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受韓國首爾市市長吳世勛邀請,包括本刊在內的14家國內主流媒體參加了“2008第五屆中國記者首爾行”活動。
短短6天的行程,雖不能說是深刻體會,卻也觸到了首爾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均勻、有力。通過安排的各項活動,我發現這座城市如同一株正在蓬勃生長的綠色植物,其中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是它的土壤,充滿交融、創意的“設計”因子是它的空氣,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成為了它不可或缺的養料。
文化,城市原動力

如果要說首爾發展的原動力,毫無疑問就是通過傳統與現代和諧發展建立起來的文化網絡。韓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這些歷史的痕跡無法在時尚熱鬧的街頭、時髦俏麗的姑娘身上找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某個特定的地方體味到散發著歷史醇香的城市文化記憶。
前兩年一部韓劇《大長今》在中國掀起了收視熱潮,也勾起了人們對于韓服與泡菜的濃厚興趣。其實在首爾有著不少傳統文化體驗地,大都是在保護古代建筑的基礎上由原住家庭開展起旅游項目的場所,其中北村韓屋就是比較著名的一處。“首爾行”的第二天,我們就去了北村韓屋的俞政希家,在這里我們穿上了漂亮的韓服,做起了泡菜,印起了拓印,過了一回“大長今”癮。此外還有韓國茶道、禮節、毛筆書法、糕點制作、傳統游戲等,這些韓國式家庭生活習俗,游客都可以一一體驗。
行程中,我們也有幸觀賞了韓國傳統“四物游戲”演出,即使觀看當天不是周末,場內也座無虛席,而且年輕人占有不少比例。四物指的是韓國四種傳統樂器。“板”是由代表韓國文化藝術“四物游戲”創作人金德洙組建的總體藝術,匯集了韓國傳統音樂的精髓,是一種富含自然親和、共生、和諧之寓意的新型演出形態。聯想到京劇、昆曲等戲劇發展,韓國如何傳承這些傳統文化也引發了我們的興趣。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為了避免“四物游戲”進入博物館,四物表演在保留原生態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同時除了國立藝術大學培養專業人才外,其他學校也很講究這方面的教育。在韓國首個傳統演出常設劇場——光化門藝術堂里,有興趣的學生、市民、游客還可以進行傳統音樂藝術的體驗。
親身體驗了,親眼欣賞了,如果還想把這些“傳統文化”裝在口袋里帶回家,那么一定得去仁寺洞。2002年,仁寺洞被指定為韓國首個文化地區,是象征韓國的重要文化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訪問韓國時也曾親自踏訪過仁寺洞,很難想象這不到1公里的街道流動人口平時超過5萬人,周末與節假日則超過20萬人。在狹窄的小巷胡同里,畫廊、古文具坊、古董店、傳統茶館、餐館、韓服店、年糕店等云集,還有市民自發組織的介紹韓國傳統文化的演出活動,一起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悠遠而現代。
除了傳統藝術外,由此衍生、發展的現代藝術也呈現著超越時間、領域、概念的蓬勃態勢。第五屆首爾媒體藝術展的主題“轉換與擴張”也正彰顯了這一點。在美術館一樓大廳,耳邊響起了飛機由遠而近的轟鳴聲,詫異中抬頭,猛然發現一架飛機的陰影逐漸出現在美術館內頂部,原來這是一個臺灣藝術家的裝置“我在入侵美術館”。也許這也正寓意著媒體藝術對于傳統美術的“入侵”,在探討兩者差異的基礎上,25個國家68組作品被分列在三個展廳:光之展廳、溝通展廳、時間展廳。
