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作家伊·鮑溫在《小說家的技巧》一文里認為,一個好的小說家必須要會說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它是簡單的。這里的簡單是指一個作家在選擇故事上的簡單。二、要引起讀者的興趣。故事講的一定是我們感到重要的、感到極端重要的問題,是你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事。三、一個好的開頭。從這個開頭可以讓讀者看到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好的故事尚且需要一個好的開頭,在電視頻道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一條好的電視新聞要想吸引觀眾,開頭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故事化講述的開頭
說到電視新聞開頭的故事化講述,不能不提“華爾街日報體”,它是《華爾街日報》慣用的一種新聞寫作方法。華體多運用在非事件性新聞報道與寫作中,以引人入勝、趣味盎然的人物小故事開頭,再自然過渡,層層遞進,如同剝筍般逐步地把所要交代的新聞大主題和盤托出,最后又呼應開頭,回到開頭時的人物身上,作點化式結尾。該報頭版第一欄和第六欄通常既不是時效性很強的商業事件,也不是重大的熱點政治經濟新聞,而是一些時效性不強、背景材料比較豐富的獨家報道。為何讀者還對此情有獨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采用了講故事的方式,從個別到一般逐步推進,把生硬的財經事件通俗簡潔地呈現給讀者。以普通人的視角來寫作,透過普通人這個點來深化有主題的面,一方面賦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貼近性,極易使讀者產生共鳴。這種寫作方法與我們古典小說中所強調的文章寫作要鍛造鳳頭、豬肚、豹尾有異曲同工之妙,十分講究文章的起承轉合。現如今的電視新聞也將此法巧妙應用,深受觀眾喜愛。
有現場感的開頭
在電視新聞中,與平面媒體相比一個優勢就是利用現場記者出鏡,報道他在事件現場看到和聽到的,觀眾看到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但這只是電視新聞現場感開頭的一種表現方式,而且大多用于突發性事件報道。其實新聞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現場感的寫作方法。
《財富》FORTUNE有一篇關于可口可樂公司CEO的報道,寫到CEO先生考察中國某城市。顯然記者是陪同著這位CEO在中國上海等地走了一圈的。這篇文章中開頭有一個現場感極強的細節,寫CEO先生走在街頭看見一位賣茶葉蛋的老太太,生意紅火,身邊顧客不斷,便跑到那位老太太身邊,饒有興致地了解起老太太的生意之道,并得出一個結論:可口可樂要像這位老太太賣茶葉蛋一樣占領中國市場。這篇文章的主題就是寫可口可樂如何成功地做市場。這樣一個現場感極強的細節處理,勝過幾千字的公司戰略戰術分析。
現場感里就是動態的事實、鮮活的細節,通過這些揭示出靈魂性的東西,揭示人性,揭示深刻特點,甚至就是主題的有力佐證。
有獨特視角的開頭
記得斯大林曾經說過:“一千萬人死亡只是個統計數字,一個人怎樣死卻可以寫成悲劇。”就是說寫作角度要小,一滴水見太陽,足以能打動人。那么記者在采訪相關人物和事件時就應充分開掘反映主題的感性化細節,因為新聞中往往是細節最具人情味和震撼力。
近年來,有關謝延信的報道見諸于全國各大媒體,謝延信是焦煤集團鑫珠春公司機電科的一名普通礦工。1974年,和謝延信結婚一年的妻子生下一女后撒手人寰。22歲的謝延信把岳父母和呆傻的內弟接到了自己的老家,從此挑上了伺候患病喪失勞動能力的岳母和照顧內弟的重擔。1979年,岳父患腦中風,從此臥床不起。面對家里一老一癱一傻一幼4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謝延信至孝至愛,32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演繹著人間真愛。
中央電視臺《社會記錄》播出了采訪謝延信的節目,名字叫《禮物》。節目是這樣開頭的:
一個人的一生會收到或送出許多件禮物,但對河南焦作焦煤集團54歲的礦工謝延信來說,他的一生有四件禮物不得不說……
這四件禮物第一件是1980年他用自己撿廢品的錢給當時剛剛癱瘓在床的岳父買的一個收音機;
第二件禮物是1992年冬天他用自己的加班費給岳母的臥室裝上的暖氣片,當時謝延信自己冬天用的是煤爐取暖;
第三件禮物是1994年自己女兒出嫁時謝延信送給女兒的一本毛衣編織書,女兒從小沒有母親,謝延信怕女兒不會織毛衣讓夫家人看不起;
前三件禮物都是謝延信送給別人的,第四件禮物是上天送給謝延信的,1984年,經人介紹,同村女子謝粉香答應了老謝“共同照顧亡妻父母一家”的條件,與32歲的謝延信組建了新家庭。記者問謝粉香:“你們這么多年很辛苦,你覺得你們的生活幸福嗎”謝粉香笑了:“幸福。誰家兩口沒拌嘴的,俺跟老謝也拌過嘴,但是也沒咋生過氣,一家人,不生氣不就是幸福嗎”
其實這四件事每個參與采訪的記者都會聽到,但是換一個視角來表述,效果大不同。當前,不少媒體都在吸引受眾注意力,一方面千方百計吸引他們的眼球,但另一方面媒體面臨著選題同質化的問題,那么如何做到獨家新穎、技高一籌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做好策劃,精心打造獨特視角,采用不拘一格的寫作風格。
綜上所述,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看,受眾閱讀除了求知層面的需求外,還有消遣和娛樂的需求。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就要求媒體在求真求善的同時,還要充分顧及求美。在新聞的開頭用人們最能迅速接受且興趣不減的故事作由頭和引子,用現場感的描述縮短觀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用獨特的視角謀篇布局,使節目扣人心弦,層層深化,在輕松愉快或動人心魄或詼諧幽默中,不知不覺地讓讀者接受新聞事實,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說教和強拉硬推亂塞要好。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