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并非是上海的書畫家,只是偶爾游走在上海這個日益國際化大都市里的一位畫家,但他的心氣很高,想憑借他幾十年創作的油畫作品引來上海同行關注的目光……

從近百年美術史上看,成為大家的人物,無不對上海這個“碼頭”給予相當的重視,從海歸精英、華人游子陳逸飛、丁紹光、石虎,到當代藝術的杰出人物蔡國強、嚴培明、張渙等已成名或還未成名的,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是“前赴后繼”。有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于王輝這樣一位行走在自己風景中的人物,我們編輯部同仁不得不報以會心的微笑。

——袁龍海
王輝先生正處在藝術履歷中的黃金時期,隨著人生的成熟和社會閱歷的豐富,其行旅中的風景體驗也日顯份量和厚重。2002年的“武夷印象”、2003年的“鼓浪嶼印象”、2004年的“在江南”與“金色吉雅河”、2005年的“畫吟嶗山”“寫意平遙”“海峽西岸泉州行”與“人文江南”、2006年的“發現上海的水城”以及“廣東首屆中國當代油畫名家惠州采風寫生展覽活動”等等,這期間游走于省外其他城市的油畫風景創作活動使其更加堅守其創作的原動力,即用中國山水的文人情結包容油畫風景感性的創作,更加在風景創作中體味中國文人的歷史厚重與滄桑感。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新的嘗試,都是一次實驗自己藝術理念的新起點,而在行旅后的反思中,其感情思緒的體味都會自然流露于象征和隱喻性極強的作品中。
王輝的系列作品一如其追求油畫感性的情境為目的,他單純且又純粹的思考以及觀察自然風景的角度,在具象的表達空間里給觀者塑造了真實的自然造化空間。在空間層次的營造中,他選擇高度簡練的筆觸來刻畫自然存在的物象。無論是畫面主體的塑造,還是大色塊的構成,都以簡單和素樸的表現,將他眼中乃至心中的景物告訴給讀者。時間凝滯在其厚重的色塊里,不同的灰色、黑色和艷色構成了村落的主體。他的畫色系跳躍不大,明亮調子出現的頻率不多,清冷的中性色彩和凝重的黑色成為表達其對村落的人文關注的主調。并以寧靜致遠的品格把握作為追求山水風景“高遠”氣質的重要承載。
——李莉
王輝以他在藝術上天真無邪、毫不造作的真誠,以他對生活、對自然深刻而獨特的感悟,逐漸從“藝術反映客觀”觀念的束縛下掙脫解放出來,從現實返回內心,與一種隱藏不見的視覺心理暗示相呼應,營造出一個“非真實”的、屬于自己的寫意世界。王輝的寫意油畫,兼具中國傳統文人精神和現代意識。我們看到他所控制的畫面,既有整體的尺度和把握,又有細節的刻畫和整合。畫面的主體色彩和背景色彩在看似紊亂中被組織得相諧成趣、各得其所;自然色彩又被高度概括、超然物外。在畫面上呈現的是長短不一、疏落有致、揮灑自如的筆觸和跡象,持續不斷地表現造型與色彩交替轉換,由此形成了王輝極具個性化的視覺表現,成為他自由自在創作心態的需要和顯露,也使觀者從中聯想到某種文化的經驗,以及對于大自然的某種自我的獨特體驗。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極具情緒化的筆勢,讓人感到從下筆的那一瞬間起,就開始了他對天、對地、對生命進行的心靈對話。正是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對話,畫家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無拘無束的釋放和宣泄,心靈受到熨貼溫柔的安撫,而創作中的體味和感知則又一次次喚起他直接審美的喜悅。
——龔云表

