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友人聊天,我問他:最能概括人的追求、向往、期待、理想的一個字是什么?友人脫口而出:“盼”!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典故:乾隆風光下江南,眼見江面百舸爭流,帆星點點,不免有感發問:“這么多船都在忙些啥?”一士大夫輕聲回應:“依臣之見,實際上只是名利兩條船。”將滾滾紅塵與漫浸人生,作結為名利二字。愚以為,名利囊括入生,有失偏頗,過于絕對。人赤條條來去,追求向往多層次,不僅僅是名與利。碌碌人生百十年,都是在“盼”中度過的。
盼是人們潛意識中對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美好境遇的一種向往與期冀,“誠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盼,是不平靜的人生海洋上空的一顆明星,是孕育力量和生命的母親,更是抗拒失敗、憂慮、絕望的金盾。
我曾采寫過一名模范士官。他年少喪父,孤苦伶仃。跨進軍營,想一層抱負,可又患上鼻咽癌,命運在捉弄他,病痛在打擊他。但他不向厄運低頭,昂首挺胸行進在人生路上,把種種美好的盼化成腳踏實地的干,“向生命打張借條”,“給社會留下熱光”:桂北巴馬失學的孩童,有他無私捐獻的數萬元學費;南嶺北江決口的大堤上,有他日夜奮戰的身影;寒風刺骨的訓練場上,有他一招一式指導學員的動作;書香誘人的圖書館,有他勤讀苦記的沙沙鋼筆聲;化療痛苦難忍的病房里,有他照顧病友的股股熱情……盼,給了他的希望與志向,成了他的支柱與脊梁。盼,是澆鑄剛強的熔爐,是冶煉戰士的烈火。
時下也有的人,他們的心靈土地一片荒涼,泥板龜裂,盼的樹苗枯萎,盼的小溪斷流。人生的支柱一經坍塌,不可移易的“盼”一旦拋棄,便會與如火如荼的社會格格不入,甚至麻醉自己,浪蕩人生,糟塌生命,失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哀莫大于心死”。一個人什么都可以沒有,但絕不可無盼。如果沒了盼,就如同斷線的風箏,迷航的船只。斯托夫人的《盼》中說:她在我們四周像一片云,是我們看不見的世界,一旦甜蜜地閉起眼睛,就會把我們帶到那一邊。朋友,這個世界有盼頭,讓雙手擎起盼啊,她會把我們帶到幸福美好的“那一邊”。
舅舅分驢
苗得雨
有一則民間故事,說是往年有那么一家子,老頭有十九頭驢,臨死時對三個兒子囑咐,要按不同比例分,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四分之一,老三分五分之一。老頭死了以后,兄弟仨分驢,可是,怎么分也分不開。
有一天,舅舅騎驢來了。兄弟仨就把事情給舅舅說了。舅舅想了想,說,好吧,我把我的驢也加進去,讓你們分了!于是,老大按二分之一分得了十頭,老二按四分之一分得了五頭,老三按五分之一分得了四頭。末了,還剩一頭,舅舅騎著走了。
舅舅把自己的驢放進去,巧解難題,真是智者所為。就這一點來說,我覺得我們做事不妨從中獲得一點啟示:處理事情,尤其是親朋之間的一些困苦艱難,應當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就是常說的,把自己擺進去。這樣,問題就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