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采訪是一個新聞倫理和新聞法律領域的老話題。臥底、暗訪、偷拍,今天,當這些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媒體報道當中的同時,其中有些問題也一直爭議不斷,批評與捍衛是新聞學界和新聞從業人員對它所持的兩種不同態度。
新聞從業人員認為,運用隱性采訪手段有助于發現真相、實現受眾的知情權、維護新聞自由原則。事實也證明,一系列通過隱性采訪獲得的新聞,特別是揭露不法活動的報道,以其真實的“再現”魅力一再激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傳播效果較好。
新聞法學界人士近十年來則普遍持強烈的反對態度,對隱性采訪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上述看法是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記者的采訪行為,應力求手段與目的的統一,而不能認為只要目的是正確的,就可以不擇手段”。①“為了輿論監督,為了曝光違法犯罪行為,而不惜以違法手段報道違法,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傾向”。②更有學者認為,濫用隱性采訪會降低媒體的公信力,誤導受眾心理。
隱性采訪,指的是不公開身份或不公開采訪目的,采取能夠獲得信息的各種方式從事的采訪活動,學界將其細分為觀察式、體驗式、誘導式、偷竊式等。至于那些“不說真話但也不說假話”的隱性采訪方式,不是爭議的焦點。本文的討論對象是一貫備受爭議的誘導式隱性采訪手段,其顯著特征是:記者編造虛假身份、虛假目的,用設置圈套的辦法介入事件的發展進程。
質疑“未遂”的高考舞弊案
2007年4月初,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接到舉報獲知,河南省鄲城縣有人要為子女找高考的替考“槍手”,記者便以替考者身份展開了為期兩個多月的調查。記者與自稱李峰的中間人接觸,詢問報酬,又把他們引到北京,當認定他們確實在從事高考替考舞弊活動后,記者于高考前夕親自前往鄲城縣,參與李峰等人制作假準考證等活動,利用替考者身份進一步調查舞弊行為的每一個環節是如何進行的。據央視記者報道,就在高考前一天夜里和高考當天的早晨,她們向河南省有關部門反映了她們所掌握的情況。③至此,替考舞弊活動戛然而止,查處行動迅速展開,被替考者被取消當年的高考資格,包括鄲城縣教體局局長、縣招辦幾乎全體工作人員在內的10多名相關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中間人李峰逃匿后不久落網。④
這是2007年高考當中媒體揭露出來的影響最大的一起舞弊丑聞,《焦點訪談》于6月10日播發后,在全國乃至海外引起巨大反響。無疑,這則報道通過記者親歷,客觀上揭示出有些地方還存在高考舞弊暗流,給有關部門嚴明紀律、加強防范發出了警示,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這起“未遂”舞弊案報道所運用的采訪手段卻值得質疑。
報道播發不久,即有網民在博客里評論說:“這分明是記者充當槍手,與騙子密切合作,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⑤另據新華社報道,就在央視記者調查接近尾聲的2007年6月6日晚間,河南省招辦網絡監察人員也已經發現網上有帖子披露這起替考事件,隨即通知鄲城縣公安機關火速展開調查。⑥對此,有網民評論說:“三個槍手記者動作還算快,慢一步就被警察堵到賓館了。”
