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敘事”,就是對一個或多個事件的敘述,它既離不開事件,也離不開敘述。敘事主要體現在文學領域,或如杰姆遜所言,敘事最好的研究對象是故事、傳說和小型的文學作品。但對新聞文本而言,敘事也同樣重要。經濟新聞的策劃與報道中,采用何種敘事手段和話語策略與傳播主體所追求的傳播目的和傳播效果有直接關系。根據敘事學的相關理論,敘事學可以分為故事、話語、敘述三個層次。筆者也將沿襲這三個層次,以媒體對北部灣經濟區的宣傳報道及其效果為例,分析敘事策略對經濟新聞的重要影響。
北部灣經濟區的宣傳及誤區
新聞宣傳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大作用,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在不發達地區建立的國際經濟合作區,必須要通過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聲勢,以提高認識、增強信心、擴大影響和知名度,從而更好地招商引資、招賢納才。
北部灣經濟區從規劃到最終獲批,新聞宣傳在其中功不可沒。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曾因此寄語新聞媒體:思想儲能量,媒界添薪柴。并鼓勵新聞界在繼2007年集中宣傳報道北部灣的第一把火之后,“燒好第二把火”——掀起第二次宣傳熱潮。②顯而易見的是,北部灣經濟區獲批以后,區內外媒體有關經濟區的報道接連不斷。但數量眾多的報道,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呢?
筆者進入一些網絡論壇(社區)后發現,有關北部灣的文章很少,一些論壇根本看不到,即使有那么一兩篇文章,點擊率也很低。新浪、搜狐、騰訊、網易四大門戶網站,新華網、人民網、中新網等新聞網站,天涯社區、貓撲等專業的論壇網站,這些最主要論壇的情況都差不多。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廣西新聞網紅豆社區里,關于北部灣或者東盟的文章倒是不少,但仔細看看會發現,其點擊率都是在幾十到幾百之間,回復的就更少了。可見,許多網民對北部灣并不是很關注,遠不如“橫店圓明園”、“中華文化標志城”等同期新聞事件,甚至和以前“中部崛起”的討論相比也相去甚遠。通過一些交談也發現,廣西區內的普通老百姓要么不知道,要么認為和自己沒什么關系而僅知道點皮毛而已;而廣西以外的人,則很少有人提到北部灣。
為什么會是如此結果呢?仔細研讀一下有關北部灣經濟區的新聞報道就會發現,除了《21世紀經濟報道》一些連續報道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較豐富的內容外,大部分新聞報道尤其是擔負重要宣傳責任的廣西本土媒體的報道一般有以下共同特點:以政治新聞的形式報道的多,深入的經濟報道少,宏觀性、政策性很強,微觀切入少,只適合官員、專家、學者閱讀,一般的老百姓讀不懂;功利性強,人文性差,一些報道對領導的政績講得多,對如何發展北部灣以及老百姓關心的北部灣和普通民眾的關系講的少等。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宣傳效果。
敘事策略對于經濟新聞的意義分析
北部灣經濟區的宣傳非常重要。然而,為什么那么多新聞報道,并沒有滿足讀者的需求,沒有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沒有很好遵循新聞和傳播的規律,沒有注重經濟新聞的敘事策略,陳舊的經濟報道形式使得信息得不到有效傳播。不是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沒有考慮到讀者的需求和閱讀心理,當然也就沒能最大限度地覆蓋廣大讀者群。
故事:北部灣經濟區宣傳硬新聞的“軟著陸”。1998年美新聞工作者協會和MEDIL新聞服務局合作研究《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洛杉磯時報》1977年~1997年共20年新聞報道狀況調查,發現頭版新聞中硬新聞從1977年的60%下降到1997年的30%,軟新聞從過去的8%上升到25%。不少學者指出,西方傳媒現正盛行“新聞故事”,即將新聞盡可能地故事化。這種硬新聞“軟著陸”的處理方式是一種趨勢,也得到了受眾的歡迎。
當然,我們所說的硬新聞“軟著陸”,不僅是指內容上盡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變動中挖掘軟性內容,而且指通過報道形式的改進,增強硬新聞的可讀性及親和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故事化”將經濟新聞進行“社會新聞化”處理,以覆蓋更多的讀者群。
新聞的故事化,就是指在客觀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的過程中著力挖掘新聞事實發生過程中與眾不同的細節、情節,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其表現出來,改變新聞作品長期以來呆板無趣的模樣,引起受眾閱讀的興趣,進而達到他們喜歡、可讀的目的。大量事實表明,“新聞故事化”已成為記者在新聞采寫中運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使人感到妙趣橫生,過目不忘,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覆蓋更廣的讀者群,為新聞寫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式。《華爾街日報》在其新聞報道中率先引入了財經故事,借鑒社會新聞的處理方法,效果非常不錯。這也說明,經濟新聞的策劃和報道,以故事性的方式展開和傳達,更容易找到受眾的興奮點,吸引廣大受眾或滿足受眾的期待,提高宣傳效果。
北部灣經濟區獲批的首次披露,是在2008年1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第二天,廣西本土的主要報紙都著重報道了這一新聞,但大都是按照硬新聞固定套路處理的,讀者對此的印象不深。倒是《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發的一篇相關報道《北部灣重塑中國—東盟地緣戰略格局》,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報道開始是這樣對這一硬新聞進行表述的:
廣西人民大會堂內,661名人大代表在同一秒鐘抬起手臂,不顧一切地鼓掌。掌聲夾雜著歡呼聲,穿透明亮寬敞的大禮堂,灑落在會場外清晨的南寧民族大道上。
1月19日上午。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會場。與會的人大代表們,為他們所聽到的一個歷史信號而興奮不已。
