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四媒體,網絡使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有了豐富和發展。廣播的傳播形態借助網絡也變得多種多樣,除了以廣播節目在網絡上的直播和點播為形態的網絡廣播外,播客這種新的形態正在進一步開拓著廣播傳播的新空間。
播客是什么?
“播客”即英文的Podcast或Podcasting,這個詞是蘋果電腦的“iPod”(便攜式數字音樂播放器)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指的是一種在互聯網上發布文件、允許用戶訂閱節目(feed)并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者用這種方法制作的電臺節目。Podcasting錄制的是網絡廣播或類似的網絡聲訊節目。利用這種技術,網友可以將自己制作的音頻節目上傳到網上,與廣大網友分享,也可將網上的播客節目下載到自己的iPod、MP3或其他便攜式數碼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使用者既可以在線收聽,也可以訂閱并下載到音頻播放器中收聽。
傳統廣播既有傳播迅速、海量信息、覆蓋面廣的優勢,也有線性傳播不易保存、選擇性差的劣勢。現在廣播的生存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分眾化廣播(或稱為類型化廣播)大行其道,頻率專業化成為電臺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受頻率、傳播工具及線性傳播方式的限制,廣播受眾仍不能實現完全個性化的收聽。“播客”是“可訂閱”、“可選擇”的新型廣播,聽眾可完全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隨意收聽節目。和傳統廣播、流媒體網絡廣播相比,播客在時間上是相對自由的。這包含兩層涵義:一是可以隨時收聽;二是收聽的時候可以自由控制收聽哪段,不聽哪段。“播客”這種高度選擇性的收聽方式,使聽眾“按需收聽”的需求成為可能,傳統電臺一直努力追求的“窄播”得到進一步實現。因此,有人認為在數字廣播技術領域,播客成為繼傳統廣播、網絡電臺及博客后的又一次數字廣播浪潮。正如博客的出現標志著網絡門戶2.0的到來,播客廣播代表著網絡廣播發展的方向,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主流傳播媒介。
播客好在哪兒?
播客一出現,立即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互聯網上風行一時,電視隨即與網絡融合,相互進行節目滲透。那么,進入廣播領域,播客與傳統廣播電臺有哪些區別呢?
第一,發布內容不同。傳統廣播播放的是文字的聲音版,Podcast能在發表文本信息的基礎上,傳播音頻、視頻和Flash動畫等多媒體資料,其中尤其以音頻、視頻的傳播交流交互為特色。此外,播客是個人創作的節目,其內容更加個性化、時尚化,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
第二,傳輸介質不同。傳統廣播依靠有形實體進行傳播,播客廣播傳播渠道以RSS技術為基礎,是虛擬的、智能化的傳播通道,是可以自動下載的影音文件訂閱系統。
第三,傳播方式不同。廣播和網絡電臺都是“一對多”的傳播,一個節目源在中心,許多人接收。而播客傳播中,利用RSS技術平臺,人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播客節目提供者,人人也可能成為節目消費者,傳播模式已經變化為“多對多”的傳播。
第四,主體不同。傳統電臺廣播的頻段在多數國家是被嚴格控制的,傳統廣播的主體多局限于國家專業的媒介組織。與之相比,播客傳播主體可以是專業的媒介組織,也可以是社會團體,還可以是業余愛好者、個人等,只要你愿意,有表現欲望,都可以成為播客傳播的主體。
同時,播客與網絡電臺也存在著區別:
首先,聲音傳輸質量有差別。網絡電臺雖說可以在線實時收聽,但受網絡帶寬、服務器的處理能力等條件制約,聲音經常斷續,品質也不理想,而且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對于播客來說,它采用訂閱模式傳送音頻內容,將內容從服務器端“推送”至用戶端,收聽質量要好得多。
其次,接收終端和收聽自由度不同。收聽網絡電臺只能依靠處于固定位置的電腦,而播客傳播終端不僅僅局限于電腦,而且擴展到iPod、MP3、MP4、手機等之中,借助于這些終端,聽眾可自動下載音頻文件到播放器中,聽眾不必端坐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從而可以享受隨時隨地的自由收聽。
播客將如何發展?
