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儒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么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別。
后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后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后,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應對激怒
鄧興東
一個年輕的男子很有錢,他對窮人十分瞧不起。現在要娶媳婦了,他給每位親戚發請帖。其中有一位很窮的親戚,他實在不愿給窮親戚發請帖。但這樣做,于禮不合,所以最后還是發了張帖子,上頭附注:如果你來,表示你貪吃;如果不來,表示你小氣。
帖子發出后,這位年輕的富翁以為窮親戚該不會來赴宴了。哪知,婚禮那天,這位窮親戚昂首闊步地來了。窮親戚看到他,便將一個紅包遞給了他,然后大搖大擺地進去吃大餐了。富翁將紅包打開,發現里面只有一塊錢,還附了張紙條,寫道:如果你收,表示你貪財;如果不收,表示你嫌少。
厲害厲害,年輕的富翁不由暗暗佩服。
時下有不少人與這位窮親戚剛好相反,他們一受到激怒就臉紅脖子粗,喜歡大罵出口,甚至大打出手。結果風度丟了,還于事無補。最終鬧得兩敗俱傷,不歡而散,甚至結冤結恨。愿大家多學學這窮親戚的高EQ與智慧反應吧。多一些智慧,就多一份和諧;多一次粗魯,就多一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