正在主席臺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代主席馬飚,清晰地告訴他們:國家已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
“這是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完善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和開放合作的重大舉措,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標志。”馬飚神情激動。
我們知道,場景是新聞故事化的重要一環。新聞事件的發生必然有時間、場所、狀態和程度,即新聞事實都是在一定的場景中發生的。該報道挖掘新聞事實發生過程中與眾不同的典型細節、典型場面,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其表現出來。沒有把新聞要素變成流水賬似的現象羅列,有效地強化了新聞的現場感和沖擊力。這樣以故事報道方式的開頭一下子把讀者的心給拉了起來,誘使其繼續讀下去,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話語:散文化拓展經濟新聞新的敘事風格。穆青提出新聞寫作要打破新華體那種比較呆板、枯燥的話語方式,主張用散文化的方式來表達。有學者認為散文化是“一種寫新聞的方法或叫方式,它運用散文筆法、散文的構思方式寫新聞。它文筆生動、活潑、自由,富有感情色彩……”③散文化的話語方式在現在的新聞中已比比皆是,對財經報紙的敘事報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影響。從目前而言,像《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財經》等以深度和調查為主的報道體式,推崇微觀敘事切入、散文化的文章風格,強調組合報道、特別策劃,增強了對國外財經文風的借鑒,在敘事風格、框架上有了較大的變革,為經濟報道吹來一股清風。如何學習借鑒國內外財經媒體新的敘事理念與話語方式,揚長避短,提高本土財經報道的水平亦成為廣西報刊的當務之急。
《21世紀經濟報道》對北部灣相關的兩篇經濟報道很能說明問題。同樣的新聞,廣西媒體和其他一些區外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可關注度與轉載率高的還是《21世紀經濟報道》。其一《武鋼防城港項目前期工作獲“同意”》是這樣開始的:
經歷了3年2個月19天的等待,兩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一顆是武鋼集團,一顆是地處北部灣海域的廣西。
其二《首個邊境綜合保稅區將落戶廣西》:
被譽為“南疆第一路”的南友高速公路,一直挺進中越友誼關邊境最后一厘米。在兩國邊境公路接駁處,“中國國道322線終點”深漆色中文字樣锃亮可見。與此對應的是,從越南首都河內通達于此的1號公路,較為粗糙的路面與中方高速公路的平滑、光亮形成鮮明對比。于是,在兩國公路的接合處,越方的公路路面比中方高出約一厘米之多,成為越南在此方面贏回對中方的牌面分。中越道路的這種比照,成為兩國共建“中越邊境合作區”進程的剪影。
兩篇報道別具一格的話語形式,清新的文風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敘述:方式呈現人文關懷。在注重敘事的經濟報道中,敘述方式的選擇同樣重要。好的敘述方式與視角不僅可使報道生動,增強讀者的興趣,擴大宣傳效果,而且凸顯人文關懷。
比如,人物引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敘述學角度而言,新聞報道中的引語是記者敘述話語中的話語,是敘述語言的次級語言。通過對引語的閱讀,受眾同經濟新聞人物發生直接聯系,進而增進了對事件的了解。由于經濟報道有用性功能的增強,經濟新聞報道中人物的言語將會對目標讀者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人物話語如何被記者有選擇性地進行敘述和怎樣進行敘述頗為重要,其極有可能會影響到記者傳遞財經信息、闡釋財經的內容,甚至會影響目標受眾的經濟選擇。《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北部灣銀行快馬加鞭,國開行、國壽計劃入股》,是篇專業性很強的經濟新聞,但作者在敘述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引述了自治區金融辦主任、南寧商行人士、桂冠電力證券部人士和廣西財經學院教師等人的話語,降低了這則專業性很強的新聞報道的難度,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同時,報道注意適當地變換敘述頻率和敘述語境,產生語言的陌生化效應,從而幫助讀者延長審美感受和想象空間,為讀者提供審美新感性,增強受眾的新鮮感。
而經濟新聞的平民化視角的發展趨勢,則更多地關注于普通百姓的利益、趣味和價值觀念,通過新聞敘述參與到百姓生活秩序和日常倫理的直接建構當中。與讀者進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使其在愉悅中接受信息,滿足他們的某種效用期待,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吸引普通讀者,而且可凸顯經濟報道的人文關懷。
自《南方周末》首倡“人文關懷”的辦報策略后,不少媒體開始引入這一辦報思路。但是,相當一部分報紙只是將“人文關懷”更多地融進社會新聞之中,有的甚至認為,經濟類新聞大多報道的是“硬新聞”,需要的只是理性的思考,而“人文關懷”與之相矛盾。事實上,新興財經報紙的實踐已經告訴我們,財經報道通過轉變敘述方式,完全可以處理好理性與“人文關懷”的關系。北部灣經濟區獲批是利國又利民的大好事,可為什么普通老百姓不夠關心呢?大多數報道只是從政策的層面、宏觀的層面闡述經濟區如何如何,而沒有設身處地為大多數讀者著想。比如關于北部灣引進人才的報道很多,但往往只是講北部灣如何急迫地需要人才,只是從本身的角度說了自己的需要,而很少從勞動者(人才)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需要,特別是普通勞動者所關心的待遇如何、城市環境如何、發展前景如何等,卻沒能成為敘述的重點。這樣宣傳對人才的影響是有限的,自然也就達不到應有的宣傳效果。(本文為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創新報紙經濟報道 服務廣西建設的研究”課題成果,項目代碼:06FXW001)
注釋:
①《郭聲琨:新聞宣傳也是“軟實力”》, 《人民日報》,2008年1月18日第10版。
②《郭聲琨吁請媒體燒好廣西北部灣宣傳第二把火》,http://www.bbwnews.com.cn/html.
③鄺云妙:《高級新聞寫作》,廣東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為廣西財經學院文化與傳播系副教授)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