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為上海辯護】
今年國慶期間一天晚上,我在外灘附近活動后,走到一個公交車終點站,準備乘車回家,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公交車的影子。這條線路是經過淮海中路的,同時我看到馬路上另外一路同樣經過淮海中路的公交車,照樣來來往往,所以我判斷我所要乘的這路公交車,可能發生了交通事故,總之我還是選擇等下去。同時在終點站上的還有幾十個人,而且越來越多,他們當中大多數是外地人,有的還是“大包小包”,顯然是利用國慶節假期到上海來旅游或者投親靠友打工的。他們開始罵罵咧咧起來。
我被牢騷和罵聲所包圍,身為老上海,我義不容辭地向他們解釋了我的判斷:“可能出了事故,車隊應當馬上會派車”,希望他們能夠平息火氣,耐心等待。
【到底誰應當知道?】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還是不見公交車的影子,我這個老上海也上火了。于是就用手機向114問知公交車、出租車“運管熱線”號碼是962000。我打過去時,對方說要問管這路公交車的公司,于是我再與該公司通電話,值班員說:“我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應當要問這路公交車的調度員?!?/p>
最后總算與調度員通上了電話,她說:“沒有車,是因為從下午4時就不運營了,節前上級就是這樣安排的。為此,幾天前已經在報紙上登過了,你為啥不看呢?”
我說:“請問,你們刊登在哪一天、哪一張報紙上,又是哪一版上?”
“不曉得!”
“連你也不曉得,一般人怎么會曉得呢?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也不全部訂報的,即使訂報,也不會全看到這則通告的,看到這則通告,也不一定會認真記住你這條公交車提早收線的消息的。因為人們出行坐車絕大多數都是即興的,很少有人會事先做計劃!再說,剛剛來到上海的外地人,他根本無從訂報、看報的,你能怪他嗎?你們為什么不設身處地地為乘客著想呢?”
【似是而非】
終點站上幾十號人,聽到這里,知道我剛才的解釋全是自以為是的“謊言”,他們只好打的的打的,轉乘的轉乘,“自找出路”了。真不知道,這條公交線以及所有封路、提早收線的公交車沿途各站,究竟有多少乘客都被“忽悠”了。
國慶期間,公交系統能夠想到事先登報通告,當然要比不登報高明了。但這并不能算是工作做到家了。從上述對話程序中,明眼人已經看到端倪了:
既然登過報了,為什么吃公交飯、專門負責投訴的權威部門“運管熱線”不知道呢?而且連該路公交車的公司負責人也不知道;只有該路公交車的調度員知道提早收線、不運營了,但她也不知道通告究竟刊登在哪一天、哪一張報紙、哪一版。
那么你憑什么,一定要普通市民、特別是外來人員知道相關信息呢?這不是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嗎?
【解決之道舉手之勞】
今年是上海創建公交整整100周年,有關方面已經慶祝過了。1908年3月5日,第一輛有軌電車從靜安寺開到外洋涇橋上海總會(今廣東路外灘),行駛6.04公里,這標志著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誕生。這在中國是領先的,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當中也不算晚。
100年了,理應經驗老到,足智多謀,但像上述這樣提前收線的簡單小事,卻顯得十分粗糙,造成眾多乘客的不便與尷尬,哪里像一個“百年老店”呢?
也許,公交行業要責問我了:要是你,你有什么辦法?我是外行,不拿公交的薪水,但我可以馬上作答:“在終點站及沿途每個車站的站牌上,貼一個小通告,所有乘客都會一目了然。即使你不登報,問題照樣得到解決!”其實,我當時就是這樣回答公交人員的責問的,他們無言以答。
由于節假日,公交車提早收線今后還會經常發生,特別是1年多后還有世博會,想必總會有類似的事要做。那么,請貼一個小通告,如何?這絕對是一件小事,但作為公共事業,不要再缺心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