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電視新聞策劃是電視新聞節目生產的思想源頭,進行企業電視新聞策劃應當采取以下幾點。
牢記新聞策劃的導向。新聞策劃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造就一個有利于改革開放的、和諧穩定的電視輿論態勢,策劃人應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要吃透大政方針,掌握實際生產工作中職工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只有深入了解企業改革發展的背景和趨勢,才能形成鮮明的報道思想,創作出鮮活的新聞節目,給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只有深刻理解了時代發展大背景和事物的本質意義,才能形成鮮明的報道思想,給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
做好新聞策劃的步驟。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做好電視新聞策劃的重要基礎,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掌握現時期黨和政府以及企業的生產工作重點、社會實際工作情況和觀眾的需求愿望以及其他新聞媒體的新聞宣傳態勢,發現、判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這個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是一個知己知彼、力圖開拓創新的過程。
策劃創意。這一步是策劃的主體,它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報道選題、報道內容、報道手法、資源配置的全面設計和謀劃。它是以事實為基礎、以價值為前提、以創意為核心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活動。大體要求:選題要有新意、角度要新穎、內容要新鮮、時機要得當、手法要生動活潑。這個策劃創意,實質上就是電視采訪報道思路、觀點、方法的創新。
效果評估。指的是在一個策劃方案擬訂之后,對方案的可行性和價值目標、效果進行全面分析和預測。通常要通過集體討論,吸收各個方面好的意見,對原策劃方案的某些局部進行補正、修改,甚至是論證、修改,再論證、再修改,以求策劃方案盡可能地完善。
注意新聞策劃的選題。可受性原則。可受性是新聞策劃對于讀者的可接受的程度。由于新聞策劃是媒體有目標指向的新聞籌劃活動,是新聞人的一種主觀行為和“議題設定”,很容易出現一廂情愿和讀者不買賬的局面。新聞的可受性取決于受眾的共同心理要求,因此,媒體策劃的選題必須是大多數受眾想知道的、應知道的。
時新性原則。新聞的本質是新,新聞策劃是以新聞事實為基礎的策劃和運作活動,當然也要新,要有較強的新聞性。對于事件性報道,要有較強的時效性,對于沒有準確的時間要素的非事件性報道,可將它放在特定的時間坐標系或特定的背景下實現其時新性。
深度原則。媒體對客觀事實應有整體的把握和具有高屋建瓴的認識,以開闊的思維去觀察和思考,宏觀把握,微觀著手。新聞策劃者要善于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讓表面后的重要信息漏掉,只有指導思想明確,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挖掘,將百姓關心的報道層層做深,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全面、深刻的印象。對于熱點新聞、重要新聞還必須通過報道來推進事件的遞進和發展,最終揭示事件的本質,滿足人們的期待感,而不能在平面上無休止地重復,讓人失望。
前瞻性原則。隨著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新聞策劃已為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重視。因此,誰能領先一步,占得先機,也就成了新聞策劃成功與否之關鍵。要做到前瞻,首先要做到準確把握熱點,要求編采人員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一線記者要及時地向報社反饋信息,使策劃人事先對自己要做的選題心中有數。同時,獲取信息也是新聞策劃前瞻性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就要求,媒體和記者要與社會各界保持密切聯系,要將新聞觸角伸展到各個角落,要做全天候的新聞人。
主題策劃中的人文意識。好的新聞策劃應當有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在里面。新聞策劃的人文情懷,更多的是關注當下社會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要求,新聞采訪學上有一個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聞。因此,新聞的主題策劃可將視點下移到普通民眾身上,挖掘平凡人不平凡的經歷,反映普通人的聲音。
編輯好新聞策劃的題材。策劃新聞的編輯必須要有對新聞的真正理解和熱愛,以平民化的視角,從受眾的關切點上挖掘內涵,根據受眾的興趣和需要、采用受眾容易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對新聞進行策劃報道。在策劃中,選題要有特點,視角要獨特,主題要鮮明,其中心思想和編者意圖要明確,出“手”就要找到新聞的著眼點。新聞報道策劃一般是對關于重大新聞題材的策劃、關于突發事件題材的策劃和關于日常新聞題材的策劃。通過精心策劃,使新聞創作變被動為主動,變隨機為定向,變松散為有序。用新的思維、新的視角。對報道對象所涉及的各種關系和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全新的思考。在選題上,應該以選擇具有時新性的新聞事件進行策劃為主,并通過報道來推進事件的遞進和發展,最終揭示事件的本質,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欲知的期待感。在具體操作上,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因度而宜。
處理好新聞策劃的采訪。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策劃并不能獨立存在,只有與記者的現場采訪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報道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甚至比單方面的強調策劃或強調采寫更關鍵。策劃的作用在于確定主旨、規定范圍、規劃采訪行動,屬于宏觀調控。因而策劃不能過細,否則便會扼殺記者現場采訪的主觀能動性,忽視采訪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策劃在確定重點的同時要提出多種思路和方案,幫助記者拓寬思維,使其以發散性的思維進行探索。另外還要允許記者突破策劃設想,寫出與策劃初衷不同的好稿件。策劃往往帶有全局性和指導性,不只確定選題,而且要確定采訪對象、采訪路線、采訪方式以及各路采訪之間的協調等,以保證整個采訪計劃的成功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訪對象與預先想象的不一樣,原先的計劃就難以進行。因此,記者在設法完成任務的同時,還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當采訪結果與策劃初衷不同時,不要輕易放棄,要繼續追蹤,爭取有新的發現。
(作者單位:重慶公管中心石油新聞中心)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