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和省臺的雙重擠壓下,地方電視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節目精品化與創新成了現實的最佳策略。在業內大推主持人明星制的今天,主持人的地方化(或方言化)卻被大多數人忽略,而這正是各地方電視臺最可自信和自豪的收視增長點,也是節目原創性的最佳所在。地方化主持人,即電視臺根據其最多收視人數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打造的對象化節目中的主持人,他(她)必須深諳當地的語言與文化,為大多數受眾的“自己人”。
一、地方化節目主持人產生的必要性
現已進入窄播時代,受眾已不再是公眾而是分眾,再加之地方電視臺與央視競爭上天然的劣勢(政策、資金、技術及人才),地方臺只有走頻道專業化的道路,如海南的旅游衛視,浙江主打文化臺,湖北主打公益臺,不一而足。但問題在于,專業化并不是神丹妙藥,如果沒有自身的原創內容,競爭力也是無從談起的。
越是地域的,越是全國的,也是最有競爭力的。地方電視臺完全可以“靠山吃山”,以先進的節目創制理念打造出獨我的節目。雖然全國都在推行普通話,但非主流語言也不能人為地扼殺掉。正如對東北人來說,沒有哪一種語言會比東北話更親切。
對于各地方臺的受眾來說,他們不希望家鄉臺辦得像央視一樣,他們需要的是親近性,而操持地方言語的方言化主持人正好成了特定區域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在主持人模式化現實中沖出的一條生機之路。
二、地方化節目主持人的可行性
語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而作為流傳時間最長、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語言更是獨樹一幟的。這就要求我們電視工作者不能無視這一文化載體的存在,并為它的傳承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而不是機械地理解《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第十二條:“廣播電臺、電視臺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將普通話奉為唯一用語。有意識地存留和運用地方語言,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地域的常住居民最關注、感到最親切的還是自己生活的物質、文化環境。因此,原汁原味的新聞、綜藝節目會給人以“自己人”的效應,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軟性題材的強效傳播。地域化節目主持人正是充當了地域文化傳播的使者,成為節目品牌的締造者和名片。趙本山通過演小品,把東北話推廣到了全國,現在不僅僅是當地人喜歡看用東北話主持的節目,全國人民都喜歡了。
三、地方化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要求
要把地方化節目辦出檔次、辦出特色,那么節目主持人就不僅僅是一個鏡頭前照本宣科的符號了,應是活生生的、具有良好綜合能力的人。
首先他應該是社會閱歷豐富的人。富有新聞工作經驗的主持人有助于體現電臺、電視臺新聞的品格和特質。其實這都是在強調主持人的社會閱歷。對于地域化節目主持人來說,那就是:要有在當地較長時間的居留,深諳當地人民風俗習慣和普遍心理,這是得到認可的第一前提。
倡導人文化。針對當前節目主持人的一式化、平板化,倡導用人文精神支撐的主持人顯現熒屏實在是大勢所趨,再加之地域化節目在很大程度上是打“文化牌”,因而這一點也成為21世紀主持人的“新標高”之一。
良好的職業素養。如果把地方化節目作為一個產品的話,那么其主持人就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和監工,也就是不只負責節目的生產過程,還要參與產品的質量監督。而要做到這一點,主持人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也要專業化程度高。
四、地方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類型
從實踐中來說,地方化節目的類型可以多樣化,如新聞節目、文藝節目和談話節目等。
新聞類節目。以方言來主持新聞節目自有其特有的風味在里邊,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聞節目都適合于這種方式。相對而言,地方新聞聯播或政治新聞都不宜用方言,因為它有礙于其嚴肅性。社會新聞節目(專題)、娛樂新聞節目及對農村廣播節目比較適于用方言來主持。
文藝類節目。以方言來表現地域文化是最貼切不過的了,正如用安徽話來做黃梅戲的專題,用蘇州話來串講蘇州評彈,用四川話來講三峽風情。但這對文藝節目的內容有一定要求,即主題為所在地的文化活動、動態及人物、成績等。其實對于流傳于民間的一些文藝樣式,我們開掘得還不夠,如陜西的秦腔、湖北的梆子戲等,電視媒體理應給予它們以傳播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愛護它,并發揚它。
五、地方化節目需注意的問題
關于兩個版本的制作。地方化節目雖然只在當地廣播,但外地也有受眾可以看到播出,所以對制作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地方臺可以在一月里選擇一期制作成普通話版本,主持人的解說配上普通話,對參與者的方言部分配上字幕。
語言的精練。節目主持人在使用方言時要時刻提醒自己要以審美的姿態來使用口頭語言,嚴防語言的粗鄙化,要著力發掘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鮮活的語言,力求在使用上“與時俱進”,在反映群眾現實生活上做到切近時代脈搏。
節目數量及播出時間。地域化節目不宜過多,對除社會新聞可作日播外,其他的如脫口秀和綜藝節目可作周播或月播計。在時間安排上,晚間7點10分左右播出為宜,因為此時正是換臺高峰期,地域化節目的接近性優勢可以爭取觀眾的注意力。
自產與他產。要制作質量上乘的地方化節目,電視臺沒有一個好的團體是不太可能的,以主持人為主導的制作隊伍應挑起大梁,至少生產一年總播出節目的八成左右,其余二成可由社會制作機構(公司)操作。另外,地方電視臺可與當地文化局(館)等文化部門密切聯系,讓其報送選題,聯合制作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綜藝節目。
對于大多數節目主持人來說,他們的大半生都是在一個城市里為老百姓服務,優秀的他們一不留神就成了某地的一張名片。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地方化節目的紅火能夠鑄就金牌主持人,這無論對于主持人自己,還是對于地方電視臺,都該是多么大的榮譽。
作者單位:尉氏縣文化廣播電視局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