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報道是指采訪者對所報道的新聞事實表現出明顯的主觀參與意識,通過對某一新聞事件或問題進行報道,有意識地對事件的發展態勢施以一定的影響,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或達到某種效果而采用的新聞報道方式。目前在我們的新聞采訪實踐中,這種報道方式被廣泛應用,但在采用這些報道方式的過程中,又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這種報道方式,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呢?
介入式報道的常見形式
幫助類報道。在這方面,浙江電視臺應該說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錢江都市臺推出的《范大姐幫忙》欄目,本來是想通過范大姐這么一個角色,走近群眾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困難,幾年發展下來,節目已經擴充到幾十分鐘,幫助的內容也不僅僅是解決生活中的小困難了,而是涵蓋尋親、討薪、解疑釋惑等多方面的內容。而在河南,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民生頻道也都推出《小丫跑腿》、《小莉幫忙》等欄目,對這樣的報道方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調查類報道。在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性報道中,介入式報道也是經常被選用的一種報道方式,如今年3月份在鄭州市針對非機動車及行人交通違章行為進行整治的過程中,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就通過記者體驗的方式,對造成非機動車違章頻繁的一些原因進行分析,從而使報道既豐滿又有說服力。
輿論監督類報道。此類報道中的介入方式經常是暗訪的方式,這也是目前采用最頻繁、爭議最大的一種介入式報道。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記者為了搞清楚某個問題,往往會把自己裝扮成一個直接行為人,前往監督對象單位進行暗訪,并在取得證據后予以報道。例如今年手足口病剛剛暴發時,河南個別地方就出現了一些預防此病的疫苗,這些疫苗是真是假,記者就先后以孩子家長、疫苗推銷商等身份介入調查,揭開了假疫苗的真面目。
介入式報道的積極意義
介入式報道需要記者采訪的深入程度大大加強。記者將自身融入生活、融入事件,所采寫的作品有現場、有過程、有深度、有感情,閃耀著時代的光彩和記者個人的人格魅力,因而深受觀眾的歡迎。
增強現場感、真實性。介入式報道因為記者的親身參與,使采訪的過程變成了一個行為主體探尋答案的過程,在探尋的過程中,我們將遇到什么,如何來應對,對方又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這些都是未知數,因此更容易吸引受眾隨著記者的調查走進現場,自己來判斷事實的真相,最終的報道也就顯得更為真實。
彰顯媒體的貼近性。應該說,介入式報道是一種踐行“三貼近”的重要報道形式:幫助類報道。我們幫助普通百姓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調查類選題,讓大家能更立體更全面地認識社會熱點問題的成因;輿論監督類選題,通過記者的努力,還原事實的真相,這些報道都在“三貼近”原則的指導下,彰顯著一個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去年春節前,新農村頻道接到三門峽十幾名民工的求助,他們稱打工一年卻拿不到工錢。記者了解情況后立即前往三門峽,與這十幾名民工一起找到用工方,探尋拒付工資的原因,一起尋找解決辦法,經過多方努力,最終將這十幾名民工的4萬多元工資要回。
強烈的個性特征。這種個性特征,既是具體執行記者的個性特征,也代表著記者所在媒體的個性特征。由于記者介入現場,干預事件進程,必然會有記者的個性特點、行為方式融入其中,而每一個介入式報道,都會代表著記者所在媒體的新聞態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介入式報道應該是彰顯媒體個性、記者風格的最有效方式。在這方面,都市頻道的《情感密碼》有更深刻的彰顯,其獲得2007年河南省新聞獎的《半個世紀的重逢》更是其中的精品。
介入式報道應該避免的幾個誤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介入式報道也不例外。介入式報道方式在給媒體帶來贊譽的同時,如果控制不好,也會產生一些不良效應,因此,我們在采用介入式報道方式的同時,要注意避免以下幾個誤區:
忌介入尺度不當,導致越位。記者在進行介入式報道時,必須按法定程序實施新聞介入,防止“越位”行為。記者的職能在于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事實。媒體所提供的事實都應是獨立于媒體之外發生的,它有選擇事實、選擇報道方式和報道時機的權利,卻無權駕馭、干預新聞事實。
忌先入為主,主觀傾向明顯。介入新聞事件的記者,在處理問題時必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不能先入為主,偏聽偏信,如果媒體偏袒新聞事件某一方,只說好話,不說壞話,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會使社會公眾(尤其是了解內情的人)對它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立場產生懷疑。還以前文提到的非機動車違法行為整治為例,報道的初衷是想說明非機動車的不文明交通行為,但記者在介入后發現,其實許多非機動車主也是有苦難言,機動車亂停亂放、小攤小販占道經營、人行道設置不合理等因素,都使他們在非機動車道上難以正常行駛,因此才有了闖機動車道的行為。我們的報道也本著事物的兩面性原則進行了客觀報道,可以想象,如果按照最初設定的思路,一味指責非機動車車主,那么結果肯定不客觀公正,媒體也將失去應有的公信力。
忌妄下結論,媒體審判。在前幾年被國內眾多媒體熱炒的湖南蔣艷萍特大經濟犯罪一案中,僅開庭審理的4天期間,采訪的中央及省市新聞媒體就多達51家、100多名記者,一些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紛紛“取代”了法官的地位,替此案件“定了案”。媒體聲勢強大的報道,讓還沒有被審判的這樁案子已經在老百姓心中有了結論,極大地影響了法庭的正常審理,這就是媒體輿論監督介入司法活動而導致的“媒體審判”。在每一次介入式報道過程中,記者都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如實反映事件的進程,而不應以自己的判斷來為事件的發展預設進程。
除此之外,介入式報道應注意保護采訪對象的隱私,避免采訪對象受到傷害和侵犯他們的隱私權。有些不經意的細節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對采訪對象造成傷害,比如報道汽車牌號、采訪對象的一些特征等。同時,記者還必須學會自我保護,強化安全意識,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