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就業形勢持續看緊。與此同時,人才也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塑造良好的雇主品牌能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目前,各高校畢業生擇業心態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2008年6月19日,由中華英才網(www.ChinaHR.com)攜手中國教育電視臺、騰訊教育頻道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結果在京正式揭曉。榜單結果顯示,除了大學生的薪酬期望值繼續降低外,一個最大的亮點是,大學生在擇業上對國有企業的青睞度大幅提升,在上榜的50強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數量大幅增加,有近1/4的學生將國有企業作為求職首選。
薪酬期望值再創新低
學生就業日趨理性
近年來,校園招聘也已經成為企業人才招聘的主戰場。大學生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創新思想、良好的可塑性等,成為很多企業人力資源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大學生選擇最佳雇主第一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結果顯示,“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以16.6%的選擇率排在首位。“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和“良好的工作條件與環境”緊隨其后,分別為15.7%和12.2%。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還排名第一的“培訓發展機會”今年跌出了前三名。

這一組數據將為企業有針對性地調整人力資源政策提供依據。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張廷文表示,有競爭力的薪酬已成為企業搶奪人才的重要砝碼,其實從登上TOP50榜首的中國移動身上可以看出,學生更多是從薪酬福利與品牌實力兩個方面考慮是否加入企業。在CPI一路看漲的今天,薪酬待遇更是為初涉社會的大學生就業人群所看重。同時,企業知名度及工作環境兩項指標比例的躍升,意味著大學生越來越關注環境和職業健康,對工作的滿意度和愉悅感有了更高要求。
此外,最受關注的大學生薪酬期望值再創新低。在薪酬期望值上,總體呈下降趨勢。選擇1000元~4000元的人數占了77.6%,除了最低月薪比2007年的1800元提高了200元外,在3000元以后的水平段上,選擇比例普遍大幅降低,尤其是在8000元段上,甚至創造了2.1%的歷史新低。這一數據將對就業個體產生指導作用,2008年大學生就業心態不宜好高騖遠,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放低薪酬要求,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圖發展,不切實際的漫天要價可能會與機會擦肩而過。
本土企業受青睞國有企業拔頭籌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三十年,也是民營企業飛速發展的三十年。截止到2007年,民營企業就業已經占到全國就業的75%,對國家的稅收貢獻已經達到55%。民營企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國企和外資企業,很多民營企業用十年走過了跨國公司和國有企業五十年的道路和歷程,然而具有成長潛力的民營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人力資本的不足。

從第六屆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本土企業日益受到大學生青睞。繼2007年TOP50強榜單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平分秋色之后,2008年本土企業的上榜數量明顯增加,以28席首次超越了外資企業,占據了過半比例。同時,對國有企業的青睞程度也普遍提升,在上榜的50強企業中,國有企業的數量大大提高,有接近1/4的學生入職首選國有企業,國家電網、三一重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都是新上榜的國有企業。而選擇“中外合營”與“外商獨資”企業的比例則有所下降。從行業分布看,汽車、房地產、金融、能源化工關注度增加,但對計算機、互聯網的熱情有所回落,甚至在大學生偏愛行業排行榜中跌出了前十位。
張廷文認為,在就業環境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穩定的雇傭關系、較好的福利保障制度等優勢突出,而且隨著國有企業市場化水平的提升,改制和重組的深化,特別是國有企業創造利潤能力的提升,帶來了員工薪酬水平和發展空間的整體改善。品牌競爭力穩步上升,大學生對國有企業的一些偏見正在消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大量本土企業國際化,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也在快速地提升。加入這樣的民營企業實質上是低成本進入國際人才市場的一個捷徑。這也成為吸引大學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外資企業雖然仍高居榜首,但其吸引力已大不如從前。這一調查結果也向外資企業發出一個信號:必須提供更有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否則將面臨中國國有企業和本土企業對人才的分流。
畢業后就業成主流趨勢
企業發展前景更被看重
最后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工作的比例上升了近7個百分點,達到了85.3%。選擇畢業后創業和出國學習的學生比例均比去年下降了近兩個百分點。特別是碩士生工作欲望強烈,比例高達91.4%,居群體之首。這說明過去幾年流行的“考研熱”正在消退,碩士生多是抱著畢業后找個待遇更好的盲目心態去深造的,畢業后迫切想參加工作。相比,專科生就業范圍相對狹窄,就業幾率較低,選擇繼續深造的比例最高。
在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中,網絡招聘所占的比例繼續呈增長勢頭,排名第一,占到了總體的近四分之一,其次是各式各樣的招聘會等。而且,學生普遍對企業校園宣講會的形式感興趣,最希望了解的雇主信息是“薪酬福利待遇”、“企業發展戰略、前景”和“職業發展空間”,分別名列前三甲。招聘網站在影響大學生擇業方面正扮演更重要角色,尤其是網絡渠道不是簡單的招聘平臺,更是一個與學生群體的雙向溝通的渠道,對于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就業心理,進而調整企業的人力資源政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華英才網總裁張建國表示,為促進大學生與企業雇主之間的雙向溝通,此次調查深入分析總結企業在校園構建雇主品牌的原則與經驗,在2007年的CBCD模型所包涵的“全面薪酬”、“品牌實力”、“公司文化”、“職業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了“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產品與服務品牌”的選項,問卷設計全面涵蓋大學生求職、擇業的各個環節,為企業了解大學生這一主力就業群體提供了更多觀察視角。
此外,還第一次成立了由專業調查、人力資源管理、心理測評等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問卷設計、評價體系、數據分析等提供專業指導,為大學生、學校和企業提供更具指導意義的調查分析結果。
( 中華英才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