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熱播的《大國崛起》第二集“小國大業”中講述了這樣一段感人故事:1596到1598年的時候,荷蘭的一位名叫巴倫支的船長為開辟新航路不幸在北極圈內的三文雅附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八個月。巴倫支船長和十七名船員拆掉甲板做燃料以抵御零下四十度低溫,靠打獵勉強為生。八名船員在險惡的環境中不幸死去,盡管如此,他們絲毫未動用船艙中的貨品,那里有可以挽救他們的衣物和藥品。冬去春來,這群荷蘭商人歷經千辛終于把貨物完整地送到委托人手中。
在這群荷蘭人眼中,信譽高于個體生命、商業法則高于個體生命、法律也高于個體生命。他們來自一個法治社會,他們是法治社會的公民,法律已然內化在他們的內心,在茫茫冰海上他們也做到了恪守法律規則,因為他們已把法庭建立在內心。維護商譽只是極表面化的職業素養,商譽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法律信念基礎上的,商譽與法律信念已經和他們的生命融為一體。巴倫支船長和他的船員們的行為充分證明了法治的本質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現象,而非僅僅是外在的物質現象。
就純粹自然的個體生命而言,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但人具有社會屬性,是社會的人,社會屬性要求每個人要遵守社會規則,遵守保證每個社會成員合法權利的行為規范。失去社會屬性和社會規范,一個人就回到了自然狀態,回到了野蠻狀態,回到動物狀態。
精神的本質是一種高度自覺和高度自由,自由和自覺的缺失就是精神的缺失,也即人性的缺失。根據黑格爾的觀點推論,法治社會首先是一種精神形態。法是所有社會成員自覺意識的權利,是所有社會成員享有的高度自由。而法治則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受到嚴格的保護的那樣一種生活狀態和社會形態。
我們應當確立這樣一個觀念,法治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硬件建設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法制機構的建設過程,甚至不僅僅是一個制度建設過程,而主要是一個人的精神建設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