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系列基于網絡而形成的輿論事件讓人們看到了網絡輿論的力量。從“孫志剛事件”、“哈爾濱寶馬車撞人事件”到去年的“華南虎事件”,再到今年的“家樂福事件”,這些事件無一例外都是首先在網絡上傳播的,而網絡輿論給了這些事件不斷擴大影響的最初和持續動力。很多難以實現的變遷也在網絡輿論的推動下最終得以實現,網絡輿論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通過互聯網,公眾可以及時了解社會事件的細節,進而對事件的發展過程和解決方式進行監督。由于主動權的提升,公眾的參政熱情也極大提高,他們積極推動事件的發展,不但影響著政府的決策,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影響著法律的變革。
近年來,許多專家和學者對網絡輿論進行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網絡輿論的特點和引導方面,對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方面還缺少一個完整的分析,本文試圖從網絡輿論形成的各個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以具體網絡熱點事件為例,分析網絡輿論形成的特點,從而找出網絡輿論形成的關鍵因素。這樣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控制才具有針對性。
網絡輿論的定義
就網絡輿論的定義而言,有這樣一些表述:“網絡輿論是公眾對于公共事務通過信息網絡公開表達的具有影響力的意見”,也有人界定其為:“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①還有人認為:“網絡輿論是公眾(指網民)以網絡為平臺,通過網絡語言或其他方式對某些公共事務發表意見的特殊輿論形式。”②
網絡輿論是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的增多而形成的特定社會輿論,是通過網絡作為傳播手段而形成的輿論,是傳統社會輿論向網絡領域的延伸。筆者認為,無論對網絡輿論作何定義,只要符合在傳播介質上是以網絡媒體為載體,在內容上是全體社會公眾借助互聯網這個社會公器所發表的集合性言論、態度、意見和情緒這兩個條件的社會輿論,就是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
議題的出現。傳統媒體發布的新聞報道引起網民的關注。網民在網上的交流話題很多來源于現實生活,網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傳統媒體發布的新聞時,當他對某個新聞報道感興趣時,同時有了自己的想法需要表達時,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種種限制,很難及時、隨意表達出來,恰恰由于網絡的特性——易得性,給了網民及時、隨意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論壇成員發布的、反映社會現象或事件的原創性帖子。網絡中的某些議題有時并不是來自傳統媒體的新聞,而是來自網民自己起草、發布旨在披露情況、引起論壇成員注意并引發共鳴的帖子。
議題的存活。論壇之間相互轉載。當一個富有爭議的,能引起網民極大興趣的原帖或轉帖在論壇中發布后,網民對其感興趣就會不斷進行跟帖和轉帖,此時,論壇借助一些自動統計功能,自動統計出當日最熱帖子之類的數據。再由此發布在論壇的排行榜上,帖子一旦進入到論壇的點擊量排行榜上,其獲得的關注度也大大高于未能進入排行榜的帖子。而且這種顯著差別會隨著論壇人數群的增多而不斷擴大,當一個話題在某一論壇中得到關注時,其他論壇也會迅速出現相同議題。
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流動性,使得網民并不局限于在一個論壇中發表自己的看法,他們中的許多人經常流轉于各大論壇中,關注論壇中各類話題的帖子,有時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時就只充當看客,在瀏覽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帖子時又進行轉帖,推薦其他網友來觀看。轉帖者通常會對帖子進行一些編輯和修改來加強其被關注的可能性,如加一些驚嘆號或是制作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再則,因為論壇之間的競爭性,也使得網絡之間的議題具有高度的傳染性,通常某一個論壇比較關注的事件,會迅速被其他論壇的管理者發現,隨后,加以編輯和修改推薦到自己的論壇里,論壇之間的相互轉載,促使網絡的討論圈不斷擴大,網絡輿論的形成也更為迅速。
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互動。由于網絡的大眾化,一個新聞事件往往在網絡媒體上率先披露后,也同時會成為大眾傳媒重要的新聞信息來源。受到諸多新聞選擇因素的影響,傳統媒體會將網絡中點擊率高、評論跟帖頻率高,以及以新聞價值評判標準進行選擇后的事件在傳統媒體中作二次、三次報道,這些報道常常以專題報道或解釋性報道等深度報道的形式出現。新聞事件借助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得到確認和放大。此時,網絡媒體會繼續展開報道,并大量集中轉載傳統媒體的報道和評論。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交互作用下,在網友的持續關注與評論中,“一種被提升觀點化的民意”,即具體的網絡輿論得以形成,并日漸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網絡行為的現實化。雖然網絡有其虛擬性和虛假性,但是網絡上輿論的演變和現實事件的發展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網絡上輿論的形成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脫離了與現實的互動,即使一開始得到了網民的關注,但由于討論只局限于事件本身,在無法了解到現實中事件更多的進展情況時,網絡上的討論恐怕也會漸漸消失。
