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電視新聞深層次報道是每一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都要深層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從事電視新聞報道的經驗,淺談幾點看法。
歸納整理,慎重選題
要做好深度報道,記者必須高瞻遠矚,嚴格按照新聞價值的標準來篩選題材。一般來說,深度報道的題材應具有這樣的特點:一是具有重大影響和典型意義;二是貼近群眾,是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三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記者要在采訪之前將手中掌握的線索進行仔細歸納整理,從中選出符合以上三個特點的題材來,做到把好選題關這一要求。
這是因為電視新聞深層次報道相對于新聞事件的一般動態性報道而言,即是對新聞事實做深層次剖析的報道。電視新聞深層次報道是憑借畫面和聲音,形象地對重大的新聞事件、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做有背景介紹、有分析解釋、有歸納預測的新聞報道形式。
有一次我們在做一期災情報告專題報道時,為了將因內澇造成的嚴重災害全面報道出來,我們沒有將鏡頭對準災情的表面現象,沒有像往年那樣只是拍一些莊稼被淹、雨水多大幾個鏡頭完事,而是對準了深層次的東西。我們不顧大雨滂沱所帶來的危險,冒著大雨、踏著泥濘來到一個受災最嚴重的村子的玉米地里,看到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站在齊腰深的澇水中,冒著大雨在地里堅持扶著剛剛長粒卻快被淹死的玉米稈。當記者將鏡頭慢慢拉近老人蒼老的面部時,老人那失望的表情、痛惜的眼淚,與他仍不放棄的堅韌勁頭形成了鮮明對比……面對鏡頭,老人泣不成聲。他向我們訴說的不是莊稼被淹的痛苦,而是無處排澇的無限傷感。老人說:“老百姓不怕老天下雨,而是痛恨這排澇渠不暢通,政府要是能下決心為老百姓解決排澇問題,那是我們最需要的啊!”老人簡短的話語一下子讓我們找到了內澇形成的根源所在。接著我們又把鏡頭對準了本該暢通而被人為堵塞的溝渠,大膽揭示了內澇形成的問題所在。這期節目播出之后,立刻引起了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當年就出臺了徹底解決內澇問題的措施,并從根本上進行了治理。事后,這期節目被評為當年的“政府好新聞獎”。
苦練功夫,扎實采訪
深層次報道的題材,多是事實比較復雜、問題成因多的新聞事件,因此,記者必須通過細致入微的采訪,進行大量的新聞調查,從而把握新聞事實。記者不能偏聽偏信,不能以偏賅全。記者不但要善于動口動筆,更要善于動腿動腦,要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多側面地現場展示,引發觀眾連綿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隨,把觀眾從具體事件引向廣闊的社會空間,因此,采訪有深淺之分、有高低之分,不同素養的記者要注重練采訪基本功,做到扎實、深入、理性地進行采訪。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新聞的深度報道。記者要多用鏡頭語言來完成自己的深層次報道,要做到這一點,記者必須具備扎實的攝影功底和良好的鏡頭意識,才能拍攝出具有視覺沖擊力和表現性的鏡頭,才能更好地讓電視新聞表情達意、傳遞信息。記者不僅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勝多,具有典型價值的各種視覺和聽覺細節,以凸顯主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使該條新聞在觀眾記憶中歷久彌新,還要巧妙地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現的東西運用各種拍攝技巧把它們規避掉,把能反映真、善、美、假、惡、丑的事物留下來。
理性思維,深度辨析
拍攝電視新聞和做理論文章有異曲同工之處,記者對選題、報道思路、拍攝角度都要做好理性思維,深度辨析。所以說,具有較強的理論思辨色彩是深度報道的又一顯著特征。深度報道的生命在于通過構思嚴密的邏輯力量,以精心的選材配以理性的思索,讓觀眾從中悟出道理。深度報道的思辨色彩可以表現在對于生活各個方面的理性思考中。既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既有道德的,也有理論的。關鍵之處在于思辨出事實表面之下隱含的本質以及對本質的感悟和認識,以一種反思的態度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實現感染人、教育人、啟發人的社會功效,彰顯新聞力量。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欄目之所以備受觀眾喜愛,就是因為這些欄目的采、編、播人員在做每一期節目時,都要進行理性思維,深度辨析,對每一個選題,他們事先明確報道思路,制定采訪計劃,獲取相關背景,追蹤新聞線索,歸納分析資料,仔細驗證信息,做到對新聞事件,采訪目的、拍攝重點、景物、角度及拍攝方式心中有數后,才實施采訪。
表現手法,形式多樣
深度報道在內容上對事物作多層次的主體化的展示和理性思考,但在表現形式上應是不拘一格因事而異的。既可做成紀實性的、解釋性的,也可做成透視性的、評論性的;既可做成連續性的、系列性的,也可做成類屬性結合式、互補性組合式的。不管哪種形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增強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電視是多種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記者編輯要善于將像、聲(同期聲、效果聲、音樂)字幕等多種電視手段有機結合、科學運用,從而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采訪拍攝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不然就會造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后果,對于電視攝像記者來說,錯過了拍攝時機,是無法彌補的。
(作者單位:范縣廣播電視局)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