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陜西省的高等師范學?;旧隙奸_設了新聞專業。它們已經成為陜西新聞戰線和梯隊里不可或缺的生力軍,發展勢頭和潛力很大。然而,檢視各個學校新辦新聞專業的現狀,讓人在充滿信心、備受鼓舞的同時,不得不為其發展的瓶頸問題憂心。尤其是西安外圍薄弱院校,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
新辦新聞專業發展瓶頸問題
新辦專業缺少足夠的實訓平臺。新聞專業是術科專業,“好新聞是跑出來的”、“七分采三分寫”的性質決定了必須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實習訓練,給學生多多創造練筆和與社會碰撞攝取新聞素材的契機。然而我們注意到,由于體制和認識的原因,有關機構給新聞專業學生創造的實訓機會還不是很多,甚至教學設備也嚴重缺乏。
在高校,宣傳部門和主體教學部門各有分工,各自擁有自己的資源和話語權。在許多薄弱學校,黨的宣傳部門往往掌握著校報、廣播室、電視演播中心等輿論硬件設備,由于人手缺乏、條塊分割等原因,或者擱置,或者棄用,平時很少使用或者未能充分使用,根本不進行人員培訓、選拔,緊要時刻才找人“救火”。新聞專業學生缺少“練武”的機會,只能待在教室里想新聞,聽老師講新聞。學生實習更是問題多多。
師資力量還很缺乏。師資力量薄弱是目前全國新聞高等教育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許多學校當年幾乎都是只有一兩個專職新聞(寫作)教師或者只有少數有報社工作經驗的人員申報了新聞專業,其他教師都從中文或相關專業借調。一個專業老師教四五門專業課是經常的事情,導致有些教師一走進教室,學生就是一片噓聲:“呀,老師,怎么又是你呀!”在西安外圍學校,開設選修課主要是講師職稱以上的教師,而現在各個學校的新聞教學科研骨干基本上是近年畢業的新聞學研究生,大多屬于未定職或低級職稱人員。而且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對落后,再加上大部分薄弱院校片面重視引進人員的學歷層次,沒有考慮到新聞傳播學發展的實際情況,使大批高校緊缺的有實際工作經驗但是沒有相應學歷的新聞業界人士不能到高校工作。
科研經費及科研成果發表的載體不足
陜西師大新聞傳播學院老院長劉路曾經說過“寫作教師要學會做‘三師’:理論師、實踐師、教練師”,新聞專業教師何嘗不是如此!打鐵先須自身硬,教師科研上去了,專業凝聚力、戰斗力自然就有了??墒切侣剬I教師的科研狀況不容樂觀,不僅經費極度匱乏,而且科研發表的平臺少,導致科研層次低,科研成果少?,F在許多薄弱高校還存在著“新聞無學問”的認識,認為新聞是一門應用技術,無須專門的研究,就是教人寫新聞稿。新開設新聞專業院校的新聞教師一般很難申請到校級科研課題,沒有橫向的和縱向的經費來源,新聞教學和研究活動常常處于一種自發和自流的狀態,基本上是自選題。如筆者就曾經想帶領學生在陜西一些地市城市建設進程中城鄉接合部地區進行“火化”問題的調查,因為缺乏經費而無法進行;過去筆者也曾帶領學生進行過“關中西府地區廟會持存狀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經費全部自籌。學生也有前往鳳翔泥塑民俗村進行陜西家族式企業發展出路的相關調查的打算,都因為缺乏經費而放棄。而且由于新聞方面的論文主要偏重于經驗介紹和知識信息傳遞,學術性不是很強,因此一般的大學學報很難發表。
目前新聞專業教師的科研狀況的確讓人憂心。許多老師踏踏實實地做起了教書匠,對新聞科研興趣不大;許多新聞專業教師因為晉級等的壓力,被迫選自己不喜歡的與新聞專業相去甚遠的課題來做。因為那些課題發表平臺多,只要稍加用心,都可以很快做出成果,而真真正正投身新聞科研的人少之又少。凡此種種,不但影響到新聞學科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影響到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因為人才培養有一個基本的指標,就是他的社會生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在我們這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不論他是通過傳統的紙質媒介還是借助現代的電子媒介,這些能力的養成往往都離不開各種形式的科研活動。可以說,搞科研已經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共識。設立在中文大專業之下的新聞專業教師科研壓力較大,在許多薄弱高校,新聞專業教師的科研已經拖了整個中文系的后腿。雖然新聞科研不一定就是寫新聞論文,但是新聞專業教師科研無動力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對策
