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新聞傳播渠道日漸多樣化,新聞報道內容日漸同質化的趨勢下,傳統媒體如何做好最容易引起讀者關注的突發事件報道,將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課題。
突發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疫情等,往往在短時間內導致了事物、環境和人的生存狀態的急劇變動。突發事件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且事件的演變過程十分迅速,因此很容易引起公眾的興奮情緒和高度關注。公眾急于了解事件經過,產生大量的信息需求。而這種情緒引導得好,會向著有利于解決事件、平息公眾疑慮的方面發展,反之,則可能激發公眾的負面反應,使矛盾復雜化。
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不言而喻,對此,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及時做好報道,同時要肩負著輿論引導之責,把握好傳播效果。我認為,在這一過程中,“度量衡”也就是尺度、數量以及平衡的把握十分重要。
報道突發事件,首先要及時播報事件真相及發展進程,給受眾應有的知情權。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日益普及,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多、覆蓋面更大、時效性更強。傳統媒體若仍采取以往對一些突發事件的消息封鎖不報或語焉不詳的做法,很可能給事件的處理帶來消極影響,在受眾中產生反效果。信息接受有“先入為主”的現象,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如果不占據主動,事件很可能被炒得面目全非。事件越是眾說紛紜,越是不明真相,就越需要公開信息,正確引導輿論。
不過,由于突發事件報道可能牽涉當事人的隱私,同時還要考慮到公眾的承受能力以及可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公開信息并不等于所有信息都必須全盤托出。這其中如何把握信息公開的尺度,十分微妙,也是一個難點。
突發事件報道為顧及社會效應,可以在如實反映事件真相的前提下略去一些信息,但如果隱瞞過多對事件本身不可缺少的信息,則有可能損害報道的價值。而且由于不同的讀者對同樣的信息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如果突發事件報道尺度掌握不當,媒體欲傳播的信息可能產生偏離預期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
突發事件報道一般來講比較敏感,采訪時間很緊,而事件又相對復雜,報道的尺度需要審慎把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報道刊發前往往需要征求政府部門的權威說法和發稿意見,難免受政府部門約束較多,使得有些信息不被允許在稿件中披露。但筆者認為,對突發事件的報道,記者要采取有所作為的態度。因為事件發生后媒體及時披露真實情況,以主流的聲音壓倒謠言,其作用十分突出,所以記者要善于與政府部門溝通,確定適當的報道尺度。改進突發事件的報道,最終還是為了社會的穩定,因此媒體與政府的立場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上自然不難達成共識。
另一方面,為了使突發事件的報道有更強的說服力,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政府部門的說法不可或缺。公眾不僅需要了解事件真相,還希望知曉為公眾服務的公共部門的應對舉措與效果,這也是突發事件尺度把握上的一個重要方面。
突發事件報道除了要把握好報道尺度外,還應注意“量的問題”,其中包括稿件的規模、數量,也包括采納各方反饋信息的容量。突發事件的報道受眾關注度高,因此更應持慎重態度,不宜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集中“火力”進行大規模渲染報道。在這方面,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報紙還存在一些問題。去年3月,慈溪發現一起閣樓藏尸十年的案件。本地幾家媒體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報道這一突發事件,第二天也都用大篇幅版面給予詳盡報道,這一案件頓時成為城中熱門話題。媒體此后幾天也積極跟進發出這一事件的追蹤報道,引得街頭巷尾爭相談論。據發行部工作人員介紹,刊登這一報道的報紙銷量猛增,報社特地進行增印,擺上報攤還是被一搶而空。由此可見這一突發事件的社會關注度之高。
媒體關注熱點無可厚非,但筆者感覺本地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到后期逐漸變了味。在司法方面未有定論的情況下,媒體一味迎合受眾的好奇心,對案情和嫌疑人進行諸多猜測,盡量放大報道規模,大肆渲染,難免聳人聽聞,在受眾中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尤其是在公眾對于這一事件的反饋上,有些報紙為了追求報道的信息量,破天荒地采用了網絡上猜測此案的一些言論。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文化的多樣性和社會地位的不同,不同的讀者對同樣的信息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其中有些人的言論并不適宜見諸公眾。而在網絡上,網民由于可以隱瞞自己的身份,說話毫無顧忌,因此網絡上的信息更多更雜也更不可信。一些網民在網上對這一案件展開想象憑空猜測發表言論。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予以采用,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的,而且因為報紙受眾極廣,這樣的稿件有可能對案件當事人以及負責此案的公安機關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報紙這么做,可能會對一時的銷量有所幫助,但實際上在逐漸偏離突發事件報道的道德準則,對媒體品牌的樹立、格調的提高也十分不利。因此媒體挖掘事件真相的初衷沒有錯,但在操作手法上,還須格外謹慎,把握度和量。
突發事件報道既要客觀真實反映,又不能刻意渲染,在整個事件報道中,都應該隨著事態的變化,適時把握好度,也就是說要把握好整個事件過程的平衡報道,不可虎頭蛇尾。雖然在報道篇幅上會有差異,但應始終密切關注事件進程。媒體報道突發事件引起了受眾的興趣,就有義務報道事件解決全過程,解除受眾的疑惑,滿足受眾在事件不同階段的信息需求。同時,追求突發事件報道的“平衡感”,還應注重采用事件中各方的說法,保持各方觀點的平衡,以有利于還原事實真相。
如今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突發事件的發生在所難免,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聞資源。而突發事件中,有不少是有爭議的。從某些方面說,因為有爭議才更引人關注,媒體應好好發掘這一“富礦”,在報道中掌握立場的平衡,如實反映事件中各方的意見,才能正確引導讀者,同時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新聞糾紛。
總之,媒體應對突發事件報道,必須從大局出發,在具體操作時,必須確立正確的報道立場,采取適合的報道方式,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同時正確引導輿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東南商報社)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