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報道是黨報的重要輿論手段,也是黨報與其他報紙相比獨具的優勢。因此,典型報道歷來為黨報所看中。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典型報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黨報之中。然而,當前不少典型報道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寫得不夠靈活、不夠實在,大而空,缺乏對受眾的吸引力,達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筆者認為,只有摒棄陳舊的觀念,堅持新聞創新,堅持“三貼近”,堅持挖掘先進典型內在的新聞價值,才能把典型報道寫活,典型報道才能有生命力。
深入考察典型的時代性和先進性,精心選擇新聞事例,挖掘典型的內在新聞價值。典型報道的主要目的是樹立供人們學習的榜樣,因此典型報道基本上是正面的先進人物、單位或事件。典型報道密切配合黨的各項工作,直接為當時的政治路線、工作任務服務。典型是黨的指示、方針的活模式。“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典型引路”成為目前最流行也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作為新聞報道的對象和人們學習的榜樣,典型必須有一定的代表性、時代性和先進性,對于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董存瑞、邱少云、雷鋒、焦裕祿、魏青剛、洪戰輝都是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的先進典型,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某種精神對于當時都是有代表性的,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需要發揚的,其影響是深遠的,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報紙上宣傳的典型總的特征為:他們基本上屬于艱苦奮斗、埋頭苦干型,屬于自我修養的道德完善型。他們在和自然界的斗爭中奮不顧身,他們在社會沖突中,往往是克制自己、犧牲自己,“狠斗私心雜念”,直到消滅個人的任何欲望,服從既定的社會規范,成為道德上的圣人。這兩個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特征。新中國成立以后,貧窮落后的中國客觀上需要有這種艱苦奮斗、埋頭苦干的精神來建設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初步成就,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了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內容,需要新的經濟建設者和道德的楷模來引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于是涌現出來一系列新的典型。然而,典型的新聞價值都是通過新聞事例表現出來的,在典型報道中,新聞事例的選擇相當重要,可以說關乎報道的成敗。這些事例必須鮮活、有典型意義,并且能集中體現某一時代的先進的價值觀念。這樣的事例很多: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事例集中體現了當時革命軍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焦裕祿不畏艱苦,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鹽堿地的事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戰勝惡劣自然條件的決心和勇氣。為什么當時的報道者會采用這些事例呢?這些事例,都使得新聞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具有典型性、時代性和先進性,更能反映時代精神。
新時期要搞好典型報道,其出路在于創新,因為創新是新聞報道改革的不竭動力。創新,就是要大膽摒棄、否定舊的新聞報道模式,勇于在內容、形式上出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新聞的內容和形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不拘泥于條條框框,是創新的、變化的。著名新聞工作者艾豐說過,“新聞是變動的,新聞是流動的。”作為典型報道也不能一成不變。媒體宣傳典型,是要吸引讀者、引導輿論、教育群眾的,但是有些典型報道動輒板起面孔說教,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于人,或僅靠干澀乏味的數字來說明成績,讓人看了第一句就不想看第二句,可讀性很低。
典型報道應寫出“人情味”,以增強報道的“親和力”。所謂“人情味”,是指事實中本來就具有的足以動人情感的那種因素。將情與景寫實,情與理交融,以切實做到真實可信,親切感人,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如聲、如感其情。要在矛盾沖突中去再現與凸顯典型形象,讓典型在矛盾沖突中“站”起來,才能在紙上“立”起來,也才能在受眾思想中“躍”起來。在典型寫作上可以把缺點或不“光彩”的一面也用上,但謹防典型人物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只有充分揭示人物的個性,典型才能和一般相區別,而不致成為一個“一般化”的人。因此,個性刻畫得越深刻,人物的典型性才能越鮮明突出。實踐證明,反映典型人物的普通一面、平凡之處,甚至是缺憾之處,不僅不會損害典型人物的形象,反而更易讓人產生親近感,更易被受眾接受。
筆者認為,在典型報道中提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是提升典型人物吸引力的關鍵所在。典型報道必須結合典型人物所在的時代,把他們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中去考慮,不能讓典型孤立,不能讓典型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范敬宜任《人民日報》總編輯時曾批評有關“鐵法官”譚彥的報道不近人情,指出他的肺“爛得跟蜘蛛網一樣”,卻仍然堅持工作的描寫有悖科學觀。還有關于科學家袁隆平的報道,說他為了工作不顧個人身體,最后累倒在試驗田里。袁隆平知道此事后給予了澄清,說自己并沒有不顧身體而累倒在試驗田里。這充分體現了老科學家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同時也表明了我們的記者仍未擺脫典型報道的固有思維模式。這樣的報道連“典型”本人都不認可,又如何能夠讓受眾相信呢?以往我們的典型報道在報道英雄人物時,都要強調人物為了黨和國家的利益,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的利益,似乎英雄都是不近人情的。比如,寫法官就一定要寫他大義滅親,寫黨員干部就一定要寫他(她)為革命拋家棄子,寫救人就一定要寫他毫不猶豫地沖上去。這樣的典型報道離實際生活太遠。因此,新時期對典型報道提出了新要求。事實證明,貼近生活原型的“典型”更讓人們尊敬。寫好典型報道,必須寫好“小人物”。1998年有一篇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老阿媽和她的國旗》,記述20多年來,每逢節假日,一位藏族老阿媽就會在自家房頂上升上國旗,一件小事堅持了20多年,老阿媽用她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的愛。這位老阿媽雖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我們甚至不會記住她的名字,但是她的行為卻留給讀者深刻的印象。《上海青年報》曾以《徐虎的七情六欲》為標題,在寫徐虎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同時,也寫了徐虎日常生活的各個側面,比如寫他為妻子的生日去精品店買兩件玉雕的小老虎和小兔子,寫他面對提拔升遷、報酬獎金、家人抱怨等問題時內心的真實想法。常人可能有的想法,徐虎也曾有過。這樣的人物既是“典型人物”,可以教育群眾,又是真正的“小人物”,貼近了群眾,也更容易為讀者所接受,從而達到典型人物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周口日報社)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