積極尋求黨和政府的支持。新聞專業主要為黨報黨刊、各級宣傳部門培養后備人才,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國家未來宣傳戰線的穩定和威信。各院校應該加強與宣傳部門的溝通、合作,一方面使得物盡其用,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雙向受益的目的。同時,因為宣傳部門負責校內報刊的申辦與管理以及學校對外宣傳的重責,在編輯內部報紙方面可以對新聞專業學生進行指導。比如陜西寶雞文理學院就有一份學生自辦的內部報紙《新聞實踐報》,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采稿、自己編輯和組版,一級級輪流去辦,學生興趣很大。作為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平臺,該報出版9期以來,受到校內各方的關注和好評。同時,新聞專業負責人加強與地方電視臺、各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的溝通,主動和《華商報》等強勢媒體合作,積極為學生尋求實踐機會。
結合薄弱院校面向國內各省份招生的實際,積極提倡自主實習。選報新聞專業的許多學生家庭都有各種社會關系,和生源地新聞媒體有著相對密切的接觸。能夠在自己家鄉的新聞單位實習,各方面條件都很便利。同時,讓學生回原籍實習,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薄弱學校的辦學壓力,為本省節省了有限的新聞資源。這就需要在家長的配合下,爭取學生生源地新聞單位的支持,加上學校再采取一些剛性的政策制約措施,堵塞“教學實習”變為“蓋章實習”的漏洞,相信學生的新聞敏感和動手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省實現新聞師資資源共享,老牌學校應該作出示范?,F在,各薄弱學校都在加強自身師資力量建設,除選派教師在職攻讀研究生外,還采取比較優厚的待遇吸引外來人才。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名校新聞畢業生備受青睞。應該指出的是,老牌學校的新聞專業建設比較有成效,應該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指導,在相關機構的協調下,盡可能實現省內師資資源共享。
開辟新的研究平臺,提升薄弱學校新聞專業師生的社會貢獻率。教學是船,科研是帆。傳統的“新聞無學問”觀念可以壽終正寢了。21世紀是傳媒時代,新聞傳媒的樣式五花八門,新聞傳播的方式豐富多彩,新聞產業的種類名目繁多,新聞市場的競爭與日俱增。這里面的學問,已非昔日可比。新聞專業教師積極投身科研,不僅是“研究型社會”的需要,更是新聞學科規律及學科建設長遠發展的需要。黨報黨刊、各相關部門應該扶持薄弱院校新聞事業的發展,克服“大樹底下不長苗”的危險。
陜西新聞界媒體眾多,報刊林立,可是純粹的新聞專業期刊很少。這么多的新聞專業,有限的發表平臺,肯定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尋求和省外有影響的刊物合作,以團隊形式集中展開科研攻堅,已經成為突圍的最好形式。
充分利用校友資源。校友資源是各個薄弱院校最大的財富。不管哪個層次的高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大批在各個媒體或重要行政崗位工作出色、掌握一定話語權的校友。他們或直接或間接地都能促進新聞事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充分聯絡、充分利用,力爭為師生創造更多的發表園地、發展機會,不斷提高新聞專業的社會貢獻率。
在教學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加大新聞調查文體寫作的教學和科研。爭取政府以調查報告形式結題的各類課題是改善新聞專業科研困境的好方法。事實證明,只有與國家和地區建設發展需要緊密相連,新聞專業科研才能做大做強。
回顧30年來陜西新聞事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坎坎坷坷,一路走來。陜西各開辦新聞專業的高校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而薄弱院校新辦專業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挑戰無限,潛力無限。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整個陜西新聞事業一盤棋的理念指導下,克服了發展瓶頸問題的薄弱院校新聞專業,必將煥發出應有的活力和張力,為陜西新聞事業的全面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