報道所運用的采訪手段是否適當?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采用“透餌偵查”,記者究竟揭露了什么?“多虧記者臥底調查并報案,不然舞弊行為就得逞了。”——是勇敢的記者揭露了即將實施的不法行為,這才使其最終未遂,這恐怕是看完鄲城替考報道之后多數觀眾的第一反應。可是如果把整個采訪過程再分析一遍,就會發現這個判斷根本不能成立。
4月初,高考報名才剛剛進行,記者獲得鄲城有人在找替考者的線索后,并沒有及時舉報,而是假冒替考者身份主動給中間人打了電話。從節目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記者步步誘導式地發問“多少錢”、“要是考上北大、人大呢”,直到把李峰等人引到北京面談。記者憑借虛假身份、虛假目的、設置圈套而主動介入事件并推動事件發展進程的特征十分明顯,這是一次典型的誘導式隱性采訪。那么這起舞弊案未遂,究竟是誰的行動未遂?是李峰等人嗎?但如果不是記者一再主動設置“圈套”并加以推動,這個舞弊活動怎么會發展下去?毫無疑問,是由記者誘導而成的替考舞弊行為未遂。
在這次采訪中,記者竟然使用了警察特有的“誘餌偵查”手段,這是一種警方用于偵破有組織的刑事犯罪的手段,即使是警察使用這一手段也是受到嚴格限制和規范的。使用誘餌偵查,記者已經不僅僅是客觀的觀察者,而是主動參與到事件的進程之中,構造并推動一個事件的發展,公然誘人入罪,其報道的客觀公正性必然遭到質疑。“記者并沒有權利誘人犯罪然后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記者不能把自己的職業利益建立在不道德的基礎之上”。⑦
是不是一個傳媒假事件?陳力丹先生論述傳媒假事件的五個基本特證認為,傳媒假事件具有消息來源于報道者重合、隱藏的動機、導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曖昧的真實等特征,⑧用這幾個特征來考察鄲城舞弊報道,它顯然又是一個典型的傳媒假事件。
首先,報道者既是新聞事件的發起人,又是當事人,還是報道者、傳播者,并且是從一開始就直接策劃發起的,這里面已經突破了陳力丹先生所論“事實和策劃可能隱性重合”的那條“微妙的界線”,也即報道者不去策劃發起則無法構成新聞事件。其次,隱藏的動機可能來自滿足公眾利益,如維護高考的公平;也不排除職業主義動機的因素,如高考前后媒體總該有所作為,此外隱性采訪普遍被媒體視作可以低成本獲取獨家新聞的手段之一。再次,“導演事件”的特征在這一案例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正是記者的步步引導,使事件逐步發展到報案前狀態。最后,這一事件盡管反映了有潛藏的高考舞弊者這一部分社會真實,并不完全是虛假的事件,可是由于人為的設計和推動,這起事件某種程度上是報道者建構的社會真實,它影響了受眾對事件的客觀認識。
法律風險有多大?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記者1995年秘密采訪北京街頭出售假發票者,隱蔽使用錄音手段獲得成功,報道獲中國廣播獎,但在評委中間卻引發了很大爭議,之所以有爭議,其原因之一是因為記者假扮了買發票人,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買賣發票均屬違法。對此新聞法學界認為,“以一種違法行為來制止另一種違法行為,不僅在邏輯上講不通,而且在實踐中未免輿論監督成本過高,完全不應該提倡”。⑨
本案例也有同樣的情節。
其一,記者“參與”和“配合”調換照片制造假準考證、同意并提供本人照片用于假造身份證的行為已經違法。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之規定,“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在記者的主動“配合”下,替考行動事實上已經部分實施,已經擾亂了國家教育行政管理秩序,違反了教育法規,危害了公共秩序。
設想一下,假如本案幾名記者報案稍遲一步,被循著網上線索偵查而至的公安人員一舉擒獲,那么記者的這種行為又算是什么呢?
