的人曾說“當農業好的時候,組織上就忘了合作社,農業不好的時候,才想起了合作社。”
亟需市場化的力量
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力基本上都經歷了兩次經濟大解放。第一次是土地改革,使農民有了自主生產的權利和積極性。第二次便是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商品經濟,合作社就是第二次經濟大解放的一個渠道。
曾有學者表示,合作社制度從20世紀初被引進到中國后一直受到國人和學界的重視,人們相信推行合作社經濟,可以謀求中國農村的大發展大進步。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合作經濟之所以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其中一個最基本、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合作制經濟的行為主體即市場化社會力量的缺失和不足。
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模式,其中“公司+合作社+農戶”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由于農民合作社實力弱小,組織不規范、成員意見分歧、難以統一等自身因素,使得他們一直處于弱勢地位,難以與龍頭企業形成力量平衡。
河源市百家姓養雞專業合作社發起人張錦明就因帶頭維護合作社農民利益,而被企業停止供應雞苗,“被迫出局”。
談及這類問題,繆建平對《小康》說:“目前一些由公司牽頭辦的合作社,對幫助農戶銷售產品,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及農民增收,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從本質上說,利益關系仍然是不平等的。從規范發展和長遠發展角度看,應按照《合作社法》的原則,通過逐步引導成員參股,增加合作制的成分,或引導專業農戶組成合作社來與公司進行聯接,或逐步引導合作社的社員成為公司的股東。理想模式是最終發展成公司只是合作社的團體會員,農民成為合作社的主體。”
據繆建平介紹,合作基礎上的聯合,在國際貿易中會凸現出極大的優勢,全國性的聯合社就可以有效控制各合作社之間的惡性競爭,控制最低價,避免互相殺價。而國內這幾年就曾出現一些省市為了出口競相壓價,最終傷及當地經濟發展。有專家指出,近年中日之間多次發生的農產品貿易糾紛,如果農民合作社組織能有效發揮聯合作用,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采訪中,李春生表示,當前合作社的轉型,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大聯合組織出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但是沒有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的法律地位,終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一大缺失。
作為一名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的英國專家、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柯馬凱在參加合作社專家沙龍的時候曾表示:中國的合作經濟發展大大落后于世界上很多國家;中國缺少在合作經濟這方面的成功實踐,目前還僅僅停留在爭論“什么是合作社”上面;由于歷史的原因,很多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對于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的概念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區分,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辨別;希望中國有關部門加強管理和研究,盡快還合作經濟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早日讓中國的農民得到實惠。
鏈接
國外合作社簡介
合作社(有的國家稱農協)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形式,可以說幾乎遍及全球每一個國家。在國際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已經有160多年的歷史,它被認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全國的47000個農業合作社就形成了全國性網絡,由合作社加工的農產品占農產品總量的80%,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貸款占40%,直接服務于1億人口。
在日本,市場銷售農產品絕大部分是由農協提供。其中米面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產品占51%,提供的生產資料,肥料為92%,飼料為40%,農機為47%,農藥為70%。
荷蘭農業和園藝合作社(統稱農業合作社)也在荷蘭農業發展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荷蘭僅有4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只有2%的人口從事農業,但在合作社的組織保障下,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在荷蘭農民收入中,至少60%是通過合作社取得的,農業合作社提供就業的人數大約為8.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