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喬家大院》那部電視連續劇,幾位年輕的朋友對喬家那頗具特色的民居甚感興趣,有位朋友還特地安排到山西旅游,重點就是細細瀏覽那些民居,喬家大院自然是首選。山西古民居由此成為我們閑聊時一個經常性的,十分有趣的話題。
山西的民居,是中華民族建筑史上重要的篇章,而其古民居更是輝煌燦爛的一頁,這些留存至今的古民居又大多為晉商所建或所居,折射出晉商儒雅的氣質和厚實的鄉土風情。
山西至今尚存最悠久的民居,當屬高平市陳堰鎮中莊村的姬氏民宅了。這是個元代木結構建筑,呈現的是宋金時期的建筑品味,簡約粗獷又構思精巧,用材講究又工藝細致。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石柱、木材外加沙巖臺基,老屋的歷史滄桑和人文思想已蘊含其中,令人肅然和感喟。
建筑在山西是瑰寶多多,引人入勝。其中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后人就曾在這片黃土地上置業,其民居院落曾輝煌一時。康熙年間的大宰相陳廷敬先祖也在這片土地上創業,直至廷敬功成名就,陽城中莊也曾大興土木,雖被稱為“皇城”,但所用之材和房間設計均按民居建筑,輝煌不在話下,也逃不了犯上的罪名。這些建筑有的至今保有明代風格,后又曾多次修繕,愈加豐實壯觀。陳廷敬家的民宅是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田”字形的院落,形若棋盤,是典型的山西民居。在陽城也是比比皆是,形成了一種民居特色和氣勢。
山西陽城的潤城鎮里的古民居是一個不可多得之處,它為高大堅固的城墻所環抱,共分為十大街坊,民居則以二三層閣式小樓居多,其主要特點都是四合院形態,而且所用材料也比較別致,屋檐廊門都是由磚瓦砌成。它還引用了徽派風格,將過街樓與建筑聯通。高墻低檐,長街短巷,有韻有味,引人遐思。在郭峪村,據史載,明代就建筑了上千間民居,這些民居以四合院為多,但間數有所不同,有的為“四大八小”,有的則為“四大四小”,木式結構,建筑規整,寧靜而雅致。與郭峪城僅一山之隔的三都古城,也有一個頗有盛名的民居,主人是明代進士、官居要職的孫氏兄弟。他們修建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代高層民居——高達25米的四合院中院。實際上它是擁有五層之高的一個建筑瞭望樓,與其他建筑以及宅第上高懸的門匾一起,構成了孫家大院別具一格,卓爾不群的氣勢。此外,頗值一提的還有建于明崇禎年間的“雙插花”,將雙插花官帽的形狀延用到了建筑形態上,將中間的正房樓砌成三層,而右側和左側的正房樓砌成四層,將一般民居的建筑形狀改為中間低、兩側高的外觀,自然形成了又一種民居的外觀特色,也表達了建造者祈求官運亨通的一種愿望。這種將自己的祈愿與建筑融為一體的思想是中國古民居一貫的理念,而在山西古民居就用一種建筑形態予以充分展現了。
民國時期建造的民居,也是山西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其中閻錫山的故居就是值得一看的。閻錫山故居位于山西定襄縣河村邊,始建于1911年,差不多建造了26年之久,可見這所民居所花費的心血和財物是如何巨大了。宅院共占地33000多平方米,有30多個院落、近千間房屋,雖歷經風雨,目前還保留了27個院落、700多間房屋,其規模是山西古民居中數一數二的。整個閻府的風格具有晚清遺風,又中西合璧,是山西難得的一座民居。按布局分,南北共兩部分。南為早期的都督府建筑,還有得一樓、上將軍府、率心院和新南院,都督府完全是莊重嚴謹又不乏氣派的歐式建筑,尖型屋頂、堅硬石材,有教堂之肅穆,也自然有都督之威嚴。而北面是東西花園和子明慈初院。東花園坐西向東,共有“歸仁堂”“居仁堂”“當仁堂”三院,是閻府中最大的一座院落,極具恢宏和富麗。它更多體現的則是中式風格。
上面提及的喬家大院,其實是興建于民國的建筑,它和閻錫山故居的一個相似點,就是大膽引用了歐式建筑的風格特點,比如院落中窗是大格開間的,客廳、浴室等也是舶來品。但它仍主要保留了中式建筑的風格,使山西古民居依然散發著黃土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