一種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現,必然對已有的媒介格局構成沖擊和挑戰,并進而完成格局的重新構建。雖然不清楚播客最終會帶來什么,但越來越多的傳統廣播電臺已經感到了它的強大威力,開始擁抱這項新技術,逐漸加入到播客陣營,試圖趕上時代潮流。2005年初,美國一些非營利性廣播電臺,如紐約的WNYC和波士頓的WGBH等,發現播客很適合他們制作的一些專訪、評論和對話節目,已經開始將節目制作成播客供網友下載,美國之音也將科技新聞節目制作成了MP3格式。2005年5月16日美國人推出了世界上首個以“播客”節目為載體的廣播電臺。BBC電臺、CBC電臺等相繼開通了“播客”頻道,他們不但把自己的節目上傳到網上,還通過傳統電臺播放播客上傳的內容。如英國廣播公司已經開始有選擇地把一些節目放入播客網站。
雖然播客發源于美國,但中國播客的發展一點也不落后。2005年初,國內出現了一批播客網站。播客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影響已經波及到傳統媒體,這兩年,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推出了《波歌播客秀》節目,北京文藝電臺推出了《播客風暴》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下屬的銀河臺2006年3月1日全新改版時也添加了“播客”專題,并逐步打造集圖片、文字、聲音、影像為一體的多媒體播客平臺(Mblog),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健康的時尚樂園。
作為一項新的技術、一種新的網絡傳播模式,播客擁有零技術門檻、平民化、非線性傳播、可訂閱、收聽自由、節目內容豐富、個性化、不插播廣告等優勢,此外,隨著播客的發展,傳播不僅可以是聲訊,同時涵蓋視頻等媒體。就目前來看,“播客”的出現豐富了廣播傳播的形態,使傳統廣播傳播手段多樣化、傳播內容多元化。播客橫空出世之初,幾乎所有的評論都認為播客是廣播的TiVo(點播式電視),是DIY Radio(自助廣播),認為這種“可以訂閱”的廣播將再造廣播,給傳統的廣播業帶來一次復興。但事實上,播客既不是對傳統電臺的一種替換,也不是一種新生的媒體,它更類似一種訂聽(有別于訂閱)的聲訊雜志。就像博客的現實證明它并沒有替代報紙雜志一樣,播客也是不可能取代傳統電臺的。
從將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看,傳統電臺在資金、人員、資源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依然擁有大量保持固定收聽習慣的聽眾,這一點“播客”無可比擬。即使目前最大的播客網站,它的實力與廣播公司也相差甚遠,無論是在人員、資金、覆蓋面還是在投入的精力上都是無法匹敵的。在節目內容方面,傳統電臺有能力制作大型新聞報道和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嚴肅節目。而“播客”將依賴其投入少、形式靈活的特點,在制作個性化娛樂節目和參與性、互動性節目方面有更鮮明的特色優勢。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電臺與“播客”逐步形成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嫁接與滲透。互聯網上數量眾多的“播客”可以成為傳統電臺提供節目的“富礦”,只要是符合政策法規又適合電臺播出的內容,電臺都可以吸納使用。因此,播客對廣播電臺來說,不再是一種威脅,而是成為一種新的節目形式,成為豐富電臺節目形態的又一種模式。同時,電臺也可以將自己的節目制作成“播客”在互聯網上傳播,或者對現有的網絡電臺進行技術改造,在保證網絡電臺正常播出的同時,將其中基于流媒體技術的“點播”節目改造成以RSS技術為核心的“播客”,從而實現傳統電臺多種播出方式的擴張。因此,“播客”與傳統廣播之間不會相互取代,而是盡可能相互融合,成為一種互補與共榮的關系。
作為一種應用,播客將變革傳統傳媒,實現網絡廣播內容和傳播的一次革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我們收聽、收看節目的方式。盡管后續發展形態還很難預測,但播客的出現無疑契合了這個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河南電臺信息廣播)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