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達荷銀重穩定預期
從盛極一時到門前寥落,國內基金經歷這一戲劇性轉折,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更加讓投資者擔心的是基金業的“寒冬”似乎還看不到盡頭。
在千萬“基民”因虧損累累而怨氣沸騰之時,各路基金終于在9月初擺出了“家底”:上半年59家基金公司旗下364只基金今年凈虧損1.08萬億元,創歷史同期的最高虧損紀錄,而在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盈利3600多億元。
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這一結果還是讓投資者感到震驚。從“一基難求”到“燙手山芋”,從盛極一時到門前寥落,國內基金經歷這一戲劇性轉折,僅用了一年的時間。更加讓投資者擔心的是基金業的“寒冬”似乎還看不到盡頭。
和其他基金管理公司一樣,眼下泰達荷銀基金管理公司也在經歷著這一輪“熊市”的歷練。對于中國年輕的基金業來說,這同樣是個必然要經歷的殘酷時間。
基金的投資金額還在增加
經濟種種不良征兆,讓整個團隊的預期一降再降。
“讓我們一起努力過一個‘暖冬’”,就在2008年的初春,泰達荷銀總經理繆鈞偉以此為題,給所有部門經理級別以上的員工發了一份E—mail。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種種市場跡象讓繆鈞偉已經感受到了一絲絲寒意,美國“次級貸”的陰霾以及國內經濟種種不良征兆,更是讓整個團隊的預期一降再降。“今年外面會很冷,但我們要通過有效率的調整和管理,讓里面比外面暖和一點兒。”
其實,繆鈞偉在寫這封E—mail時,心情相當復雜,因為之前空前繁榮的2007年大牛市對泰達荷銀來說,似乎有些失意。“前四年,我們的基金每年投資業績都會進入行業前十名,而在2007年,我們的排名并不理想。”火爆的行情和公司業績排位的落差一度讓繆鈞偉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2007年一次基金業內部的聚會上,一位業內高層對繆鈞偉說,“你有沒有看到,今年很多公司都增長很快,業績很搶眼。”同行的話不乏揶揄之意。那陣子,不光是外部充滿挑剔的眼光,內部也產生了不少質疑。
身在香港的公司外方股東看到基金的業績排名后,也不禁心生困惑,隨后開始了一系列的調查論證。不過在調查完畢后,他們釋然了。
“他們認真地分析了‘5.30’前的證券市場,發現那個階段最賺錢的股票分別是低價股、微利股和虧損股,而股價表現最差的是績優股和大盤股。在股票選取上,我們一直信守著對客戶的承諾。調查完畢后,外方股東不僅沒有非議,反而對公司堅守既定投資紀律的做法給予了肯定。”繆鈞偉向《英才》記者回憶道。
幾個月后,大盤藍籌股的整體走強,終于驗證了繆鈞偉的堅持是對的。現在,繆鈞偉依然在堅持,盡管年初的“暖冬”已經變成了“寒冬”,但泰達荷銀的基金團隊還是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一步步的走自己的路,而這樣的堅持,也換來了客戶的信任。“更為挑剔和專業的機構客戶對我們旗下基金的投資金額還是增加的。”
“基金管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投資者看不到基金經理在干什么、想什么,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凈值的波動。在亞洲文化里,大部分人寧愿自己拿錢來投資,也不愿把錢交給別人去投資。所以,遵從與客戶制訂的承諾,用最好的人力資源去做,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連事先的約定都敢違背、突破,那還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在繆鈞偉看來,基金公司更像是一個“管家”,投資者買產品,實際上也是買“管家”。“這個‘管家’有沒有可信度,能力強不強,是不是經過完整的順境和逆境的考驗,都是非常關鍵。”
基金的個人時代終結
“一個公司平均最多只有0.5個頂級基金經理。”
對于國內基金業來說,優秀的基金經理一直被視為基金公司最重要的資源之一。
盡管泰達荷銀旗下的基金經理不乏像副總經理劉青山、投資副總監史博等闖蕩資本市場多年,已經樹立了“江湖口碑”的頭牌基金經理,但在繆鈞偉看來,指望旗下基金經理個個都頂尖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現在股票型基金大概有200多只,但實際上投資者一般只看前十幾、二十幾名,基金經理要想讓投資者記住,就至少要進入前三分之一。但即使進入前三分之一,第一年人家也記不住你,要想記住,至少要連續三年進入前三分之一才行。現在的基金經理不超過300名,按照這樣的估算,三年以后被人記住的也就30個人,平均到60家基金公司,一個公司只有0.5個。”
繆鈞偉最看重的,是公司整體團隊投資視野的國際化、投研智慧的本土化、核心團隊的穩定性、嚴謹的流程以及及時糾錯的機制。出于對多年來資本市場變遷的思考,泰達荷銀提出了“大投研,小投資”策略。
“2004、2005年時,資本市場還處于發育期,當時市場好的股票不多,只要關注200、300個就可以了,所以一個小的團隊就可以運作得很好,但現在優秀的上市公司增加了很多,就必須要增強投研的力量。”今年市場走熊,泰達荷銀凍結了幾乎所有的人事編制,但在公司的投資研究部門,大門仍然是敞開的。
“在‘熊市’的狀況下,大家到最后比拼的還是研究。這一塊做好了,投資就變得容易了。如果只找一堆投資的人,那肯定是空中樓閣。”繆鈞偉說。
基金經理最憂慮的事
“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對資本市場有一個穩定的預期。”
在投資領域中,再沒有比預測到反轉點位而后再出手下單更美妙的事了,但在繆鈞偉看來,預測拐點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我們很少去找拐點,去賭市場在什么時候反轉。如果那樣,很可能會變成贏的時候大贏,輸的時候大輸。即使是巴菲特,在投資中石油時,也只拋在了15港元左右,而不是最高點。”
但這并不代表繆鈞偉和他的團隊不去對于市場的環境和趨勢進行分析判斷。“目前極度脆弱的市場,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經濟周期的問題,中國還面臨著經濟轉型的‘陣痛’,畢竟過去的經濟增長方式缺乏持續性。另外,‘大小非’問題也是一個變數極大的因素,它目前正在形成一種不良的預期循環。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對資本市場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因為,股市的低迷和不確定性高度相關。”
不過,“寒冬”的降臨并非是基金經理們最頭疼的問題,對于基金業的長遠發展,繆鈞偉更加憂慮的是基金資金的穩定性。根據業內的一份關于基金投資者構成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當前大約1億基民中,大約有76%的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
“這部分投資者在經濟實力、專業知識和情感方面都沒有做好準備,不少甚至是沖著暴利而來的‘熱錢’。而在國外,比如美國,基金行業35%以上的資金都是養老金,資金來源非常穩定。”在繆鈞偉看來,如果不解決穩定的資金來源,那么行業的發展就更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的狀況。
如何在低迷的市況下說服基民依然支持基金公司的專業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看起來,泰達荷銀和它的同行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