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松江,數千座橋梁猶如酒落在河網上的珍珠
古城松江地處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自古“衣被天下”,又因其水資源相當豐富,被稱為“水鄉澤國”。
松江多河,河道縱橫成網,凡稍寬的道路旁邊,大多有小河相伴,居民臨水而居。你倘若走在松江的老街上,依稀還能感受到當年小橋、流水、人家的人文氣息。
河道發達,貫通連接眾多河道的各式各樣的橋梁無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幾千年來,勤勞、聰慧的松江人給古城留下了大大小小,風格迥異且用途多樣的橋數千座。有工程巨大,耗資萬千的大型橋梁,如大倉橋,通濟橋,有造型奇特,充分顯示古代松江科學水平的望仙橋,還有許許多多的石梁橋、木橋、磚橋、竹橋等等。鳥瞰松江,數千座橋梁猶如灑落在河網上的珍珠。

橋,說文解字謂:“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可見橋最初是指架于水面上的通道,解決跨水或越谷的交通。而隨著歷史的演變,文化的滲透,橋也從單一的功能被融進了更多的元素,科技的、文化的、民俗的……
細數松江的橋,在滬上最負盛名的抑或是秀野橋,這不僅是因為它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更因為它是聞名遐邇的松江四鰓鱸魚的棲息地。秀野橋是石塊壘成的橋,其石縫可讓鱸魚回游棲息,是松江鱸魚的“窠巢”。有關它的傳說也很美麗傳奇。
很多很多年之前,有一對相愛夫妻生活在四面環河的小村莊里,他們育有三個女兒,因為四面環河,出入很不方便,所以三個女兒的求學均被耽誤,以致于到了談婚論嫁時,也因交通不便媒婆鮮為上門。
三姐妹為此暗暗發誓,為改變這種現狀,為使父老鄉親出入方便,也為自己嫁后方便常回家孝敬父母,找夫君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夫婿通力合作造一座橋,花轎從橋上來迎娶。三姐妹的孝心和執著感動了鄰村的三個小伙,他們欣然承諾,和三姐妹通力合作,造就了三座橋,大姐造了秀野橋,二姐造了秀塘橋,小妹造了秀南橋,三座橋合稱松江三秀橋,完工后,小伙用花轎從橋上風風光光地把三個姐妹迎娶回家。
現無法考證這個傳說的真偽,但它顯現了松江人的勤勞、勇敢、智慧,也寄托了他們的良好愿望。
如今,隨著歲月的推移,秀野橋也由石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橋,可倘若你在某個秋日的傍晚,佇立橋頭,依稀還能看見晃動的花轎,還能聽見哪嘹亮的嗩吶聲……
拱型石橋在松江眾多的橋梁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如上海地區最大的古橋—大倉橋。建于明天啟之年的五孔拱型石橋大倉橋,跨于古市河上,全長57米,寬5米,高約8米。至今除橋上護欄有些許殘缺之外,整座橋保存完好,它的兩側至今還保留著具有江南風格的古代民居,這些民居大多臨河而建,古樸典雅。
如果你是第一次見到它,且又是夕陽西下的黃昏,一抹殘陽從五個孔中斜射出,在水面上形成了五個耀眼的環,閃閃爍爍,像是造橋的工匠超越時空,在為你詮釋造橋人的夢想。
每一座橋都訴說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座都記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
如建于唐朝的普照寺橋,上面有塊碑,刻有六十只鹿,因其中九只同向,一只逆向,被稱為“十鹿九回頭”碑,坊間傳,松江為富一方,松江人出去做官或經商的十人中九人都要回故鄉,如今橋已不復存在,但“十鹿九回頭”碑現仍珍藏于松江博物館。(此碑“文革”時曾被人砸壞,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將其重新粘合復原)體現了松江人的濃濃鄉情。
如上海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橋梁—望仙橋,造型和結構非常獨特,顯現了松江古代造橋工匠的聰明才智和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我國斜拉橋從研究設計走向應用的第一橋—五厙斜拉橋,黃浦江上第一橋—松浦大橋,這都是現代科學的結晶。
從古代的石橋到第一座橫跨黃浦江的松浦大橋,從鄉間的小木橋到永久性的混凝土大橋,松江的橋經歷了很多很多的變遷;松江的橋承載著松江的歷史,松江的橋敘說著松江橋文化的演變,橋是松江一道美麗的風景,橋是松江綿延的歷史樂章中閃亮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