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的創意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天藍水碧、森林蔥郁,而更令我贊嘆不已的是芬蘭人獨特的創意。
到歐洲旅游,如同在中國看廟宇一樣,看教堂是常規項目。以為參觀過意、法多個著名大教堂,赫爾辛基的教堂不會有什么奇特之處,然而身臨其境,才發覺這想法錯了。
在市中心的坦佩利巖石廣場,我看到了當今世界獨一無二的巖石教堂——坦佩利奧基奧教堂。沒有一般教堂的尖頂和鐘樓,映入眼簾的只是一塊巨大的巖石,比旁邊的街道高出十多米,一個直徑20多米的淡藍色銅制圓形拱頂暴露在巖石最上面,在巖石的一側,用鋼筋水泥筑成的大門,沒有任何裝飾,整個教堂宛如一座體量極大的地堡。
走進雙層大門,便是教堂的正廳。這里的景觀依然同外表一樣保持著自然質樸的風格。正廳的內壁是未經任何修飾的巖石,凹凸不平,此起彼伏,高處離地面約9米,最低處也有5米左右。仔細觀看,巖壁上每隔半米就有一條垂直于地面的鋼釬鑿過的痕跡,這是開鑿時的原始狀態。墻體用炸碎的巖石堆砌而成,巖壁和這些碎石塊渾然一體構成教堂的內壁。其顏色深淺不一,左側是褐紅色,中間為赭石色,右側是灰黑色,各種不同的原始色調給教堂增添了回歸自然的感覺。水滴從巖縫中滲出,順著巖壁流入地下排水槽。
教堂頂部是一個直徑24米的紫銅拱頂,放射狀的鋼筋混凝土斜梁與巖壁相連,支撐著拱頂。斜梁之間是不對稱的玻璃天窗,透過天窗可看到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云彩,陽光從這里灑進教堂。一架醒目的巨型管風琴安裝在正廳左側的巖壁上。我們進入教堂時,一位芬蘭小姑娘正在演奏小提琴,那悠揚悅耳的琴聲在大廳回蕩,音色特別美,令人心醉……據介紹,這里每周都要舉辦各種音樂會。
我環顧巖壁,仰望映著藍天白云的天窗,由衷敬佩芬蘭人別具匠心。在赫爾辛基城市建設過程中,這一塊突兀龐大的巖石,被他們順其自然地充分利用,在巖石的肚子里建起了一座社區教堂,真是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說巖石教堂的建筑舉世無雙,在赫爾辛基市靠海邊的西貝柳斯公園,我又一次感受到芬蘭人奇特的創意。
芬蘭著名作曲家西貝柳斯(1865~1957)被芬蘭人民譽為“芬蘭音樂之父”,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和交響詩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共創作了100多部作品,1899年創作了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管弦樂音詩《芬蘭頌》,以磅礴的氣勢和撼人心弦的旋律描繪出芬蘭人民反抗侵略壓迫,憧憬自由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感情。每當聽到《芬蘭頌》那雄壯激昂的樂曲聲,芬蘭人眼眶里總是充滿晶瑩的淚花。
為了緬懷他,芬蘭人民在西貝柳斯公園建造了一座紀念碑。佇立在西貝柳斯紀念碑下時,我又一次驚愕了。這座紀念碑由600余根銀白色不銹鋼管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風琴,成為偉大的民族音樂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據介紹,每當海風吹過,氣流穿過鋼管會發出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風鳴聲,仿佛是大自然在永不停息地為紀念這位音樂家而演奏著永恒的樂章。碑的一側,一個巨大的西貝柳斯金屬頭像嵌在赤色巖石上,他那顰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樂家當年進行創作時的神態。
紀念碑是芬蘭著名女雕塑家希爾圖寧花費了6年的心血,于1967年西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際完成的杰作。它的小型復制品被作為國禮送到聯合國大廈永久展出。芬蘭人正是憑借著無數的創意,走上強國之路,成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
