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者組織化的系統,構成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對社會整體發揮相應的功能,并在動態變化中保持協調和平衡?!懊绹鴤鞑W者梅爾文·德弗勒總結了大眾傳播研究的四種社會學范式,其中把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作為一種主要的媒介功能理論”①,這表明新聞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以及期刊等)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的協調和發展起著其他結構要素無法替代的作用。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包括6個方面,即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本文擬把這6個方面進行分類,以新聞報道的個案為例,闡釋新聞媒體必須要發揮的作用,力圖厘清新聞媒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功能。
宣傳與解釋:推進國家政策的貫徹
新聞事業是置身于特定政治環境下的社會文化事業,與政治活動之間關系密切。有學者則進一步認為政治宣傳是新聞傳播重要的直動功能②。黨中央是制定和諧社會發展政策的主體,需要全社會認真貫徹執行,新聞媒體是傳達國家政策意志的“中介”,必須發揮宣傳作用。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期間,《南方都市報》的一篇社論《和諧社會:公民社會為基,憲政秩序為綱》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有讀者認為,這篇文章生動形象地指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進一步闡明了其與老百姓的關系。這篇文章很快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很多門戶網站紛紛轉載,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傳統的觀點認為,新聞媒體是執行客觀報道的載體,只需要將國家的方針政策傳遞給受眾就可以了,不需要作過多的解釋,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國家的政策是國家為實現社會發展所制定的總目標,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受眾的認知水準不一、欣賞水平不同,新聞媒體需要進行轉化,將政策精神通過許多通俗易懂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新聞媒體除宣傳之外必須肩負的一項重大職責。《南方都市報》的社論正是起到了這個關鍵作用,所以會產生應有的社會影響力。
提高與保持:強化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價值體系是構成社會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全社會提供精神支柱,豐富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將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重要作用。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建設的總體特征,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進一步提高,良好的道德風尚與和諧人際關系形成等。由于新聞媒體具有社會“中介”的特殊定位,往往要進行“議程設置”,用社會業已形成的大眾所普遍接受的標準去評判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不僅要擔當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責任,而且要通過新聞報道與社會形成互動,提高并保持社會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有關教育的話題如高校擴招、學費增長、學生創業等在新聞媒體上層出不窮。近幾年,高校學術誠信問題也成為熱點。2007年12月14日,復旦大學學術規范委員會在其校園網上掛出“2007年第1號”通告,向全校師生通報該校三起學術剽竊事件的調查審議結論與處理建議,此事迅速在網上流傳開來,各大門戶網站以及相關論壇競相轉載,引發網民熱議,同時一些報紙、廣播和電視也在第二天作了報道,相關報道認為復旦大學是“自揭家丑”,但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對目前的學術誠信建設起到推動作用。高校用學術機制處理自己違反學術道德的老師和學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充分表明現代新聞媒體傳播新聞事件的速度,也說明其引導社會對新聞事件評價的力量,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對學術誠信建設而且對提高和保持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具有重要意義。
營造與增強:形成自主創新的氛圍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新能力的增加與創新產品的運用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程度,充滿活力是和諧社會對全民族創新體系形成的一個基本要求,提出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要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等。新聞媒體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新能力。一方面要對全社會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給予表揚,另一方面要能對標志性的創新事件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報道,激勵整個社會投入創新性行動。