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詩歌是指用電腦代替紙和筆創作的,通過網絡發表的詩歌。據不完全統計,“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在互聯網上已經涌現了幾萬首詩歌,一時間,詩歌成為當今最流行的網絡文學形式,它的爆發力凸顯出詩歌巨大的生命力。雖然人們對網絡詩歌的文學性還存在質疑,但其感召力、號召力的社會功能在這次災難中已充分顯現。5月14日,一首《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的網絡詩歌開始在網絡上流傳,之后被全國近百家報紙刊登、被各大電視臺引用,有人甚至為其譜曲,制成視頻MTV。5月15日下午,這首詩以短信的形式在盛大網絡公司員工中傳播,盛大總裁陳天橋讀后不禁潸然淚下。第二天,盛大決定再度向災區追加600萬元的捐款。這首詩也因此被網友們稱為“最昂貴的詩”。據《解放日報》報道,5月18日夜,千余名旅法華人在巴黎埃菲爾鐵塔為遇難同胞舉行燭光祈福會。一位女士朗讀這首詩時,人們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淚水,祈福會達到高潮。一首詩歌何以產生如此大的震撼力,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討。縱觀災難中流行的網絡詩歌,其如下特性是不容忽視的。
有感而發,抒寫真情
災難是文學的經典題材之一。在災難中,人類的情感和精神被快速激發,而詩歌在情感上的濃烈、語言上的精練、節奏上的明快,正好契合了國人的情感需求,網絡的及時、開放、快捷又為人們提供了極好的傳播媒介。當災難侵蝕心靈時,沒有人會無動于衷。而在所有文體中,詩歌是抒發內心情感的最好方式。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①的主張明確指出了詩歌“緣事而發”的特性。中山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說:“當一個國家發生重大災難時,國人往往都會恢復成一個簡單的情感人,他的心被觸動后,不再冷漠、不再麻木,而是渴望說話和發聲。應此時勢而生的詩歌,也會呈現出明顯的情感化的特征,詩歌的技藝變得不重要了,如何發出真摯的心聲、表達熾熱的情感,才是詩歌的核心使命。”詩人趙麗宏在談到自己的詩作《我們血脈相連》時說:“我一直含淚看著電視,本來覺得這種時刻不適合舞文弄墨,可后來還是決定借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少詩人都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們說自己所寫的每一行每一句,都直指樸素的內心,都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絕不是為了作詩而作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②詩歌的核心即是情。親情、友情、愛情是古典詩歌常常吟詠的題材。當災難來臨時,數以萬計的詩歌承載著人類最樸素的情感:對災害的震驚,對生命逝去的痛惜,對傷者的祈福,對父母、老師、救援者以及其他拯救生命的人的贊美,此時詩歌成為人們寄托哀思、表達情愫、鼓舞斗志的最好武器。濟南某出版機構的編輯楊天逸說,她在網絡上看到《孩子,我告訴你一句話》《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這樣的詩歌,淚水奪眶而出。“我也是母親,這幾天看到大地震中,很多孩子離我們而去,有的手中還緊握著筆,心就被揪得生疼。這些詩把我們內心的抑郁和悲傷,一行一行地牽出來,化為淚水。詩歌撫慰著我們的傷痛,讓我們體會到人間的溫情”。大憤出真詩,大悲出真詩,大愛出真詩,大奮出真詩,《寶貝啊,不要沉睡》、《孩子,天堂路上別走太急》、《讓我輕輕擦你的手——獻給譚千秋和他的妻子》、《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生死不離》等作品都是人們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做作、不矯情,情感熾熱。大愛、責任、奉獻、犧牲、擔當、感恩等詞語一次次被詮釋,人間的真情一次次被喚起。我筆寫我心,我心寫我詩,我詩抒我情,成為每個詩人共同的寫作追求。
“草根詩人”,直抒胸臆
網絡上出現的一大批與抗震救災有關的詩作,作者大多是普通的詩歌愛好者,不少人是第一次寫詩,他們被稱為“草根詩人”。在這些詩人中,有的是災難的親歷者,有的是赴災區的志愿者,更多的是普通的公眾。許多人的詩作是通過看電視報道后有感而發、即興創作的。這些“草根詩人”用心感受災難,真切體會人生。沒有羈絆、沒有偽飾、沒有顧忌,他們的詩作忠實記錄了大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思想和情感,傳達出普通民眾的心聲,使詩歌走進了民眾的心里。他們視災區的民眾為親人,以至親的情感敘災難,寫感受。正如清代葉燮所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杜甫興‘廣廈萬間’之愿,蘇軾師‘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詩如日月之光,隨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見焉,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③可見心中有大愛,方能有佳作。