瓦薩號沉船
梅拉倫湖像一位多情的少女,溫柔、嫻靜、美麗,粼粼碧波向著波羅的海流去。然而就在這里。380年前發生了瑞典王國的一幕悲劇。
1628年8月10日,星期日,斯德哥爾摩海灣風和日麗,一艘旌旗招展、威武壯觀的大型戰艦將揚帆起航。戰艦奉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建造,耗資2.25億瑞典幣,歷時3年,以當時瑞典瓦薩王朝第一位國王的名字命名。瑞典自1523年建立君主制世襲的瓦薩王朝,經過歷代國王的竭力整治,到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當政時期,已成為歐洲的強國之一。古斯塔夫·阿道夫斯二世極力向外擴張,那是木制戰船的鼎盛時期,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爭奪波羅的海霸權,他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斗力,現在瓦薩號終將滿載著瑞典皇室的野心前往海上去征服異族。然而威風八面的瓦薩號戰艦,剛行駛過千米,一陣大風吹過,竟在斯德哥爾摩市民們的注目之下,很快沉入三十多米深的海底。
據載,瓦薩號的沉沒是因為無法承載國王不斷加碼的要求。在瓦薩號建造期間,國王不斷下令依照他的旨意改變設計和建造要求。骨架已經制定,他下令增加長度;當得知丹麥建成雙層炮艦的消息。他又決定改單層炮艦為雙層……無窮的欲望葬送了瓦薩號。
瓦薩號在靜靜的海底沉臥了333年,直到1961年4月24日,才被打撈露出水面,瓦薩沉船是當今惟一保存下來的歐洲17世紀古戰船,瑞典人在沉船打撈原址建造了瓦薩博物館。
這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宏大建筑。外形就是瓦薩這艘巨艦,三條主桅桿高高聳立,幾何形的棕黑色屋頂交錯相疊,如同斜斜落下的船帆。簡約而樸素,博物館臨水而建,主造型一面正對著碧波蕩漾的梅拉倫湖,入口在背面,掩映在綠樹叢中。整個外殼深色的基調被大自然的明艷所映襯,流露出靜穆之氣。走進兩重高十多米的大門,我的眼前起初一片漆黑,為了保護沉船,博物館內嚴格控制光照、溫度、濕度。
稍稍呆一會兒,我才逐漸看清一切,呈現在我眼前的,仿佛是一幅古典主義的立體巨畫,在黑色背景的幕布上,凸現出一艘暗金色、龐大的戰艦。沉船被巨大的底座托起,只能目睹,不可觸摸,更不能攀登。為了便于參觀,船的四周建造了層疊的看臺。各層看臺與瓦薩號各艙齊平,在看臺上幾乎能將船上景物一覽無余,特別是船頭、船體上涂色或鑲金的雕塑品:威武的戴盔披甲的騎士,婀娜多姿的美人魚,揮劍砍殺的羅馬士兵,神話里的各種人物,形形色色的紋章、象征著美好和純潔的裸女……特別醒目的是瑞典皇家盾形紋章上的兩只金色雄獅。遠遠望去,琳瑯滿目,栩栩如生,瑰麗多彩,金碧輝煌,儼然一座氣宇非凡、無與倫比的海上宮殿。瓦薩號戰艦不僅是世界上被打撈起來的最古老和保存最完整的戰艦,而且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
博物館力圖再現當年瓦薩號真實的情景,除了展出從海底打撈的上萬件實物,其中有帆、炮、人體骨骼、水手服、工具、金幣,甚至牛油、羅姆酒(一種甜酒)等,還專門布置了船艙內船長與大副及炮手的蠟像并有音響配音,陳列了當時船上生活的模型:一群水手正在推磨、釀酒、擦大炮;一些軍官正在喝酒、談笑。
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了打撈沉船的各種設備、資料,了解了整個打撈過程與沉船的保護。博物館內還設有大小不等的報告廳,用以放映有關瓦薩號歷史及打撈過程的紀錄片,有的報告廳是專為中小學生設置的。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底層設有由計算機控制的大型顯示屏,向人們演示模擬的瓦薩號之所以翻沉的原因及打撈的經過,講解有關船舶設計防止翻沉的科學原理,而且電腦能向參觀者提出相關知識的各種問題,由參觀者用電腦解答。這里是博物館,也是科普教育的課堂。
走出沉船博物館,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遠望藍天、白云、碧水、綠樹,我想:瓦薩號輝煌與失敗交融、光榮與恥辱并存,既是瑞典歷史的一座豐碑,又是恥辱的驚嘆號。可貴的是,現代瑞典人把它變成了一筆傳之后世的財富!
