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時代職場生存手冊
2008年是不平靜的一年。
不管是波及全球的經濟風波,還是國內爆發的各大行業、企業危機事件,都讓職場變得更加硝煙彌漫:自2008年7月份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崩潰以來,全球各大銀行和證券公司已經裁減了12萬名員工;2008年9月,在收購了雷曼兄弟部分美國業務后,英國巴克萊銀行在所購業務部門中最高裁減5000名員工;雷曼公司破產, 2萬名員工憂心忡忡……
國內證券市場持續縮水,從業人員難以不被波及;紡織品、加工出口行業,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一再提高,出口銷售量萎縮,員工面臨巨大挑戰;房地產行業銷售量驟降、營業額減少,從業者開始為明天的飯碗擔心;食品行業頻爆食品安全事件,銷售量下降、效益下滑……
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影響,國內許多企業紛紛舉起“裁員之刀”,以應對經濟的不景氣: 8月25日中石油對內蒙古、山東、河北等地加油站已經開始了裁減;9月,有報告顯示,匯源果汁今年上半年裁員2542人。
經濟形勢的變化,特定的意外事件,都有可能導致行業蕭條或者行業發展危機,導致從業者被迫降薪、離職甚至失業。難道真的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職場的冬天真的到來了嗎?春天離我們有多遠?職場人士又該如何應對呢?《職業》雜志攜手各個行業的權威人士,共同解讀危機來臨時的職場生存技巧。
在全球化浪潮裹挾下,紡織品出口加工也再一次遭遇打擊。該行業如何從中突圍?這不僅讓在職員工大傷腦筋,而且讓學習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們困惑不已。為此,本刊特別邀請到上海市虹口就業促進中心職業介紹中心副主任、資深高級職業指導師汪美萍老師為讀者出謀劃策。
行業轉軌提出更多要求
汪美萍女士告訴記者,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以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相對較低,但隨著行業的發展,該行業對其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技能、英語水平、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心理探測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要求。
既然目前沖擊不可避免,那么就紡織行業的工作人員來說,汪美萍女士認為,一定要重新審時度勢,重新定位自己的職場角色。
汪美萍女士告訴記者,在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但還沒有到崩潰瓦解的時候,員工就應該有憂患意識,做到“兩條腿走路”,對該行業有一個新的認識。重新組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做好下一步的職業知識儲備,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包括充電、轉型、創業等。一旦發生行業變故,能從容地過渡或轉軌。汪美萍女士建議,職業生涯規劃應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不同時間段都要進行,而不是等出了問題的時候才著手。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評估,包括自己的能力、技能、性格、興趣、愛好以及自己的職業潛能等;然后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了解社會的需求,確定目標定位,每一步該如何走,提升自己的忍耐、抗挫及規避風險的能力。
左手視野 右手智慧
汪美萍女士認為,目前攻讀該行業專業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紡織工程、紡織加工與設計等專業。加工制造行業受到的震蕩和沖擊,導致招聘需求下降,本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也進一步加大。就目前的行業大氣候來講,大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應關注本專業與之相關的職業,提前了解國際上紡織行業的動態,接觸時尚前沿,不斷拓展視野。同時,一個行業的興衰都有一定的規律和周期。作為即將走入相關領域的大學生,汪美萍女士建議:第一,對自己的能力作一個全面客觀的評估;其次,對自己的職業意向和職業抱負進行調試。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壓力,并學會減壓。
學習一個專業,并不代表未來一定要從事這個職業。對于大學生來說,提升綜合能力是解決就業壓力的有效辦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克服盲從心理,增強自信心,腳踏實地,同時還要學會不斷調整職業發展方向,積極考慮與紡織相關的行業,比如紡織貿易、銷售、設計制作、跟單等。在設計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時候具備廣闊的視野,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以致用,才能贏在職場危機發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