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廣播劇發展較晚,盡管19世紀30年代在電臺有廣播劇出現,然而不論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話劇”、“無線電戲劇”,還是北京、哈爾濱的“播音劇”,其劇作結構、表演方法都還是話劇。新中國成立后,除中央臺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電臺才開始制作廣播劇。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廣播劇走出了一個輝煌的歷程。隨后電視的普及對廣播劇的沖擊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將廣播劇列入“五個一工程”評獎以來,給了廣播劇“第二個春天”。隨之業務探討也活躍起來。由于我國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同時電視、電影的快速發展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理論可以使廣播劇借鑒,但各種藝術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探索現代廣播劇的特殊規律,從而使其逐步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也是很有必要的。
廣播劇從屬電臺,而由于電臺的編導沒有足夠的經費和機會去體驗生活來搞創作,所以多數的廣播劇都是把一些小說拿來進行改編。但是改編廣播劇可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把小說拿來用鉛筆一勾一畫,這句話甲說,那句話乙說,描寫敘述就是解說,加上音樂,來點雷、雨就成了。實際小說與廣播劇由于屬性不同,差別很大,其基本規律與表現手段也是截然不同的。不談再生活、再創作,不談重新立意,開掘、深化主題是不行的。從方法上講,任何一部小說拿來改編,都必須依據廣播劇的特性重新布局,使小說的題材在新的藝術形式中再度誕生。而在我們看過的一些廣播劇的劇本中也有這種情形:故事事件發展層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劇本立意很有教育意義。但是由于其創作一板一眼,沒有鮮明的廣播劇個性,所以這樣的劇本制作出來不是廣播劇,而更像話劇。所以我們說寫廣播劇必須用“耳朵寫”;導演廣播劇要用“耳朵導”;看廣播劇劇本要用“耳朵看”,這些都指明了廣播劇的立足點。選廣播劇本絕不能按電影或話劇的要求,視與聽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我們工作中常聽到這樣的話:“做出來聽聽比看本子強。”這就是由聽覺自身規律來決定的。
廣播劇與其他戲劇最大的區別在于:劇中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是通過聲音來表現的。無法直觀形象是廣播劇最大的難點與局限,然而恰恰正是這難點與局限形成了廣播劇獨有的長處與特點。廣播劇要有獨特而鮮明的個性,必須從劇本做起,假如劇本不提供條件,導演制作就很困難,甚至不得已要重寫導演本,在廣播劇的戲劇結構上,是有自己的規律、手段的。
解說是廣播劇特有的手段
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時期廣播劇甩掉了解說,70年代后半期又逐步找回了解說,80年代或有或不用。到現在解說成為劇情中的情節。隨著實踐,筆者認為一部廣播劇要不要解說,應由戲的內容需要而定。但是就解說來講,它是廣播劇這一劇種特有的手段。
語言動作的多種形式如:對白、獨白、自述、解說,山谷回音、云端飄來的笛音、夢境中虛幻的聲音、耳畔響起的人們講過的話等,在電影、電視劇、話劇、廣播劇中被經常利用。那么這些形式凡使用過的就是屬于某種藝術所特有的嗎?筆者認為雖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就解說這個手段來說它在廣播劇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廣播劇中的解說可以作為直接參與者,與劇中人一起活動;也可以同時生活在聽眾與劇中人物之間;還可以直接與人物對話。同時廣播劇由于解說的加入使得戲劇節奏輕快,聽起來活潑、親切。有的解說著力于人物心靈的剖析;有的解說既是客觀的描述,又是人物主觀的內心活動。由于解說與戲的風格基調統一,戲與解說絲絲入扣,使得解說這種語言形式在廣播劇中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廣播劇的解說是被“看不見”這一客觀條件所逼迫,這種逼迫逼得我們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尋找一切聲音表現手段。解說的最初出現就是被逼出來的。編導們擔心聽眾聽不明白,就想出了解說的辦法。它的早期使用就是純客觀的解釋說明,而后隨著經驗的豐富,許多戲已經能夠做到無須用解釋說明了,因此在20世紀60年代解說在廣播劇中就被淘汰了。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從事廣播劇的人員發現在聲音可利用的手段中,解說不僅是不能舍棄的還要更加地把它用在一些關鍵的廣播劇中,能更加烘托主題的一種手段。在逐步的應用中,人們對它有了新的認識,把解說作為廣播劇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和手段,并且在廣播劇的劇情發展中把它作為劇中的有機體、有機組成部分。在眾多的廣播劇中,解說所出現的地方往往是該劇最為關鍵的位置,它對此劇風格的點燃、對人物的性格、人物形象的刻畫、對戲劇沖突的推進、對高潮的鋪墊形成、對主題的深化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解說在廣播劇中的位置被確定下來。對它的確定不是技術上的確定而是藝術的需要。它存在于廣播劇的結構中了。
廣播劇的時空是無限的
藝術規律是以自然規律為根據的。恰恰由于廣播劇是看不見的藝術,它享有自由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它有比舞臺劇更為豐富、更為靈活的藝術手段。自然規律既然賜予了我們,我們就要從生活出發,從塑造人物出發,可以縱馬馳騁,展翅翱翔。而在編劇時因擔心聽不明白、聽不清楚等所設計的場次、過場都通過解說來交代。這樣往往將戲切割成一節一節,使整場戲沒有高潮,情節不感人不流暢,雖然聽眾也明白了也聽懂了,但是沒有達到感染人的目的。
廣播劇有著得天獨厚的時空優勢,因此在廣播劇的編劇和制作中,場次設計,情節展開,轉場手段等都應包含在整部戲的完整的結構中,讓所有的聲音都具有結構的功能,在聲音的世界里,沒有靜的成分,一直在動。采用解說轉場只是方法之一,即使要用轉場解說,也要讓解說融入到劇情之中,讓人有在藝術構思中精心巧妙的設計之中。
廣播劇這一聽覺藝術,具有更強的文學性、抒情性,文字要優美、洗練,才能打動人。它的聲音形象戲劇,要使它在新時期具有鮮明的個性而被廣大聽眾接受,我們尚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鄭州人民廣播電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