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就是用燃燒的艾絨在人體的穴位上熨、灼,使熱量通過穴位進入經絡,達到疏通經絡、祛寒療疚、養身保健的效果。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家有艾火不求醫”的說法。然而遺憾的是。這顆祖國中醫藥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如今卻日漸衰落,已經到了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境地。
今天,就讓我們重拾古老的艾灸療法,讓先輩的醫療養生智慧繼續傳承。
說起針灸,可能沒有人會感到陌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在古代,“針”和“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里的“灸”即指艾灸。
把艾葉制成艾絨、艾炷、艾條等點燃后,靠近人體不同的穴位,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溫熱性刺激,并能使藥力內透,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這就是艾灸。古代醫書《醫學入門》中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就是說灸法是除藥物、針刺之外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
艾灸產生于我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并用,故稱為針灸。針和灸都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產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復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范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古老的傳承
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灸法了,《黃帝內經》言“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我國最早的醫書之一《五十二病方》也記載了用艾葉醫治疾病的方法。
在古代中國,有的醫學大家雖精通方藥和針法,但在實際治療中則偏愛灸法,比如被譽為神醫的華佗,給患者治病時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選用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七八個艾柱,往往“灸到病除”。
晉代葛洪的妻子鮑姑,更是擅長用灸法,是我國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療專家。也許是深受其妻的影響,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中,共錄有針灸醫方109條,其中99條為灸方。這就說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重要性甚至超過了針法。
唐代藥王孫思邈,幼時多病,到了中年開始用灸法健身,常“灸火遍身燒”,結果到了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還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書寫了震古爍今的醫學名著《千金翼方》30卷。
艾灸的現代困惑
艾灸對人體的醫療保健作用獲得了古代醫學名家的肯定,并在數千年的時間里接受了無數患者的檢驗。科學研究證明,艾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和光譜,是一種適合人體治療的近紅外線,可激活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為機體細胞代謝活動和免疫功能提供能量,改善和修復病灶。
曾幾何時,中國人是一個善用灸法的民族。中國古代的醫生們,如果只懂針法而不懂灸法,則會被人恥笑,人們會認為該醫生不是好醫生。唐代醫學名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過:“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
然而遺憾的是,艾灸到了近、現代,卻正面臨絕境。灸學界泰斗劉冠軍已于2003年底去世,碩果僅存的兩位灸學權威,合肥的周楣聲已年近九旬,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田從豁教授也近耄耋之年。在各級中醫院中,“但見針刺病,不聞艾絨香”,醫院的針灸科均有針無灸。吃著麥當勞長大的新一代中,甚至連艾灸的名稱都沒聽說過。但是,起源于中國的灸療,卻在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綿延生息,日本的北海道一直有“不灸足三里勿做旅人”的說法;韓劇《大長今》中對艾灸也有具體的描述,韓國人甚至認為艾灸是他們發明的。
其實,艾灸在現代的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衛生部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表明:在城鎮,約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患者應該住院而不住院。醫療費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國人“不敢看病”的真實原因。
而艾灸正是一種操作簡便、安全有效、經濟節約的群眾性醫療技術。晉隋時代的醫家陳延之窮盡一生的精力來倡導灸法,他認為“針須師乃行,灸凡人便施。”就是說針灸必須經過系統的中醫學習方能施針,而艾灸卻是老百姓都可以掌握,并隨時操作的大眾醫療技術。
因此,艾灸不應被人們忘記,相反,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學習、掌握艾灸療法,讓這朵中國傳統醫學的奇葩在我們手中傳承、發揚。
鏈接:手把手,教你做艾灸
事怎樣制作艾炷、艾條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后在室內放置1年后使用,稱為陳年熟艾。
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后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干后,多碾軋幾次,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艾炷的制作:將適量艾絨置于平底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
艾卷的制作: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燃為宜。然后將其置于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最后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現有的藥店有成品艾炷和艾卷出售,可到藥店直接購買。
艾灸的方法
艾灸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艾卷灸竿。以隔姜灸為例,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穴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換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炷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