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一女恰巧都春心蕩漾,又正好相遇,擦出火花,就愛了
有些男女,過于“對應”,所以他們很難走到一起,卻又無法分離。
說得絕對點:他就是她的男版,她就是他的女版。兩者性情太接近,彼此了解對方的情緒G點和致命傷。
她和他都足夠優秀,才貌匹配,人性豐富。兩人相知,相惜,曖昧,速熱,很快進入巔峰狀態,愛情把他們燒成了灰。唯一不足的是: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工作又忙,不能時時見面。起先恨不能朝朝暮暮相守,每周一次京滬往返。后來她稍有遲疑,他略有倦怠,把頻度降低,時間一長,嫌隙不免也多了。
陽歷年除夕,她說,“明天,你來北京吧。”有點命令的意思。

他說,“明天恐怕不行,我每年此日上午必定是去龍華寺進香的,下午與親戚聚會。傳統不可破……不如后天我來吧。”
她想,好沒意思,誰沒有親戚朋友一大把啊。我把一年中最精華的一天安排出來與他共度,多少人想約我我都不給機會呢。而他,前一分鐘還在說想念我,現在又推脫,虛偽得可以。
她說,“你真是葉公好龍。”
他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她想,這句話,常作為她婉拒人家邀約的托詞,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就在除夕,她說分手。
他很難過,卻也撐著面子,沒說挽留。她也難過,如果他說一句有挽留意味的話,事情也還有回轉余地的。
心情兵慌馬亂,胡亂竄動了一陣子,由當初的樂觀自信,到無奈面對現實,中間的過程順著時間而運行,彼此一路上花花綠綠的機會又多,倒也不算太大掙扎。現代社會,誰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誰也不是非誰不可,一心一意是每個人奢侈的情結和難以涉足的領地。彼此難過了一陣子,也就淡了。
但因交往過程總體友好,沒有重傷,也不至于反目,于是倒退回到二線熟人的關系。有點像蹲點,遠遠望著愛情,期待它還會回爐,雖然回過爐的東西總是不及第一輪好吃。
他們偶爾發些短信,他主動發或她主動發也沒有一定,主動的一方總會首先發問些“最近好嗎”之類看不出溫度、大而空的問題,其實是主動方感性的潮水快來了,探探對方的心境。對方多數時候不在“對應”的情緒里,回答得懨懨,兩人有一搭沒一搭聊上兩句,寡淡無味,就像燒燼的余炭,看上去依稀剩些光點,卻也燃不起來了。
他和她偶爾會因公務去對方的城市,但因無心見面,所以總是擦肩而過。
世間萬物,憑空而來的愛最沒道理。一男一女恰巧都春心蕩漾,又正好相遇,擦出火花,就愛了,而且越看對方越合適,這與心血來潮沒什么區別。等退潮了,也就覺得不合適了。等到再度春心蕩漾,他(她)極少會恰巧等在原地且情緒飽滿,于是各自去尋找機遇。多數時候,愛不是宿命,只是一次次機遇的組合而已。
分手大半年后,他突然以不容分說的口吻表示要來看她。
她回復:期待。也不問理由。
此時此刻兩人的心似乎在經歷了一系列震蕩整理后,微調到了一個相似的方向、角度,一個平衡的磁場,十分和諧——動態的和諧。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時機”,兩道追光恰巧又掃到了一起。
短信的彩光忽閃忽閃,似乎曖昧的靈光又回來了。
她問:半年不見,你長高了嗎?
他說:身高沒長,可能老了。
她說:半年怎么會老。
他說:要老也不用半年。
她開玩笑,最多老半年。
他也開玩笑,半年足夠突變。
她心想,OK,見面的時機到了。
他和她新一輪的故事又開始了,盡管他們誰也不是誰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