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導致食品行業市場銷售量萎縮、營業額下降,業內員工面臨生存危機。在遭遇信譽危機、職場生存需要調整的時刻,職場人士該如何應對?為此,本刊特邀大連韓偉養雞有限公司副總裁董長勇先生和職業顧問謝偉先生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化危機為機遇
重大事件發生后,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生存危機。針對這個時候企業的員工該如何做好心理防護的問題,兩位嘉賓都談到了心態。董長勇先生指出,對于積極的人來說,無論面臨任何變故都能夠將自己穩住,回歸到職業生涯規劃上來,由于職業生存管理本身存在風險,因此在面臨重大變故的時候個人的來去選擇取決于他的“內職涯”,這個“內職涯”包括一個人的經驗、閱歷、技能、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斷培養、激勵和提升。
董長勇先生認為,“外因只通過內因起作用”。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事情出來之后,一方面可能三鹿的員工面臨生存危機,但有些人卻可以做到化腐朽為神奇。目前的情況是三鹿、蒙牛、伊利遭受重創的同時,人們從電視上發現了一些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奶制品品牌,對這些品牌來說,這就是機遇,但是機遇要轉化為現實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成長和積淀的。
做好兩方面功課
乳制品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謝偉先生認為,從業人員結構主要呈現兩極分化的特點。一方面,管理者即我們一般所說的高層都需要知識儲備比較豐富、素質比較高的人才能勝任,因為他們需要和各方打交道,包括公關、質量監督、人才管理、研發、技術攻關等方面的事務;然而對下屬員工,一般來講文化層次和素質沒有過多要求,擠奶工、搬運工、車間加工以及物流等這些都是不需要太多腦力勞動的。因此食品行業應該針對自身的人員結構和素質特點進行調養整頓。
謝偉先生認為,盡管此次三鹿事件引發眾多乳制品廠家銷售額大幅減少,效益受損,但是對高層管理人員來說這個影響幾乎是不存在的。一方面,這個行業不可能就此消亡,在短暫的危機過后必然是再次復蘇;另一方面,在中國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加快的情況下,這個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許多有實力的企業也會考慮其人才儲備的問題,優先將這些人吸納到自己的企業中去,因此該行業的管理人員和研發人員還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但對于那些基層的員工來說,影響就比較大。謝先生建議,這個時候的員工就應該做好兩個方面的功課:一是客觀詳細地分析自身條件和該行業的發展狀況,二是應當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資源。這就包括在工作中積攢下來的人脈、積累的經驗以及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平時要多為自己充電,盡量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做到在面臨危機時能夠隨機應變;另外一點,既然危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心態的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
道德底線必須堅守
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因此,歸根到底,職業道德和追求經濟效益其實是不矛盾的。企業經營者更要有這種大胸懷和大智慧。
三鹿事件背后反映出來的實質問題是什么?企業應該如何汲取教訓?董長勇先生認為,一個企業出現問題,在追究責任的過程中最終都會落在企業最基層的人或是與事件直接相關的人身上,個人面臨這種變故的時候有職業道德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掙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一個員工的成長與公司企業的文化是分不開的,一個企業所倡導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和個體,在這樣的抉擇面前他們就有一個明確的標尺。在這個時候,究竟做什么樣的選擇,個人的價值觀念就會發揮很大作用了。只有先正本才能清源,因此企業必須為此承擔責任,它有義務在企業內部建立良好的規章,形成好的秩序,來消滅任何可能造成危機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