維格蘭公園的生命之歌
奧斯陸的城市風情讓人迷戀,而位于市內的維格蘭雕塑公園則令我震撼。
維格蘭雕塑公園是弗洛格納公園中的“園中之園”。走進維格蘭公園的大門,展現在我面前的是深遠壯闊與磅礴雄渾。藍天白云下,弗洛格納公園的綠地、湖泊成為維格蘭公園的自然背景,一尊尊、一組組全裸的人體雕像坐落其間。整個公園氣勢恢宏博大,布局精巧和諧,一條寬闊的中軸線引導人們的視線由近及遠,由低到高,把滿園千姿百態的人體雕塑盡收眼底。
這里雕塑的人體仿佛是現實生活中普通而真實的人,置身其間,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觸摸到他們的脈搏,他們即是我們,而我們即是他們。
中軸線的近端是“生命之橋”。在石橋兩側的欄桿上,矗立著58尊形態各異的青銅雕像。兒童的天真爛漫,年輕人的青春活力,戀人的溫情,父母的慈愛,老年人的寡歡……人之常情,天倫之樂,盡收其間。其中有一座欲哭的男孩雕像,雙手捧腹,淚珠欲流。神情被刻劃得惟妙惟肖,憨厚可愛。另一座名為“憤怒的小男孩”雕像,只見他跺著雙腳,揮動著胳膊,緊握雙拳、瞪著雙眼、嚎啕大哭,據說旁邊一組恩愛擁抱的男女是他的父母,他因為嫉妒而憤怒,這是公園里最著名的雕塑之一,曾被盜走。盜賊以此向政府勒索,遭到了拒絕。后來發現被丟在一個廢棄的倉庫里,失而復得讓“憤怒的小男孩”更加出名了。
橋的另一端是“生命之泉”。這是一組以噴泉為載體的雕塑群。4尊石雕巨人,托舉著一個碩大的石盆,清清泉水從盆中心噴起,均勻灑落下來,給雕像罩上了一層薄薄的水晶簾。石盆四角的樹叢雕里矗立著20尊銅像,一角是天真活潑的兒童,一角是情思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勞累艱苦的壯年,一角是垂暮臨終的老年,組成人生的4幅畫面。不同年齡的男女,各依生命之樹而息:有的蹲踞、有的盤坐、有的偎依、有的相擁。石盆底座四壁由60幅浮雕組成,立于潺潺流淌的水波之中。浮雕從嬰兒出世開始,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過程。
噴泉的前方是公園的制高點,一根高17.3米、直徑3.5米、重270噸的圓形石柱聳立在平臺中央,直指藍天。這就是“生命之柱”。柱上連綿累疊地雕刻著不同情態、首尾相連、盤旋而上的裸體浮雕(據說有121個),表現了追求光明、奮力抗爭、生老病死的人生百態。在“生命之柱”周圍,輻射狀排列36組花崗石人體雕像,也是從嬰兒出生開始,展現了人生各個時期的形象:孩子們在捉迷藏,少年們在扭打玩耍,情人在竊竊私語,老人們熬度暮年。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神情各異的雕像,有歡樂,有悲傷,有相愛,有爭斗,有憧憬,有絕望……可謂“人生百味”的真實寫照。
在公園的盡頭,是一座“生命之輪”銅雕。輪中是頭腳相連的4名成人和3名兒童,象征著人類周而復始的生命循環。
我站立在公園的高處,久久地環顧整個雕塑公園,對挪威著名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蘭深懷敬意。這位了不起的雕塑家,花費了將近40年的時間,用鑄鐵、銅和花崗巖展示人生的過程,留給世人以生命為主題的鴻篇巨著。
在這里你看不到任何文字的詮釋與說教,任憑每個到此一游的人自己去感悟,去慨嘆,去沉思,去反省。生命如橋,一頭連著襁褓,一頭連著墳墓,生命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充滿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生命卻又是綿長的,如泉水噴涌,生生不息,逝去的滋潤著新生的。生命渺小脆弱,但又偉大堅強,無限繁衍的生命是宇宙間的擎天之柱,支撐著世界,創造著世界。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整個人類的生命如摩天巨輪,周而復始,不斷輪回,生命的希望是無限的。
童話王國的童話
仲夏的陽光給安徒生銅像鍍上一層燦爛,他坐在石凳上,頭戴一頂18世紀流行的紳士高筒禮帽,左手拿著拐杖,右手握著一本書,還以食指隔開書頁,頭部朝左微微抬高,仰望著遠方的天空,目光專注,神思飛揚……這是丹麥民眾1875年集資為安徒生70歲誕辰豎立的青銅雕像,坐落在哥本哈根市政廳南側、安徒生大街旁。
