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散文這種創作形式在電視熒屏上既是一個新兵,也是一員老兵。說它是老兵,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熒屏上就出現了它的身影。說它是新兵,是因為這種創作形式在上世紀80年代還不被人理解,到了90年代,很多電視人意識到擠在狹小創作空間的尷尬,意識到多樣化的重要,于是電視散文又開始熱起來。從那以后,這種創作形式逐漸發展、豐富,各種題材、各種拍攝手法應運而生,直至今天在全國各地的電視臺開花結果,并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供電視同仁品評、研討。但是電視散文怎么選題,如何拍攝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就從五個方面談談電視散文。
文字美與可取性
要想拍攝一部好的電視散文,必須有一個好的散文腳本。翻開朱自清、冰心、沈從文、葉圣陶等散文名家的作品投入拍攝是一個方向。這些散文大家的名篇膾炙人口,影響深遠,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作平臺。第二個方向就是組織力量進行創作。我很喜歡這種創作形式。首先,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主題選擇。因為現在很多電視散文的創作,要求不但文字要優美,還要能夠反映時代的主旋律。比如中原油田電視臺拍攝的石油題材系列電視散文《橘子紅了》、《海》、《胡楊如畫》、《西部放歌三部曲》、《我和我父親的油田》等作品就是以石油為背景,以散文為載體來深度刻畫描述我們這個時代石油工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戰天斗地的新鐵人形象。其次,現在網絡、報紙、雜志有許許多多集思想性、藝術性、哲理性于一體的散文佳作,這些散文不但文字好,角度獨特,涵蓋面也廣,如果能靜下心來從其中篩選出一部分作品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立意美與地域性
一部好的電視散文要想拍得耐人尋味,能讓受眾坐下來看完全篇,并不容易。所以在散文文字優美的前提下,好的立意絕對不可缺少。這方面一些作品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比如:央視拍攝的《天路》系列、《馬背日記》系列、劉湘晨的《阿里札記》系列,以及《青春》系列等電視散文就很有個性。這些作品既把握了時代脈搏,又讓電視散文在題材方面有了跨越式的突破。說它有突破,是因為以前一說起電視散文就很容易往純散文文本的框架里考慮,而這些作品的撰寫、拍攝,在立意上把紀錄片、專題片等多種拍攝手法從一開始就加以考慮,這些立意手法的綜合運用,不但使作品的外延得以擴大,就是在整篇的內涵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升華。作品的立意固然重要,同時還要看你選擇的作品能不能投入拍攝。央視的選材面大,資金、人員、設備等各方面都有充足的支持保證。但這是央視,對一些小電視臺來說,地域限制就能讓人嘆氣止步,更遑論人員、設備的配置、資金的投入。所以一部好的電視散文量力而行,就地取材也很關鍵。山有山的好,水有水的好,人有人的好。本地區的人文景致,本企業的特色優勢,在一個相對不大的地域框架內抓住一點放開來說,既充滿鄉土氣息,操作性也強,這樣的作品制作出來同樣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畫面美與劇組的搭建
好的文章需要有好的畫面。但是好畫面捕捉起來并不容易。這需要整個劇組形成一個有機體。在拍攝一部電視散文時,小的劇組也許就兩個人,一個編導,一個攝像,或者編導本身就能攝像;大的劇組就是一個完整的創作班子,撰稿人、導演、攝像、燈光、錄音、美工、劇務,一個不能少。前者好說,一桿槍走四方。后者麻煩,但是對從事電視散文創作的同仁來說,誰不想搭建這樣的攝制組呢?這樣構建而成的電視散文作品,想不成都難。但是這種創作、拍攝,一些小的電視臺是難以承受的。拍攝好的畫面,人固然重要,好的攝錄設備也很重要,好的攝錄設備就是一把好槍,好槍在手加上好的頭腦,兩個人的隊伍一樣會有所成就。
音樂美與和諧性
音樂效果在電視散文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影視劇需要音樂,一部好的電視散文同樣需要音樂,把音樂作為一部電視散文作品的靈魂來比喻并不過分。一部電視散文短的六七分鐘,長的也就是十幾分鐘,在這么有限的時間里,能讓人達到視聽合一的境界,如果說畫面、文字是筋骨,音樂和各種效果聲就是一條貫穿筋骨的長線,在不同的電視散文主題下,或輕松、或舒緩、或激昂地出現。所以說,一個好的電視編導對音樂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音樂效果師應該心有靈犀,配合默契。
制作美與個性
哪個電視編導都不希望自己的散文作品沒有個性。拍攝的流程需要個性,后期制作更需要個性。對影視編導來說,后期制作是另一個創作平臺。在大量的素材面前,剪輯的節奏、制作的手法、快慢的掌握、畫面的取舍、特技的運用,以及對制作設備的熟練、熟悉程度哪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影響作品的品位。所以,一個眼光獨到的電視散文編導和出色的后期制作人員的合作,會讓作品充滿個性,美而不俗,生命力倍增。
電視散文的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電視散文的創作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說一部好的電視散文是磨的藝術,那么就讓我們在磨練煉中讓電視散文這朵奇葩茁壯成長起來吧。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廣播電視中心)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