此外,文化也能成為熱銷“商品”。JUMP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商品之一,融合跆拳道、Taekyun等在內的所有東方藝術和飛躍空中的雜技表演,以人們熟悉的家庭為背景,設置了超越性別、年齡、國家、語言的情節構思。自2003年7月首次上演以來,一直受到觀眾青睞,不僅熱銷國內,而且暢銷國外,連續兩年在世界最大演出慶典“英國愛丁堡Fringe Festival”榮獲銷售排行第一,并且在著名的美國紐約百老匯設了Jump常設劇場。
環保,城市“生長力”
首爾向往21世紀新都市是以信息為中心而非以物理環境為中心的城市,是實現自給自足自食其力的環保型城市。之前首爾以經濟發展為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歷史、文化,現在首爾開始注重城市的再生。清溪川復原、世界杯公園、首爾森林、仙游島公園等,均是將開發時代被荒廢的空間重建為環保生態型空間的典型案例。此外,首爾市還推行了“漢江復興”,這一工程主要是為了在城市發源之河漢江以及它周圍的綠地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在行程中,我們參觀了清溪川和世界杯公園中的天空公園。清溪川的起點是由美國公共美術作家奧爾戴博格的作品“春”和象征著見面與融合以及和平的造型物組成的廣場,讓人們發思復原的意義;中間地帶溪水潺潺,石塊鋪成的小橋與綠色植物掩映,是游人休息漫步的極佳去處;終點是大規模的植物群落,帶領人們回歸自然。每年4月到11月,清溪川成為滋養文化的天堂。這個時候清溪川上處處開展大大小小的文化演出,每周六、周日下午2點、4點、6點分別有國樂、爵士、室內樂、跆拳道表演等多種節目演出。今年三月起,獲獎時裝秀舞臺和棚戶地帶、求婚之壁、數碼象征照明塔等四種文化數碼系列活動也加入了“陣容”。
但是如此美麗的面龐,卻也曾“骯臟”、“憔悴”過。朝鮮時代的清溪川從地理意義上就是區分城區的邊界線,而且在政治、社會、文化方面,也扮演了象征性分界線的角色,同時清溪川也是普通庶民生活休閑的空間。之后戰亂和社會動蕩,清溪川成為了貧窮和骯臟市容的代名詞。從1958年到1977年,經歷了約20余年的時間,清溪川被完全覆蓋了,同時,覆蓋了的清溪川上建成了長約5.6千米,寬約12米的鐵路,他們和周圍林立的高樓一起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典型代表。然而,1980年到1990年,清溪川開始呈現灰色的陰影,汽車的煤煙和嘈雜的鳴笛聲淪為環境污染和交通混雜的發源地,而處處焊接的鋼筋結構建筑也成為了城區的丑陋代表。于是,首爾市想到了清溪川的復原。2003年到2005年,盡管曾面臨很多反對意見,復原工程在市政府的各方面努力下順利完成,總施工時間僅為兩年零三個月,工程之短成為國際性話題。野生動物歸來、周邊地區的平均溫度下降了2度,清溪川復原工程,改變了韓國交通政策的理念,從以提供設施硬件和車輛為中心,轉化為以公共交通和人為中心。
當導游說要帶我們去上巖洞的“天空公園”時,心中并沒有太多的期待,爬過國內的名川,這里的山不過是個小土丘,而導游津津樂道的毛柴慶典,只是場蘆葦展,跟許多公園嬌貴的花展比起來真是不怎么稀罕。但是很快我們體會到了驚喜。首爾的綠地并不是很多,所以當眼前出現整座山的綠時,真是心曠神怡。不高的山因為建了Z字形的木梯而延伸了攀緣的樂趣,不是周末,爬山者人數卻很多,更有一行一身賽車騎手裝備的老年人走得英姿颯爽,讓人暗暗驚訝。到了山頂,眼前是一片蘆葦,這里的一片不是一叢的概念,而是一原野的“劑量”,毫無古詩中形容的那般蕭瑟,更有一種扛著夕陽的壯觀。對于情侶而言,沒有“蒹葭蒼蒼”的嘆息,這里飄飄忽忽、四處輕揚的世界是執子之手共賞夕陽的最柔美繾綣不過的夢境。在蘆葦的海洋中還有一片紫色花叢,一旁設有幾個木棚,不少游人在此聊天、打牌、休息。站在98米高的天空公園里,首爾市的風光可一覽無余,北面的北漢山、東面的南山和63大廈、南面的漢江、西面的幸州山城都盡收眼底,而首爾世界杯足球場更是近在咫尺。同時公園的建設很注意環保,植物的種植講究地段和可自然生長,寬闊的草地上漂亮的風車是風力發電機,發的電可供公園照明。
