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深度報道,是一種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形式,深度報道旨在揭示新聞事實的內部聯系和因果關系,反映事實產生的原因、環(huán)境及其發(fā)展過程,挖掘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打破一事一報、一事一議的新聞報道舊框框。可以說,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是電視新聞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電視魅力的具體體現,更是觀眾日益提升的收視心理、審美情趣的需要,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努力做好深度報道。
要把好選題關
新聞深度報道是關于重大新聞事件、影響深遠的社會現象的深入報道。在電視新聞宣傳中,經常會出現選題不準、小題大做、起點低的平庸之作,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記者缺乏宏觀意識,缺乏把握全局的本領,因而在捕捉新聞時吃不透精神,掂不準分量。
所以,深度報道的選題,應該源于動態(tài)消息,也就是說,不應失去新聞性。除了與大政方針有關的內容外,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人民群眾工作生活所面臨的困難、困惑,諸如城市交通、環(huán)境污染、住房困難、下崗再就業(yè)、產品質量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更容易引人關注。其次,有思想深度是深度報道的必要條件,但光有思想深度而缺少對新聞要素和事件意義等方面的深度開掘也不能稱其為深度報道。
如中原油田電視臺新聞部制作的《中原油田科研單位薪酬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報道在企業(yè)薪酬改革中,以前很多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因為薪酬分配不合理,個人價值得不到充分發(fā)揮而離開了單位,科研單位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記者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題材,深入挖掘內在的原因,由點帶面,報道了現在隨著企業(yè)改革制度的不斷深入,打破了原來的薪酬分配模式,實施項目負責制,按勞分配,薪酬堅持向高技術崗位傾斜、向專業(yè)技術骨干傾斜、向創(chuàng)新人才傾斜,吸引大量人才重新返回工作崗位。節(jié)目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搞好深度報道,取決于電視新聞工作者的采訪基本功是否扎實
電視新聞記者是用攝像機去觀察世界、反映社會的,他必須在新聞事件的現場,用攝像機把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事態(tài)詳細記錄下來,然后制作出生動的、有血有肉的新聞報道,并通過現代化的傳送技術手段,傳播到千家萬戶。
深度報道的題材,多是事實比較復雜、問題成因多的新聞事件,記者必須通過細致入微的采訪,進行大量的新聞調查,從而把握新聞事實。記者要善于對新聞事件進行理性的分析,多側面的現場展示,引發(fā)觀眾連綿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隨,把觀眾從具體事件引向廣闊的社會空間。
因此說記者在采訪中既要“身”入又要做到“心”入,做到扎實、深入、理性。在采訪中,要圍繞問題的核心,從側面、反面以及相關的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采訪基本功扎實的記者既不會出現讓有重大價值的新聞從身邊溜走的終身悔恨,也不會出現把重大新聞處理成一般消息的終身遺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新聞的深度報道。
注意理論的思辨性,彰顯新聞力量
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以報道內容的分解式為特點,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展開,并具有整體的內在聯系,就其報道的層次來說,都有遞進性的特性。因此,報道的信息容量大,結構完整,給觀眾以較大的視聽沖擊,從而產生強勢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蓋子不能揭》是一組連續(xù)報道,從馬路下水道窨井蓋丟失,一些群眾深受其害開始,記者跟蹤報道窨井蓋丟失的原因,采訪了市政管理局、廢品收購站、公安局特業(yè)科等,使人民群眾了解了窨井蓋為什么會丟失,問題出在哪里,主管部門采取過哪些措施,現在的態(tài)度怎樣,下一步打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等,事件有始有終,結構完整。
創(chuàng)新思維,給深度報道增添活力
做好電視新聞的深度報道,還在于記者能否以創(chuàng)新意識采訪到更多更鮮活的新聞。
記者在采訪新聞時要善于運用獨特的視角,觀察社會生活,挖掘鮮活題材使之有所創(chuàng)新。一條新聞線索,有幾家甚至上十位記者到現場采訪,此時創(chuàng)新思維強,用心專注的記者所得到的往往與眾不同。不僅報道形式上選擇適宜,而且用語貼近社會,走近觀眾,畫面精美,感染力強,讓觀眾品味到新聞中的視覺藝術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記者對每一條新聞線索都應該依靠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行深入采訪,努力運用好有限的新聞資源,把新聞報道做深、做精。
新聞的活力是創(chuàng)新的著眼點,創(chuàng)新為新聞活力供給養(yǎng)分。記者要善于發(fā)現問題,要善于抓住新聞的“焦點”,并進行深度的挖掘,就能深刻反映出鮮明獨特的個性,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要注重各種表現電視手法的綜合運用
全方位調動電視的所有特長,充分運用現代化電子技術,兼容視聽多種表現形式,調動資料、圖表、字幕等各種功能,滿足觀眾的多元信息需求,都是搞好電視的深度報道的重要保證。
單一地采用直露的、簡單化的、說教式的方式,把電視觀眾放在受教育的地位,顯然過于古板,不會取得好的效果。在正常報道的同時,適當地加上主持人或記者的出鏡,適時地在鏡頭前闡述觀點、分析情理,會讓整個片子生動不少。如果讓記者或主持人貫穿新聞事件的始終,不用另外配音和解說,將現場畫面和現場音響進行有機結合,則會形成更加強烈鮮明的現場感。
深度報道在表現形式上應是不拘一格、因事而異的。既可以做成紀實性的、解釋性的,也可以做成透視性的、評述性的;既可以做成連續(xù)性的、系列性的,也可以做成類屬性結合式、互補性組合式的。不管哪種形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增強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同時,要善于將像、聲(同期聲、效果聲、音樂)字幕等多種電視手段有機結合,科學運用,從而達到最佳的表現效果。
總之,深度報道是一種更為全面的、深入的報道方式,搞好深度報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讀幾本教科書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它需要新聞記者自己長期地、腳踏實地地在新聞實踐中去磨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提高,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中原油田電視臺)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