這類隱性采訪的社會效果與道德評判孰輕孰重可以討論,但法律禁區是不容許觸碰的。新聞機構沒有刑事偵查權,新聞記者也不是警察,對犯罪現象的“臥底”行為得不到法律的庇護,每一位新聞從業人員都有必要正視這種現實。
法律空白與自律
盡管新聞法學界近十年來不斷呼吁要重視隱性采訪所帶來的眾多負面影響,新聞界也屢被“以犯罪報道犯罪”的典型案例敲響過警鐘,可是,這些并沒有削減隱性采訪方式對記者的巨大吸引力,相反許多記者樂此不疲,一些媒體還專門開辟了以暗訪、臥底等為招牌的欄目。在此情形下,更加需要研究和提醒從業者重視自律和法律規范的缺失。
目前的隱性采訪是在法律空白地帶進行的,不宜作為一種常規采訪方法大加運用,而只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偶爾為之。“在中國,記者有無秘密采訪的權利,應當按照‘有法律依法律,沒有法律依政策,沒有政策依習慣’的原則來認識”。⑩其現狀是,目前我國新聞法律體系中還沒有一部法律對隱性采訪加以界定和規范。至于政策規定或內部規定中,涉及此類問題的共有兩類:一類是原有的規定,大致要求批評性報道公開前,要事先同被批評者見面;另一類是近年來為避免假記者和有償新聞,要求記者采訪時要出示證件,公開身份。1991年全國記協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自律性文件《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其中規定“要通過合法的、正當的手段獲取新聞,尊重被采訪者的聲明和要求”。新聞法學界比較共同的看法是,上述情況可以理解為,我國政府及新聞界自身對秘密采訪方式均未予提倡。
也有學者認為,“采訪自由作為新聞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就保障了記者對任何新聞事件都有采訪、了解、發掘的權利,有選擇采訪方式的自由”。11這里從采訪自由權引申出隱性采訪權、采訪方式選擇權,論證是不嚴密的,也與其他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相抵觸。我國《憲法》賦予了公民言論自由,但是新聞采訪權至今屬于法無明文,它是公民表達權和知情權的延伸,只是一種職務權利,而不是超越公民一般權利的特殊權利,因此應當防止采訪權利的濫用。
較低專業化程度下更需加強媒介自律。早在5年前,就有學者撰文提醒國內新聞界,在隱性采訪方面不該重復一些國家走過的“先放開,再限制,最后禁止”的道路,然而個別素質低下的記者膽子之大,采訪手段已經是空前的“開放”。“目前,我國新聞界普遍使用秘密采訪手段,比一些依法履行刑事犯罪偵查權的司法機關還要普遍和隨意得多。曾經有司法機關的官員公開指出:新聞界使用的一些秘密采訪手段,我們在偵查中根本不敢用”。12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新聞業還處于較低的專業化階段,從業人員常常不能準確地把握職業行為的范圍和程序。一個行業專業化程度較低,其職業行為就需要更多的來自外部控制的壓力以規范其行為。正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法律對于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確實尚無明確的規范,對記者的合法權益和職務權利的兩重邊界都沒有劃定,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按照“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也是行不通的,那樣無疑是把新聞界的公信力和未來的采訪自由拿來透支。
新聞界迫切需要的是自律。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組織、代表著世界上超過50萬名新聞記者的組織——“國際新聞工作者聯合會”1986年修訂的《記者行為的基本原則宣言》第4條規定了“記者只能使用正當的方式獲取新聞、圖片和文獻”,作為記者職業行為的標準,得到了其從業者成員的高度認同。成熟的媒介自律機制是達成對新聞職業價值一致理解的必然途徑,這是一個過程。李良榮教授將我國的廣播電視管理體制概括為“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運作模式”,那么在多種利益的驅動之下,媒體和從業者的行為必然會有多種選擇,就此看來,“我國新聞傳播業的職業自律教育,顯然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較為緊迫的,就是記者要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需要有基本的職業價值的底線”。13
注釋:
①⑦王天定、王俊杰、盧焱等:《廣播電視法規與職業道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
②周也平:《“體驗式采訪”質疑》,《新聞記者》,1998(2)。
③中央電視臺《揭秘高考替考者》,2007年6月10日,http://news.cctv.com/education/20070610/101599.shtml.
④⑥《河南鄲城高考替考事件,多人受處分》,《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6月13日2版。
⑤《對央視“鄲城高考替考”的疑問》,千龍網。
⑧陳力丹、周俊:《試論“傳媒假事件”》,《新聞與傳播》,2007(2)。
⑨⑩12徐迅:《中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浪潮》,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晴:《偷拍偷錄的“為”與“不為”》,《中國記者》,1998(1)。
13陳力丹:《自由與責任:國際社會新聞自律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