這位蜚聲世界的童話大師,是我心中不朽的偶像。1805年他出生在丹麥歐登塞,他童年貧困,15歲來到哥本哈根闖蕩,終于成為享譽世界的大作家,一生寫過《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女孩》、《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150篇不朽童話故事。為世界成千上萬兒童編織了美麗的童年。我和我的夫人,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都是讀著他的童話長大的。安徒生的童話作品廣受歡迎,在全球翻譯成的語種數量僅次于《圣經》,其中重要原因是他的故事老少皆宜,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能從他的童話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啟發。正如丹麥首相拉斯穆森所言,安徒生童話是不朽的經典,幾乎所有人,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均能找到其中的價值。這位把童話作為獻給全世界兒童最好禮物的大師,自己始終不曾有過孩子,晚年沒有自己的家,1875年在友人梅爾基奧爾家中逝世。
我懷著景仰之情在銅像前留影,發現大約3米高的銅像凡能被觸摸到的地方,都被摸得錚亮。來自世界各地難以數計的游客,都把由衷的崇敬留在了他的身旁。有人說丹麥是童話的國度,哥本哈根是北歐最迷人的城市,四處充溢著童話的氣息。我想,正是安徒生如詩如畫的童話,彰顯了丹麥童話般夢幻的魅力。
這種魅力在哥本哈根美人魚雕像上,得到極致的體現。從市政廳廣場沿岸邊往東走,經過泊滿船艇、充滿浪漫風情的新港,便來到有美人魚銅像的海濱公園。美人魚銅像是丹麥卡士伯啤酒廠創辦人出資,邀請丹麥著名雕刻家愛德華,埃里克森于1912年根據安徒生童話故事《海的女兒》中的主人翁雕鑄而成,1913年8月23日移到現在的哥本哈根港入口處。
從蘭格里尼長堤上望去,這尊馳名全球的青銅雕像并不大。資料介紹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姿態優雅的美人魚孤獨地坐在海邊一塊巨石上,魚尾人身,羞怯安詳,以若有所思的神情望著大海,顯露出少女純真的美。幾塊巨大的巖石托舉著她線條優美的軀體,漂亮的魚尾輕輕地搭在粗糙的巖面上,一襲長發挽在頸后,略帶憂傷的臉龐上溫情脈脈。
蘭格里尼海灣湛藍的海水與蔚藍的天空交融,這讓我記起安徒生在《海的女兒》童話里的描寫:“在海的遠處,水是那么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辦,同時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她無限依戀地凝望了她所深愛的人間最后一眼,在陽光下的浪花中,漸漸消融……”眼前古銅色的美人魚雕像正像童話里描寫的:她的皮膚又光又嫩,猶如玫瑰的花辦,她的神情羞怯安詳,那是歷經苦難和悲傷后的寬容和堅強。安徒生筆下的美人魚,為了愛情寧可犧牲自己優美的嗓音,要與曾被她救過的王子相見。然而,不知情的王子卻愛上了別的女孩,美人魚不忍心傷害自己所愛的人,最終化作了泡沫。《海的女兒》自1837年問世以來,數以億計的人為美人魚高貴的靈魂而傾倒。
美人魚青銅雕像在丹麥人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她既是丹麥文化藝術的杰作,也是哥本哈根城市的象征,每年有超過50萬的游客,不遠萬里來目睹她的風釆。精明的丹麥人利用這浪漫的童話,創造著現實的財富,美人魚銅像成為哥本哈根市政府的搖錢樹,也是雕塑家愛德華,埃里克森后代的固定收入來源。美人魚被印上明信片、T恤衫,制作成雕像復制品、煙灰缸、開瓶器等紀念品,僅僅出售紀念品,每年得到的收入就遠遠超過了500萬丹麥克郎。埃里克森基金會還向丹麥各出口公司出售版權,允許它們在商標、產品包裝、公司信箋以及廣告宣傳活動中使用小美人魚的形象,并密切注意著各種侵權行為。世界上至少有8個國家有露天的小美人魚雕像復制品,大小是原作的一半。根據埃里克森的遺囑,任何復制品都不能跟原作大小相同。這不能不讓我感嘆,小小的美人魚為丹麥人帶來的財富本身就是一則童話。
在丹麥,在哥本哈根,無論是城市鄉村、大街小巷,還是晨昏夕照、水光波影……處處時時都能感受到童話的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