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交流傳播既強調張口說,更強調側耳聽,所謂“閉目吟誦者有,掩耳朗讀者無,就是這個道理”。如何讓人更好地聽必然牽扯到對象的信息接收問題,而播音創作中的對象是虛擬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對播音創作中對象感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播音學著作中對播音創作中的對象、對象感問題已經有了很多論述。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筆者覺得關于對象感的有些問題仍有進一步研討的空間。比如說,對象感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在播音活動中,傳播對象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心中有人”中那虛擬的、想象中的“人”又到底是如何展現出來的?這虛擬的對象又有著怎樣的特點?播音員又是如何與它聯系起來的?對象感牽扯到了播音創作中哪些更為本質的東西呢?本文就試圖對這些疑問進行一些探討。
這里所研究的對象感是指播音員在面對話筒,沒有真實受眾參與情況下而言的,播音創作中的對象感正是對現實言語交流中對象關系的模仿。
播音創作中傳播對象的特點
這種對象感中的傳播對象是虛擬的、設想的,筆者認為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是理想化。在這里,實際上有一個“理想對象”存在,它是指言語傳播主體在播音創作時,在沒有任何外在干擾的情況下根據主體的經驗所設想出的傳播客體,它始終積極主動地配合著傳播主體的傳播作出反饋,促使傳播向著主體設想的方向前進。
第二是制約性。在播音創作中,播音員進行的是二度創作,他只能從稿件內容和主旨出發來設想受眾的需要,并且其與傳播對象的交流嚴格受到稿件書面形式和內容的制約,在這里,播音員必須尊重和服從稿件,稿件的主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這個虛擬的對象完全是在傳播主體和稿件的雙重控制之下存在著、展現著。
第三是典型性。在播音中,播音員無法一個一個地滿足個性化的信息需要,播音活動必須強調信息傳遞的共性、普遍性。那么,在這里他可以充分設想不同受眾的不同需要,并在考慮稿件等因素制約性的基礎上,把不同的需求、反映綜合起來,進行必要的加工整理。這樣一來,這個虛擬的對象就被組建成了一個眾多實際傳播對象的抽象共同體、一個理想化的意義集合體。這樣的對象更加集中、更加典型、更加理想化、更加鮮活、更加富于藝術色彩,也更能有助于播音員充分地、藝術化地表現稿件的深刻內涵。
第四是個性化。從播音活動中播音員設想交流對象的規律來觀察,播音員在尊重稿件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他的認知水平、思維風格、藝術修養、個性化的有聲語言技巧運用習慣等因素將潛在或顯在地影響創作主體的選擇、判斷、綜合、加工過程,從而使其傳播活動帶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
主體①的傳播主客體兩極分化②及其所造成的傳播主客體空間距離是對象感形成的潛在條件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讀課文”的現象,經過分析我們會發現在這種現象中交流的兩極是缺失的。也就是說在這個特定活動中,朗讀者并未關注信息接受者是否存在,“讀給誰聽”并不重要,“朗讀者處于什么地位,具有怎樣的使命”并未引起重視,也并未得到回答,在他的內心中并未建立起要進行信息傳播的意識。在這里,傳播的兩極從根本上說也就不存在,盡管有“朗讀主體”,但那不是言語傳播意義上的傳播主體。因為這里的“我”并沒有進行自我的“傳播兩極分化(兩極,即言語交流中的傳者和受者)”,“傳播主體”尚未產生,而他的產生形成是與和傳播主體充分配合、為他服務、充分傾聽他聲音的理想客體的孕育誕生同步進行的。
在傳播中主客體缺位、被遮蔽的狀態下,稿件與“自我”的關系只有兩種可能性,其一,表現為“自我欣賞”,即朗讀目的是為了展現自我的所謂“魅力”。極端的“自我意識”對稿件的絕對壓制使稿件的原本意義無法彰顯,共同導致了“自我”的膨脹,自說自話的結果。其二,稿件完全處于控制地位,“自我”的主動性、理解力、創造力、統合力處于缺失狀態,只是見字出聲。
因此“主體”必須要經過分化,即必須經過建立播音的社會角色,明確信息傳播者的身份這樣的過程,才能保證播音員有聲語言傳播活動的傳播本性。此時,言語傳播活動的主體、客體和空間距離才得以產生、存在,但此時它們仍然是潛在的、抽象的,并未從播音員的意識中外化出來,傳播的兩極之間并未連接,現實的橋梁也并未搭建起來。
對象感的實際展現
以上環節只是為對象感的實際凸顯準備了潛在條件,那么如何才能使傳播主客體浮出水面,站出來言說呢?筆者認為這里有三個關鍵的階段:
第一階段,實際交流得以產生的基礎階段——搭橋階段。在這一階段,抽象的言語傳播主、客體意識開始變得具體實在,也就是說,分化出來的主體開始以一個信息傳播者的身份理解稿件、審視稿件、掌控稿件,分析哪些是受眾最想知道的,哪些是他們已經知道的,哪些應當作重點強調,哪些只需輕輕帶過即可。
第二階段,具體設想傳播技巧階段。在播音創作中,必須要讓受眾感受到傳播的存在,必須要把這種虛擬的傳授關系給廣大受眾交代清楚。
第三階段,對象感的實際誕生階段,即播音員根據設想的諸項潛在因素把交流付諸實施的階段。此階段正是通過具體的傳播技巧,傳播的雙方被連接了起來,隨著從主體到客體的傳播指向性的顯現,客體浮出了水面,對象感得以建構起來,它呼之而出了。
注釋:
①主體,是指播音員在播音創作之前尚未進行傳播主客體分化的籠統主體,它是由各種社會角色集合而成的。
②主體的傳播兩極分化,首先指播音員在進行對象感設想之前必須進行的傳播主體的角色定位,即主體必須建立播音員有聲語言信息傳播者的職業角色,明確自己的身份,這與實際的語言傳播交流相似。其次是指對傳播客體、傳播對象的設想活動。
(作者單位:陜西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