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從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即時信息已經成為受眾的習慣,這也給地市報發展帶來了挑戰。地市報繼續報道受眾第一時間從電視、網絡等渠道獲取的新聞不可缺少,但受眾更愿意知曉新聞背后的新聞,新聞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報道,以“深度”提升引導力、公信力和影響力,不失為地市報應對廣電媒體和網絡媒體挑戰、發揮優勢的重要武器。
高度,衡量的是地市報的引導力
做好深度報道,首先要有高度,這個高度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宣傳好中央和地方黨委、政府大局和中心工作的高度,另一方面是站在宣傳好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高度,即做好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構建和諧社會,是新時代的要求。主流媒體作為黨的“喉舌”,應通過輿論引導最廣泛、最有效地吸引受眾,促使人民全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來。強化深度報道,可以打破黨報宣傳的內容和形式僵化的局面,為黨委政府與普通群眾提供深度和優質的內容。這是地市報努力的方向,也是提升地市報引導力的途徑。
準確闡述我們黨在各個時期的重大方針政策,積極做好富有權威性、針對性、時效性的主題宣傳報道,是地市報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時政新聞深度報道,應找準中央方針政策與地方黨委、政府探索實踐的結合點,找準地方黨委、政府方針政策與當地社會發展實際的結合點,找準黨的方針政策與民眾愿望和需求的結合點。要準確深刻領會中央精神,全面深入了解本地實際,及時客觀地把握民眾愿望,并將三者有機地統一于深度報道中,確保宣傳報道落點準確、切入合理,體現針對性,突出時效性。
要提高民生新聞深度報道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就要找準“民生問題”的關注點,注重細節增強感染力、注重媒體聯動擴大影響力、注重溝通對話提升其時效性。找準“民生問題”的關注點,就要緊緊關注普通百姓的生計、關注百姓的生活環境、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態,始終把目光對準與尋常百姓息息相關的就業、討薪、住房、醫療、教育、城建、環保等熱門話題,圍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焦點問題以及社會熱點話題等,進行全方位、大容量的反映和報道。“大主題,小切口”,是民生新聞深度報道配合中心工作的有益嘗試。
態度,衡量的是地市報的公信力
做好深度報道,是一種態度,它衡量的是我們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忠誠度和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就是媒體的公信力之“源”,是對各類媒體共性、普遍性的要求。提升地市報的公信力,做好深度報道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要做好深度報道,必須明確樹立以下兩種態度,一是要堅持學習、調查、思考。這是采編人員的基本功,更為采寫深度報道所必需。如果沒有平時對國家方針政策的關注和了解,沒有平時的積累和經驗,沒有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沒有對黨的新聞事業高度負責和對人民群眾極端負責的態度,就寫不出深度報道。只有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才能有更開闊的視野、更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以積極的態度,沉下心來采寫深度報道,就要打好思想、作風和業務根底,思想不深入,身子就撲不下去;作風不扎實,頭腦就活不起來;業務不精通,選題就好不起來。采寫深度報道,要以思想深度取勝,以獨特視角取勝,以快速反應取勝。
二是積極履行輿論監督之責。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同時,社會競爭加劇、升學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峻、貧富分化和城鄉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也不斷出現。地市報擔負著“監督”的職責,因此,在進行深度報道時,應利用輿論監督的辦法,對影響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不和諧現象和社會倫理道德領域的失序現象進行監督,加強輿論引導,剖析熱點難點,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為構建和諧的社會心理服務,倡導人們樹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力度,衡量的是地市報的影響力
深度,更是一種力度,這種力度是通過創新策劃深度報道,延伸與拓展自身社會功能,形成輿論影響力,進而對大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推動社會前進。影響力是媒體的一種稀缺資源。不論多大的媒體,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沒有社會影響力的媒體,幾乎無法生存。同時,為了生存得更好一些,媒體就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組織深度報道,正是媒體對自身影響力的開發利用。
做好深度報道,提升影響力,首先要創新策劃。創新首先是思維方式的大膽創新。要在內容上不斷突破,借助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社會活動進行濃墨重彩地報道,從而提升媒體影響力。策劃要抓住社會熱點,扣緊重大題材,對群眾感興趣的、渴望了解的重大熱點新聞,做活做深做透。地域性永遠是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大要素。
其次要研發品牌,通過對深度報道欄目品牌進行研發,依靠欄目品牌影響力來提升地市報的影響力。我們追求的深度,不完全是偶然的個別勞動創造的,而應是通過集約化生產能夠批量制造的,要保證深度能夠批量生產、品牌能夠持續維護。要依靠深度激勵人力資源,激活采編人員的工作熱情和事業激情,實現讀者與報紙的深度融合,得到上級、讀者和公眾的深度認可。
再次要加強聯動,發揮地市報是市委機關報的優勢,調動整合社會資源,擴大自身影響力。要堅持開門辦報,形成交流互動的制度機制,并在交流互動中起引導作用,通過深度交流觸發深度碰撞,通過真情互動激發深度思考,力求創意活動引發深度關注。
此外,還要找準定位,著眼發展。和其他任何資源一樣,開發利用都應該遵循適度的原則。所謂適度,就是有多大的影響力做多大的事,做多大的事就要體現多大的影響力。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可能導致生態惡化;對影響力資源的過度開發,則可能導致影響力衰竭。作為媒體,尤其是地市級的紙質媒體,一定要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既找準定位,又有利發展,不斷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愛護自己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鶴壁日報社)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