不過如此生態的環境也并非通過自然遷移形成,而是由垃圾處理場的凈化工程帶來的。1970年代末,首爾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垃圾問題,政府將藍芝島定為垃圾填埋場,1992年藍芝島垃圾填埋場達到飽和狀態,一年以后,首爾市作出重新把藍芝島變成生態公園的決定,于是2002年藍芝島又重生為五個美麗生態公園,而天空公園就是其中之一。
設計,城市競爭力
在6天的行程中,讓我們深有觸動的關鍵詞是“設計”。首爾,曾創造了“漢江奇跡”和“IT奇跡”震撼了全球,如今榮選為“世界設計首都2010”的首爾正朝著創造“設計奇跡”而加快步伐。
國際設計聯盟(IDA)和國際產業設計團體協議會(ICSID),正積極向世界各城市推薦在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積極應用設計這一要素,同時為了加強這種努力而制訂了世界設計首都(WDC)制度,此外,以這種理念為基礎,為了重新塑造并激活城市環境過程中充分認識和體現設計的使用和革新設計成果,每兩年向此類城市賦予世界設計首都的榮譽。

首爾,這座巨大的產業型城市,憑著“將設計產業定為新成長動力產業之一并在十年之后用經濟取勝”這一經濟文化營銷工程的藍圖規劃和首爾市市長吳世勛讓首爾“努力成長為與世界溝通協助的國際設計之都,成為傳播傳遞‘設計即是改變世界的力量’這一信息的中樞城市”的抱負贏得了世界設計首都評選委員會(WDC)的贊賞,于2007年10月20日榮選為“世界設計首都2010”。
在首爾市政廳,我們聽取了設計首爾企劃官李局長的介紹,他認為首爾正從硬體城市逐步走向軟體城市,要做到所謂的“軟”包括四個方面:一、形成恢復自然的城市;二、重視文化傳統的管理;三、融入高科技技術;四、與市民共享信息,讓市民感到快樂。為了“世界設計首都2010”,首爾也舉行了一系列活動,大型國際設計活動“首爾設計奧運”就是其中之一,地址就設在首爾奧運場館。
遠處眺望珍藏著1988年奧運會光榮與快樂瞬間的蠶室綜合運動場,眼睛已被運動場外懸掛著的“彩帶”吸引,懷著好奇心走近,驚訝地發現這些輕舞飛揚著的“彩帶”竟然由廢棄的塑料瓶、洗滌劑瓶、塑料盆等組成。這些無法填埋、焚燒,讓環境專家傷透腦筋的廢塑料經“設計”的魔杖一點,瞬間變身,從毫不起眼的“灰姑娘”變成了讓人愛慕的“公主”。相信很多的首爾市民看到這些廢塑料品會非常的親切,因為很有可能其中的某一件就來自他們家庭。2008年9月10日至30日,首爾舉行了“千萬市民一條心工程”運動,由市民自發參與,通過首爾市內24小時便利店和各區政府內銀行網點收集廢塑料,最終150萬個各種種類的廢塑料組成了這個世界最大的環境裝置藝術“塑料體育場”。
走進場館,各色設計活動精彩紛呈。雖然這里的“奧運”與奧運會的體育競技沒有直接的聯系,取的是盛典的意思,但是從深層含義而言卻也息息相關。從“2008首爾設計奧運”總設計師權恩淑女士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這個選址也是煞費苦心。奧運會的熱鬧過后,遺留下來的龐大場地如何利用是很多大城市面臨的問題。這次“首爾設計奧運”的組委會認為,雖然有著20年歷史痕跡的首爾奧運場館設施老舊,但是它讓設計展大膽地跨出室內來到戶外,拓展了文化設計空間。在10月10日至30日21天時間里有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國際會議、公募展、展覽會、慶典等;國內外設計師、設計教育培訓家、設計經營人員、學生及創作家、普通市民、國內外設計團體、國內外游客等200萬人參加,這也充分體驗了“2008首爾設計奧運”的主題“Design is air”。“Design is air”不符合英文語法卻頗具東方色彩,人們雖然看不到空氣,但是空氣卻無所不在,不可或缺,而設計也如空氣一樣隨時隨地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包容了一切,東方文化、西方文化、歷史、現在、未來、設計師、普通市民……
回顧6天行程,發現在首爾,沒有太多讓人眼睛一亮的參天“水泥大樹”,首爾這座城市的“生長”就如同市花連翹一樣,有著極強的萌生能力,而且穩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