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訓練作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勞動者就業觀念的重要渠道。就業訓練中心應當努力提高培訓能力和辦學質量,成為當地就業培訓的“排頭兵”和“領頭羊”。
一、以市場為主導,努力形成技能培訓特色品牌
就業訓練中心應根據當地及周邊區域人力資源供求狀況分析情況、企業空崗制度報告情況、當地項目建設等情況,為市場、企業“量身定做”培養人才。要加強市場調研和人才需求預測,做到對人才市場的信息要靈,對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反應要快。及時了解就業市場職業崗位和崗位群的變化,根據就業崗位的要求和企業的技術標準設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對其中市場前景預測較好的工種、專業,要重點投入,努力做大、做強,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專業。同時積極深入調查了解用工需求,并同用人單位聯系,讓用人單位直接參與招生,以招生代招工,開展訂單和定向委托培訓。
二、以創業培訓為重點,推進全民創業活動開展
創業不僅可以推動經濟建設,而且可以有效地帶動就業。當前全國各地都鼓勵全民創業,社會對創業培訓的需求加大。就業訓練中心應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統籌城鄉創業培訓,加大培訓力度,引入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情境模擬、案例分析等方法,強化創業培訓效果和質量。同時依托培訓,加快建立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建立創業項目庫,成立專家組,對創業者開展后續的跟蹤指導和服務,真正把創業培訓和服務打造成就業訓練部門的特色拳頭品牌。并同政府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緊密結合,形成從創業技能、知識、資金到后續跟蹤服務等扶持創業的良好機制。
三、以用工備案制度為抓手,積極參與新錄用人員培訓
全國用工制度改革以后,企業用工實行了備案制度。河北等省、市近年來先后對勞動用工備案管理辦法做出了新的規定。就業訓練部門應當抓住用工備案這一環節,整體推進先培訓后就業、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規范用工單位用工。對其中沒有參加過培訓的、沒有取得職業資格的人員,要按照用工單位的不同特點和要求,分別組織進行培訓,從而有效提高員工素質。
四、以職業技能等級鑒定考核為依托,擴大培訓規模
各級就業訓練部門要努力擴大技能鑒定的工種和范圍,加強鑒定場所、設施設備建設,努力形成技能培訓、等級鑒定、就業推薦等“一條龍”就業服務模式,以鑒定帶動培訓,以培訓穩定就業。其中,要把電力、電信、卷煙等效益較好的單位和系統以及部隊、院校作為重點進行突破。
五、深入各類用工單位,上門培訓
當前各地的餐飲、旅游、服務等三產服務業迅猛發展,消費者對服務質量和水平、服務檔次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其中許多從業人員包括大部分管理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服務不規范、不到位。為此,就業訓練部門應當主動同此類單位聯系,幫助培訓員工,指導企業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有關工作,塑造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幫助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六、積極開展對特殊群體的培訓
主動聯系婦聯、民政、司法等部門和部隊、院校,對婦女、殘疾人、復轉軍人、兩勞人員、軍嫂、零就業家庭成員等特殊群體人員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對在校大學生、職高職專畢業生開展就業指導、職業道德、法律常識等公共培訓。
七、加強培訓場地、
設施設備等硬件建設,提升培訓能力
當前的職業教育正在從傳統的學科型教學向職業型教學轉型。學員和家長更注重實踐性學習。因此生產實習場地、培訓設施設備是必不可少的,而這方面也正是各地培訓中心的弱項。因此,應該加強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整合社會培訓資源,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辦學模式,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依靠企業的人才優勢、設備優勢、現代化的生產現場、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企業文化等資源,借力發展。
八、多條腿走路,多形式辦學,高質量培訓
就業培訓不能采用固定的模式,應當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需求,采取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開展各種形式多樣、長短結合的培訓。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可以到田間地頭通過宣傳車、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引導性培訓。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也要盡可能深入到鄉鎮、農村,方便農民參加。在教學形式上,重視培訓的實效性,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講授技巧,突出實踐教學,寓教于樂,使參訓學員愛聽、想聽、聽得懂、能學會。
(作者單位:張家口勞動就業訓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