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不管是在媒體人看來還是老百姓看來,新聞媒體只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一直被忽視和淡化。隨著2002年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的新鮮出爐,風生水起的電視民生新聞在全國各級電視媒體上遍地開花,電視新聞也由此從“播”新聞向“說”新聞演變,進入“平民時代”。老百姓成了新聞的主角,電視新聞也越來越有人情味,電視新聞的服務性逐漸回歸并被重視被凸顯,演化出多樣的表現形式。
服務性是新聞媒體的內在屬性
改革開放后,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我國媒體呈現出雙重屬性,即所謂“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絕大多數媒體“斷奶”,媒體的商品屬性被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所承認和接受,這也要求新聞媒體增強服務性,以滿足受眾的“消費欲”,從而贏得足夠多的廣告客戶以保證媒體的正常運行。
服務性對于電視媒體更為重要。“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接觸媒體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要。電視媒體作為我國當前老百姓接觸最多的媒體——根據央視國際網站的數據,我國4億家庭中,幾乎每個家庭擁有一臺電視機,也更應該凸顯服務性,否則電視媒體將難以在網絡媒體呼嘯而來的今天安身立命。
電視新聞工作者服務人民意識的具體表現
在電視新聞策劃中滲透服務意識。“新聞策劃是立足于客觀新聞這一前提,對報道活動進行的有前瞻性的、有巧妙創意和構思的、能夠解答重要新聞熱點問題的謀劃與設計?!雹傥覀冃侣劽襟w一定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大方向,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我們在新聞報道策劃中,一定要貫徹好“三貼近”原則,突出“服務”的特點,把現階段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事件,尤其是與平常老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話題,作為新聞報道策劃的方向與選題,比如關注糧價和菜價、房產、股市、民工子女教育、高考、保險、醫療、稅收、環境、交通、治安、農民創業增收、貧困群眾的生活等??茖W發展觀要求我們媒體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只有把這些群眾關注的新聞事實加以提煉,讓受眾感受到新聞傳播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事,新聞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人民群眾才會既容易接受又樂于再傳播新聞,從而也有利于正確輿論導向的形成。
2007年7月,瑞安電視臺策劃推出《記者高溫體驗》小欄目,讓記者走近孤寡老人、外來民工、環衛工人、工程建設者等群體,體驗他們在高溫下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他們的疾苦。在記者的帶動下,一些個人和企業紛紛加入“清涼使者”的行列,送去高溫下的關懷和清涼,節目濃濃的人情味得到受眾的喜愛。
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一個新的備受關注的群體。瑞安電視臺推出的《留守兒童的快樂暑期》系列報道,選取了留守兒童比較多的幾個鄉鎮和社區,通過關注本地留守兒童和外來留守兒童的暑期生活的變化,反映了社區群眾、學校教師和回鄉大學生們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關愛,留守兒童也有了一個快樂豐富而精彩的暑假。
記者在采訪報道中用實踐詮釋服務內涵。記者是采訪報道現場的目擊者、感受者,與群眾最接近,也最能了解到群眾最需要的是什么,最能體會到采訪對象的心情。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始終存有“為民服務”的想法、人文關懷的情感,以平民視角感受百姓的喜怒哀樂,抓住報道現場的精彩細節,碰觸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用樸實生動的鏡頭語言展示人格的力量,體現對生命的敬畏,才能使報道打動人心。
記者寫新聞時應該更多地從人的角度去考慮,最大限度地尊重受眾的知情權,用一顆充滿服務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愛心去發掘和弘揚人性中的真善美,張揚人的生命價值和感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服務群眾、服務社會,踐行新聞媒體的責任。
在編輯整合新聞信息中傳達服務理念
其實,新聞體現為民服務的理念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幫助幫忙類的民生新聞中,在我們編輯整合新聞信息時一些日常性的信息資源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引導和方便。比如,交通線路提示、各項活動指南、天氣變化的提醒、停電停水通知、疾病預防知識的宣傳等,這些細化具化的服務信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來說是必需又實用的。而隨著大眾對信息資訊需求量的增加,從央視、省市臺到縣級臺都加大了信息服務的力度,像中央二套的《第一時間》、中央電視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無不體現著新聞節目的服務特點,信息量大,貼近生活,服務性強,給受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
2007年10月,《浙江電視臺公共·新農村頻道》還專門推出了一檔長達60分鐘的特色服務類新聞節目《新7點》。《新7點》高舉服務牌,讓農村的觀眾及時了解種養殖信息、外出務工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等最新的實用信息。受到農民和城里觀眾的廣泛好評,節目開播以來收視率呈現出業內少有的高開高走的態勢。在節目里,記者成了百姓的服務員、市場的特派員、產品的導購員、農家樂的導游,讓媒體成了服務百姓的中間站,聯系城鄉的幸福橋,這也恰恰切合了媒體“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宗旨。
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服務百姓、服務大局,是電視新聞感應變化、呼應需求、適應市場的需要。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只有加強服務意識,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來自媒體的“服務”,才能“抓住觀眾的眼球”,進而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得有利位置。電視媒體作為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媒體,也有責任凸顯服務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何礫:《新聞策劃與新聞炒作》,《新聞知識》,2005(7)。
(作者單位:浙江省瑞安市廣播電視臺)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