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興于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近兩年呈現出了一定的發展疲態,曾經遍地開花的新聞評論節目在一些地方電視臺還被悄然撤并。究其原因,既有電視新聞節目多樣化細分化、電視觀眾收視興趣轉移等客觀因素,也有節目自身題材選擇偏窄、理論水平較低、形式創新不夠等主觀原因。而要使地方臺新聞評論節目走出目前的困頓狀態,就必須突破報道瓶頸,提高理論水平,實現創新發展。
一、題材的選擇要從狹義走向廣義
長期以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把批評等同于評論,批評多評論少。在新聞評論節目最紅火的時期,批評性報道占到了節目總量的60%以上,甚至更高。這在短期內固然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收視率,但時間長了觀眾難免會產生審“丑”疲勞。而地方臺還容易受到地方保護主義和說情風的干擾,批評報道時常會出現虎頭蛇尾、只拍蒼蠅不打老虎的現象,長此以往觀眾當然不會買賬。這也與輿論監督的初衷相違背。同樣對于編輯記者來說,題材的狹窄與雷同往往會影響創作的沖動,使報道流于形式質量下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選材上存在的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電視評論的進一步發展。
電視新聞評論在題材選擇上要擯棄批評即評論的認識,主動地從狹義走向廣義,大膽探求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反映新事物和新現象。既不放棄批判的武器,也要改變除了批判就無所適從的狀況,讓評論的范圍更廣泛起來。比如網絡的規范和立法、中國加入WTO以后所帶來的社會生活的變革和適應、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新農村建設的破與立等。這些新的現象和事物,都是當今客觀存在著并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這些事物都是正在進行和變化著的,同一事物中就包含了經驗和教訓,美的丑的,表現在電視評論節目上,同樣會因為視點的不同產生出批判的威力、引導的動力、發展的活力。同時,作為地方媒體還應該將社情民意作為新聞評論節目的切入點,滿腔熱情地搜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及時協助黨和政府做好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和凝聚人心的工作。但切入點要真實準確、及時快捷、高屋建瓴,要有的放矢。
二、新聞評論節目要有理論制高點
新聞評論是針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理論上和政策上加以論證,肯定正確的,批評錯誤的。所以新聞評論要有理論上的制高點。
新聞評論節目的理論色彩應該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評論要有充足的理論內涵。支撐起一個新聞評論節目,沒有一套內在的理論依據是不行的,選題要新穎,立論要確實,評論要精當,這就要求新聞評論節目中理論要新、論理要足,用新理論、新視點,評論新事物;二是新聞評論要緊緊追隨最新的社會理論、經濟理論發展的潮頭。要站在最前列,敏銳地反映最新產生的社會和經濟理論,站在理論的制高點上驅使新聞評論節目產生更強的建設性作用。
新聞評論要有理論制高點,首先對從業人員提出了很高的理論上的要求,不但要求編輯記者要學習和掌握理論,還需要敏感地把握社會的發展變化,編輯記者的視野和觀念不能滯后于變化;其次要廣泛借助于“外腦”,形成堅實的理論群體。南陽電視臺在工作實踐中聘請十多位大專院校和其他行業的學者、專家,作為節目常備的策劃班子,經常征求意見和建議。由這些掌握理論的高智能群體,來逐步加厚電視評論節目的理論含量。
三、評論要有時代氣息
電視新聞評論屬于新聞的范疇,是新聞的延伸和升華,其同樣具備新聞性、講究時效性。新近發生的事實必然是社會發展的最新產物,新聞評論只要不滯后于新聞事實的過程,做到與新聞的發展同步調運行,便具備了相應的時代感。對于電視評論來說,新聞未必都適合于評論,但評論必定是較為重要的新聞事實。電視新聞評論必須在對重要新聞事實的“論”和“說”中,形成鮮明的風格,確立時代氣息。
——電視新聞評論有戰斗力才有時代氣息。評論不能是溫吞水,必須觀點明確,旗幟鮮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要一清二楚,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
——電視新聞評論有批判性才有時代氣息。電視新聞評論要在鞭撻中弘揚,在弘揚中鞭撻,勢必要批判社會上存在的丑惡現象和不良行為,要觸動某些人的私利,諸如官僚的腐敗、經濟領域的違規操作、發展上的急功近利、普遍存在的“面子工程”等。批判性是電視評論的活力所在,缺乏了批判性便失去了其應有的鋒芒。
——電視新聞評論有鼓動性才有時代氣息。電視評論節目中,無論是正面的典型報道還是負面的監督報道,都要考慮社會效果,要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密切黨群和干群關系。因此,電視評論鼓動性的強弱,便直接關系著社會的關注程度,關注著宣傳效果和社會作用的發揮。
總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戰斗力、批判性、鼓動性,是其生存的需要,更是社會對這一類節目提出的客觀要求。電視新聞評論要充分地服務于黨和政府,服務于社會和經濟發展,更需要與時代共振,反映當今社會和群眾最愿意觀看的內容,這便是電視新聞評論不可或缺的濃郁時代氣息。
四、評論要實現“軟”著陸
評論要說理,每一個成功的電視評論節目,都離不開準確的立論、嚴肅的邏輯、透徹的辨析。有人認為評論節目不好看,看起來太費勁。電視評論的“軟”著陸就是要讓評論節目看起來不費勁,讓觀眾愿意看,這就需要改變評論節目硬說、死說的狀況,要硬道理“軟”說話,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說事,把硬道理融化到跌宕起伏的情節之中。故事化,是電視評論節目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藝術就是講故事的藝術。對于電視評論,把事情講清楚是基本要求,而要把事情講生動,講得引人入勝,才是一種境界。電視評論離不開邏輯,離不開邏輯推理,而邏輯推理本身有四個過程:即制造懸念、加以渲染、推向逆轉、實現突變。這個推理過程也完全可以使用于講述一個新聞故事的發展過程。
同眾多的地方新聞媒體一樣,近年來南陽電視臺在新聞評論節目上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探索。我們認為,電視新聞評論因其社會需求而有生命力,因其指向鮮明而具有社會價值。這一節目形式將在不斷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單位:南陽電視臺)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