詩歌植根于民眾之中、植根于創造歷史的大眾中。對民眾的深切關懷是使詩歌生生不息的土壤。“草根詩人”由于來自大眾,其情感、其作品更能接近普通民眾。《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這首詩的作者是年僅24歲的蘇善生,也是一位“草根詩人”,他稱這首詩的最早版本名叫《親愛的請抓緊我的手》,寫于3年前,當時他患絕癥的女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情緒很不穩定,蘇善生就握緊她的手給她支持。當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蘇善生看到地震現場一位小孩從廢墟中伸出的手時,他就在3年前那首詩的基礎上寫了《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時間是5月13日早上7時,蘇善生說他只用了10分鐘就完成了這首詩的創作,“雖然我無法去前線救災,但希望能用自己的詩引起大家的注意,通過詩祭奠那些遇難的孩子與媽媽。”山東一家文化公司的魏純明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我是一介名不見經傳的“草根詩人”,我寫詩,不求達臻鴻碩,愿以我樸素、真摯、強烈而深沉的語言和情感,訴說我心靈深處掀起的漣漪、卷起的漩渦、騰起的巨瀾。我想用詩的形式,從感情的底層和心靈的深處對抗震救災進行鏤刻與描繪,對這一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氛圍、場景、民情、世態等,進行掃描與個性化的發掘。出現在我筆下的詩作雖說或許是少了幾分藝術上的雕琢,但卻絕對是真情實感的噴涌與流瀉,目的是讓人讀來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愴然而又奮然,悲情復以豪情。
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是“草根詩人”歌詠的主題。《最近我常常含著淚水》、《災難中的感動》、《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難同胞》、《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詩歌大多直抒胸臆,主題明確,淺顯易懂。也有一些作品是寫給賑災英雄的,如《妹妹快跑》、《寶貝不哭》等。關于地震中的母親和孩子的詩作最具震撼力,《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寶貝啊,不要沉睡》、《媽媽的呼喚》、《媽媽!對不起,我來不及了》等,直擊災難的無情,深沉厚重,悲傷但不悲觀。
詩風平實,語言樸素
在觸目驚心的災難面前,古典詩歌“風雅興寄”、“咬文嚼字”、“用典藻飾”,即藝術上的“精雕細刻”已顯得多余。災難中的網絡詩歌語言樸素,沒有刻意的修飾與錘煉,更沒有過多使用寫作技巧,語言樸實自然,通俗直白。雖然有些詩歌顯得稚嫩,但正是這些明白如話的詩歌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堅強、生命的堅韌。如《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詩人用“太黑”、“碰了頭”、“陪你走”等常人常語常情,表達出母子生離死別的愛;詩人鴿子楊軍在其詩歌《我們都是你的爸爸媽媽》里寫道:“親愛的寶貝,可愛的寶貝/和寶貝你一樣從地震里站起了的寶貝/如果你失去了媽媽/我們都是你的媽媽/如果你失去了爸爸/我們都是你的爸爸/如果你失去了爸爸媽媽/我們都是你的爸爸媽媽。”語言樸素真誠,直白如話。詩人胡有琪的《譚千秋老師,廢墟中的最后一課》:“在你的面前/所有的頌語媚言都變得蒼白、無力/你用唐詩宋詞做骨/認認真真地寫了四個字:我是老師/然后,你就做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用老師的風范撐起坍塌的天空。”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語淺情深。
總之,2008年5月這場災難的網絡詩歌,就其題材和氣勢,已表現出它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它樸素的文風,對當代詩歌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誠然,大部分網絡詩人的作品沒有經過細致認真的藝術推敲,我感故我抒,藝術上還不夠成熟,但是網絡詩歌對于中國當下詩歌的解放是不容忽視的,這些網絡詩歌催人振奮,鼓舞斗志。上個世紀40年代的抗戰詩歌,也存在藝術上的粗糙和缺憾,但一度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成為全民抗戰的一種精神力量,網絡詩歌經過這次災難的洗禮,也會更加成熟。
注釋:
①②白居易:《與元九書》,《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③葉燮:《原詩》,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