輿論的平息。傳統媒體的介入,加速了真相的披露。當網絡上存在對某一事件的廣泛討論時,傳統媒體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傳統媒體介入該事件的報道,將會大大加快對事件真相的披露進程,一方面是因為傳統媒體是專業的新聞生產機構,專業信譽和擁有的組織資源使得它們有能力對有關事件進行深入的挖掘、跟蹤和較全面的采訪;另一方面鑒于傳統媒體對社會公眾的巨大影響力,使得其介入后,常常導致社會強力機構如政府部門對事件的關注和干預,從而影響事件乃至輿論的走向。
事件本身得到解決。網絡輿論是公眾對特定事務公開表達的一致意見,其目的是要使某些組織產生一定影響,采取行動或制止某行為的發生。有時候輿論的平息并不是來自相關人們和組織的作為,而是來自事件本身的解決。
隨時間的沖刷,淹沒在茫茫網海中。網絡上充斥著海量信息,要想在茫茫網海中脫穎而出,爭奪網民的關注,必須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網絡中的議題要想得到網民的持續關注,必須要不斷產生新的吸引人的因素,當網絡事件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或是事件本身已經不具備新聞性時,便會被其他網絡議題所淹沒,銷匿到無窮無盡的網絡信息中。
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的特點
快速性。網絡輿論的快速性是指網絡輿論形成速度相比傳統輿論更迅速,這與網絡本身的傳播特性有關,網絡傳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是網絡輿論快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一些突發的公共事件中,網絡傳播的速度明顯快于傳統媒體的速度,傳統媒體不具備即時互動性,難以在短時間內整合公眾的意見,而在網絡中,存在著眾多互動性強的網絡媒體,它們之間又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網民的意見很容易迅速整合。
道德高尚性。在網絡輿論中,人們的道德感被提升到一個很高的位置,網民對傳統道德的保衛在網絡事件中處處可見,網民常常打著道德的旗幟行使“法官”的權力,對網絡事件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史上最毒后媽”、“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都曾轟動一時。
沖突性。一個網絡輿論從產生到引人關注必然存在矛盾沖突。其中包括事件本身的沖突性和事件與大眾心理的沖突,從而能引起網絡對罵。這其中尤以事件與受眾心理沖突最為多見。
情緒性。由于網絡匿名性、開放性等特征,有些人會把網絡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由此形成一種情緒性輿論。這種輿論既有政治情緒性,也有社會情緒性,既有文化情緒性,也有生活情緒性。
群體性。網民以“群內同質化、群際異質化”的特點聚集,具有明顯的“群體化”傾向。③一方面,群體中非理性特點在網民中十分嚴重。另一方面,網絡下聚集的群體極易導致群體認同的現象。由于在群體說服中,人們往往容易認同非理性觀念,因此在網絡上很容易出現態度偏激、言詞激烈的話語,話語權的爭奪在一定程度上走向“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極端,從而把一些網民的主張推向不受理智束縛的邊緣,使社會失去對他們的控制。
網絡輿論作為一種新型的輿論力量,其影響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負面的影響,只有分析其形成過程,探索其形成機制,才能有針對性地對網絡輿論進行引導。
通過對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進行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形成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因素:如傳統媒體促進網絡輿論的擴散、論壇中意見領袖推動網絡輿論形成、網絡群體效應的存在和網民的心理特征的變化、網絡事件本身存在的矛盾和特點等,網絡輿論有其演變的特點,必須對形成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才能把握網絡輿論的實質,才能在以后網絡輿論的引導和控制上找好具體的切入點。(本文為江西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商業背景下的網絡輿論引導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譚偉:《網絡輿論概念與特征》,《湖南社會科學》,2003(5)。
②金兼斌:《輿論的演變機制》,〔EB/OL〕.http://www.zjol.com.cn/05cjr/system/2008/04/17/009427653_01.shtml
③郭光華:《論網絡輿論主體的“群體極化”傾向》,《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4)。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