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傳說,寄托著整個民族希望了解月球的美好愿望,本世紀初的一天,這個愿望終于迎來了實現的機會。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1月20日開始傳回數據,標志著我國進入具備深空探測能力國家的行列。“嫦娥一號”是數十萬科技工作者兩年多的辛勤研究成果,它的成功發射是全國人民的大事,從準備發射的那一時刻起,中央電視臺就開始直播,請衛星和火箭以及地面測控系統的相關專家與技術人員做客直播室,絕大多數科技人員是第一次公開亮相,講述“嫦娥一號”的構造原理和研制過程,以及自己的科研經歷,使全國人民對月球探測器本身及幕后科技人員的創新過程有了詳細的了解,這次直播報道對全社會的創新實踐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有學者認為,新聞媒體不僅要“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自主創新,凝聚人心,同心同德、加快創新進程”,而且還要“呼吁全社會重視知識、重視科技、重視人才,為自主創新鋪平道路”。③這實際上詮釋了新聞媒體為和諧社會創新實踐所起的氛圍營造與增強作用。
監測與預警:保持環境發展的協調
環境是社會實現正常發展與良性循環的基礎性因素,一般來說,環境包括作為內環境的社會環境與作為外環境的自然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目標中的安定有序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出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基本特征,要求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等。傳播學家拉斯韋爾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環境監測、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三種功能④,新聞媒體是大眾傳播具體的體現渠道,必然負有監測社會要素存在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作用,對異常情況予以及時報道,發出警示信號。
新聞媒體在執行環境監測功能時,首先是通過報告社會以及自然環境總體狀況實現的,其次是通過報道具體的環境危機案例進行的。2008年1月1日,陜西《華商報》的一則報道《校長為落實助學金求縣長簽字竟被拘留》被新浪網、搜狐網等知名門戶網站轉載,引起社會一片嘩然。報道說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職業中學校長高勇為落實國家對貧困生的補助去找縣長崔博簽字,卻趕上縣長去開會,心急的校長兩次打開車門要求縣長簽字再走,結果惹怒了縣長,為此,綏德縣教育局決定讓校長停職檢查并向縣長道歉,縣公安局決定對高勇作出行政拘留7天暫緩處理的處罰決定。這則地方新聞通過門戶網站迅速受到媒體的關注。幾天后,事件的影響迅速擴大,引起榆林市委的高度重視。1月4日,榆林市委書記周一波趕赴綏德調查此事,作出了撤銷原有兩個處分決定,責成綏德縣縣長、公安局局長、教育局局長向綏德職業中學校長道歉。最后在市委書記的主持下,縣長與校長相互致歉,圓滿解決了問題??梢哉f,這起涉及社會公權使用矛盾的問題是報紙與網絡聯手造成壓力,促使有關方面迅速行動而得以解決的。從另一角度講,也是新聞媒體對出現危害社會管理體系與管理秩序事件的主動監測,其無疑是對新聞媒體為實現安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目標而發揮作用的最好詮釋。
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一樣對人們的正常生存與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漸入公眾視野。去年以來,有關全球變暖、南極融化、環境污染等新聞報道的比例在上升,表明整個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沖突在加劇。但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這方面的報道力度不大,新聞媒體要進行更加有效的環境監測與預警仍然任重而道遠。
總之,正在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新聞媒體要更好地扮演現代社會中政府與公眾的“中介”角色,不斷提高自身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和諧社會的6個基本特征是緊密有序、有機聯系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新聞媒體要找準定位加強自身建設,采取積極措施提高服務的能力。一是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各類新聞報道、文藝節目要繼承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以社會價值為首,培養和保持暢通的傳播渠道。二是要增強創新能力,善于運用各種容易讓廣大人民接受的媒體形式傳達有價值的又比較抽象的內容,促使新聞媒體與受眾積極互動,進一步增強新聞媒體的發展活力。三是形成媒體之間互動并形成結構優勢,為政策的宣傳和重大問題的解決創造環境。四要抵制不正確的傳播觀念。隨著近年來我國媒體企業化經營意識的增強,各種低俗的節目時有所見,新聞媒體要增強“防化”能力,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新聞媒體是在社會不斷進步中完善自己服務社會的功能的,同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也將不斷促進自身的發展壯大,隨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新聞媒體在未來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陳昌鳳:《中國新聞傳播史——媒介社會學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②程世壽、劉潔:《現代新聞傳播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③廖海泳:《新聞媒體在自主創新中的引導作用》,《新聞愛好者》,2006(4)。
④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