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中的細節是指那些來源于新聞事實中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細小情節,記者常常通過對細小情節的特寫性描繪,使新聞對象栩栩如生,逼真傳神,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既可以增強消息的現場感和真實性,提升消息的新聞價值,凸顯消息的主題內涵,同時也折射出記者的新聞審美思想。
消息中細節的種類很多,從新聞報道的對象看可分為以下幾種:
人物細節。人是新聞的主體,新聞的產生離不開人物,新聞人物的活動(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產生著各種各樣的新聞細節,而這些細節又“以小見大”地凸顯著消息的新聞價值。2008年6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11版上一則題為《楊三忠——一個紅十字志愿者的神圣時刻》的新聞,就十分注重細節的刻畫。“楊三忠皮膚黝黑,體型肥壯。一個月前在北京上班時,體重190斤,如今減掉20斤。他腰挎報話機,手里拿本厚厚的工作簿,總是眉頭緊鎖,不斷出現在帳篷醫院的各個角落。在這里,采購、保安、水電維修、后勤伙食,除了看病拿藥,他無所不管。有人戲稱他為‘楊總’,有人叫他醫院‘大內總管’,而中國紅十字會國際部負責人給他的名號是‘特別行政助理’。”文章通過對楊三忠外貌、體型、動作等方面的細節描寫,活脫脫地刻畫出了地震災害前一個辛勤工作的志愿者的形象。
事件細節。“事由人生,人由事顯”,消息報道的絕大多數是事件,而這恰恰是新聞寫作的重點,見事見人見精神。如美聯社荷蘭海牙2004年6月l7日的消息《超級證人團》:“米洛舍維奇認為,美國前總統、德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必須出庭作證,因為他們在米洛舍維奇被指控的20世紀90年代都是本國的首腦……他記得有l631個證人。”生動描述了米氏言之鑿鑿,信誓旦旦,氣勢逼人,仿佛勝券在握的場景。
生活細節。新聞是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新聞出自生活。如美聯社莫斯科2003年11月21日的消息《“普京”可吃無奈價高》:“高檔巧克力制造商岡法爾公司在一塊1.5公斤重的白巧克力上給這位俄羅斯領導人繪制了一幅可以吃的畫像。這幅畫像所用的材料是其他一些種類的巧克力,而普京的嘴唇和領帶則分別是用草莓汁和藍莓汁涂制而成的。……標價700美元。”此文生活情趣濃郁。
風景細節。風景細節的描寫,可以使消息情景交融,具有畫面性和現場感,使消息富有詩情畫意和悠遠的意境,令人回味。
消息寫作中細節描寫的運用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捕捉特征。細節寓于新聞事實之中,要善于在復雜的新聞事實中找出既代表新聞事實的特征,又具有攝人心魄、引人入勝的細節,就必須抓住和突出新聞事實中那些富有吸引人且有情趣的生活細節的自身特征,并加以特寫式地描摹刻畫,以顯示事實的新聞價值。
巧選角度。新聞事實本身意義具有多面性,同一個新聞事實,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報道,角度不同其新聞價值和思想意義也就有所不同,新聞角度選得準、選得巧,新聞價值就會倍增。
精心構思。細節的運用要從消息的整體內容和形式上加以精心構思和巧妙布局,從而提升消息的新聞價值。這要注意細節安排的位置和消息的結構方式,因為細節安排的位置制約著消息的結構方式。細節描寫若放在消息開頭,其結構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或“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結合式;
細節描寫若放在消息中,其結構方式常常用“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結合式;
而細節描寫若放在消息的結尾,其結構方式常常是用“金字塔式”;
細節描寫在消息寫作中的審美價值具體表現如下:
消息中有了細節,有助于增強報道的思想性。請看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作品《中國國家主席與艾滋病人握手》,開篇寫道:“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國家主席胡錦濤(2004年11月30日)下午走進北京一家醫院與艾滋病人握手、交談……在醫院的一小時里,胡錦濤胸前佩戴著象征愛心與關懷的紅絲帶,探訪了兩間艾滋病病房。他一進病房,就主動伸手與病人握手,臨別時又再次握手,祝他們早日康復。患者們開始時還略顯緊張。但當胡錦濤微笑著與他們聊起家常,了解他們的康復情況時,患者們慢慢放開了。”以上細節表明的思想性:中國政府在艾滋病這一過去高度“敏感”的問題上有了歷史性的態度轉變。
消息中有了細節,有助于增強報道的可信性。德新社報道《洋垃圾嚴重污染廣東環境》是這樣寫的:“這里是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城鎮之一,每個來到這里的人都這么說,”農民工李冷恩(音)抱怨說,“河水是黑色的,空氣中彌漫著灰塵。我們處理的垃圾攜帶著各種病菌。人們在這里吸進肺里的全是毒氣。我擔心我女兒不能在這里活下來,但是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能留在這里,回到老家就沒地兒打工了。”李冷恩抱著自己18個月大的女兒,在一堆蒼蠅橫飛的進口垃圾旁邊接受了記者采訪。通過這個特寫鏡頭,有力地證實,處理進口塑料垃圾供中國企業使用的垃圾處理行業,已經把廣州南郊的連郊(音)從一個僻靜小鎮變成了世界垃圾傾倒場。導語中的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有力得多,更能令人信服,報道的可信性自然也增強了。
消息中有了細節,有助于增強報道的可讀性。正像一位老記者說的:“最好的寫稿人總是把報道寫成似乎可以摸到的有形物體。”實踐證明,對新聞人物、場面的描摹,給讀者以目擊般的現場逼真感,可以提升消息的新聞價值,突出消息的主題思想。《人民日報》(2008—05—13第01版)《溫家寶抵達四川指揮抗震救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晚上10時許,微微細雨中,溫家寶前往都江堰市災情嚴重的中醫院和聚源鎮中學查看災情,慰問受災群眾。地震中,中醫院5層樓高的住院部已經坍塌,溫家寶走向前去仔細查看,向正在搶救的部隊指戰員和醫院工作人員詢問‘情況怎么樣’、‘住院部有多少人’、‘生還的有多少’、‘還有希望嗎’,他要求指戰員盡全力把每個角落都探查清楚,救災工作要有序進行。總理的到來,使受災群眾感到十分感動,群眾中不時有人說:‘謝謝總理……‘總理好’。”文章通過對溫總理查看災情具體細節的描寫,讓讀者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了地震現場緊張、凝重的氣氛,另一方面讓讀者感到有了總理的親切關懷,無論多大的困難大家都不怕。
(作者單位:河南省禹州市電視臺)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