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下稱《熊貓》)登陸中國,就像片中的阿寶進入比武大會一樣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熊貓是中國特產,可不意味著這個胖乎乎的卡通形象就一定是中國人。熊貓阿寶分明是個家境平凡而又心比天高的后街少年,他天真善良,對未來充滿幻想,那肥碩的身材更讓人聯想到吃多了漢堡和薯條的“麥當勞體型”。熊貓的老爸——經營面館的鴨子是典型的以勤儉發家為人生信條的“美國夢”的信奉和執行者,他們的孩子在電影中最容易走上兩條極化的道路,或者厭倦了同父輩一樣的庸凡生活離家闖出另一番天地,或者因心機不端或遇人不淑而墮落為問題少年甚至走向毀滅,二者是“美國夢”的一體兩面。在《熊貓》中,阿寶的經歷更像是以詼諧、勵志為主基調的美式成長故事的卡通版,中國元素只是背景。

在類型功夫片中,主人公必須經過寒來暑往的苦練、有驚無險的磨難、誤食若干有加強功力或抗毒功能的健康食品,才能成就其蓋世神功!《熊貓》開篇阿寶做的夢就是一種世俗化的武俠鏡像,很多人就是這樣理解功夫的魅力:功夫大俠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雖然走到哪里都是斗笠遮面,身份隱秘,干的卻永遠是揚名露臉的事,受無數人的追捧,熊貓一本正經吐出那句“俠骨柔情都無須回報”,更是讓人笑疼了肚子。這正是《熊貓》要解構的東西。
《熊貓》不是功夫片,反而是要瓦解神話式的功夫明星,代之以一個親切溫暖的美式平民英雄。編劇不會讓熊貓去經歷那些武俠要素而變成一個真正的“功夫熊貓”。熊貓的到來給浣熊師父出了個大難題,要把這個肥仔調教成“神龍大俠”,用傳統練功方法肯定行不通。熊貓一郁悶就狂吃,像個被寵壞的城市孩子,結果這個性格特征成了打造大俠的基礎。因勢利導的人才造就法勝過了機械的硬功訓練。夢工廠又一次漂亮地發揮了它的特長:嫻熟地挖掘神話自身的元素,從內部擊破。在這個熊貓身上明顯可以看到“一跑驚天下”的阿甘的身影——“你身上也許正有些你所不知的偉大潛能有待開發呢。
這是一個能讓孩子們自信和快樂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