王輝先生的風景油畫秉承著中國傳統文人畫家“師造化”,而“得心源”的藝術精神。他深得中國人文藝術的情懷,將其融入在自己的創作中,使得自己的油畫作品具備了中國式的文人氣和書卷氣,具有“隨風潛入夜”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意韻內涵。就這一點來說,王輝的藝術是有別于中國很多其他的油畫家的。
王輝的油畫作品同樣在傳達這種文人情懷和精神之美。王輝在藝術表現上的手段最終選擇了“寫意”,從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作者對油畫藝術獨到的領悟和特別的表現。
——王寵
王輝的作品畫法概括生動,無拘無束,十分坦蕩,又有激情。而構圖、設色、筆觸均率意而又不失嚴謹,很有意思,讀來獲益非淺。……他除了才情,令人難忘的還有激情。那些縱橫交錯的筆觸,有時又用些“毫不猶豫”的枯筆,肯定而有力度,我喜歡。
——沈平
王輝的油畫風格自然從容,真切坦誠,不管是大筆的輕抹和重壓,還是小筆點厾和勾描,單純、果斷而準確,一種抽象的意味滲入其畫中,自由而暢快的筆意橫涂豎抹收縮自如,對山區和文化古跡特有的渾厚華滋和氤氳意象總能在筆意間隱約顯見,畫面有一種簡明有力的結構,顯示出畫家把握那些熟悉景象的自信。
對于一直行走在自己風景中的王輝,他心中夢想要貼近的風景,有時處于混沌狀態,在具體與模糊間、具象與抽象間變換著,由遠至近品讀王輝的油畫風景歷程,會感到畫面具體的景物漸漸在退遠,而一種包容萬象的意象卻在慢慢浮現,“情與景”、“意與象”,心靈的風景與筆下的風景在相映成彰。王輝的風景世界就像一塊承蒙著許多成份的云彩,形聚形散,但有著“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的意境,那是一種意象空間在風景中所呈現的魅力所在,這也使王輝的油畫風景多了讓人品讀的樂趣。
——陳鐸
王輝先生正處在藝術履歷中的黃金時期,隨著人生的成熟和社會閱歷的豐富,其行旅中的風景體驗也日顯份量和厚重。2002年的“武夷印象”、2003年的“鼓浪嶼印象”、2004年的“在江南”與“金色吉雅河”、2005年的“畫吟嶗山”“寫意平遙”“海峽西岸泉州行”與“人文江南”、2006年的“發現上海的水城”以及“廣東首屆中國當代油畫名家惠州采風寫生展覽活動”等等,這期間游走于省外其他城市的油畫風景創作活動使其更加堅守其創作的原動力,即用中國山水的文人情結包容油畫風景感性的創作,更加在風景創作中體味中國文人的歷史厚重與滄桑感。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新的嘗試,都是一次實驗自己藝術理念的新起點,而在行旅后的反思中,其感情思緒的體味都會自然流露于象征和隱喻性極強的作品中。
王輝的系列作品一如其追求油畫感性的情境為目的,他單純且又純粹的思考以及觀察自然風景的角度,在具象的表達空間里給觀者塑造了真實的自然造化空間。在空間層次的營造中,他選擇高度簡練的筆觸來刻畫自然存在的物象。無論是畫面主體的塑造,還是大色塊的構成,都以簡單和素樸的表現,將他眼中乃至心中的景物告訴給讀者。時間凝滯在其厚重的色塊里,不同的灰色、黑色和艷色構成了村落的主體。他的畫色系跳躍不大,明亮調子出現的頻率不多,清冷的中性色彩和凝重的黑色成為表達其對村落的人文關注的主調。并以寧靜致遠的品格把握作為追求山水風景“高遠”氣質的重要承載。
——李莉

王輝以他在藝術上天真無邪、毫不造作的真誠,以他對生活、對自然深刻而獨特的感悟,逐漸從“藝術反映客觀”觀念的束縛下掙脫解放出來,從現實返回內心,與一種隱藏不見的視覺心理暗示相呼應,營造出一個“非真實”的、屬于自己的寫意世界。王輝的寫意油畫,兼具中國傳統文人精神和現代意識。我們看到他所控制的畫面,既有整體的尺度和把握,又有細節的刻畫和整合。畫面的主體色彩和背景色彩在看似紊亂中被組織得相諧成趣、各得其所;自然色彩又被高度概括、超然物外。在畫面上呈現的是長短不一、疏落有致、揮灑自如的筆觸和跡象,持續不斷地表現造型與色彩交替轉換,由此形成了王輝極具個性化的視覺表現,成為他自由自在創作心態的需要和顯露,也使觀者從中聯想到某種文化的經驗,以及對于大自然的某種自我的獨特體驗。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極具情緒化的筆勢,讓人感到從下筆的那一瞬間起,就開始了他對天、對地、對生命進行的心靈對話。正是通過這一次又一次的對話,畫家的情感得以淋漓盡致、無拘無束的釋放和宣泄,心靈受到熨貼溫柔的安撫,而創作中的體味和感知則又一次次喚起他直接審美的喜悅。
——龔云表
王輝藝術簡歷
1956年12月8日生,1982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現為福建博物院研究員、福建積翠園藝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
作品分別入選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中國油畫展和第三屆中國油畫精選作品展,第六屆、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曾分別在中國福建省和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辦個人作品展覽,2006年3月應邀參加第六屆德國萊法州國際藝術博覽會。出版有《王輝風景油畫作品集》、《王輝風景油畫作品集(二)》、《油畫家工作室報告——解讀風景》、《名家名畫》、《中國當代油畫名家》和《15+2:圖象與文本》等。《美術觀察》、《中國油畫》、《美術關注》、《美術天地》、《中國藝術市場》、《藝苑》等雜志曾刊登專題。
作品為國內外文化藝術機構、畫廊、收藏家及友人廣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