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城市問題專家、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主席皮艾卡,卡藍默到廣州作《中歐如何共同進入21世紀》的演講,并接受了記者專訪,談他對中國文化、社會發展狀況的看法。在訪談中,他誠懇地說:“這次是我第三次來中國。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人震撼。最讓我震撼的還是那些發展中的、超巨型的城市,它們規模的巨大超過了人們的想象,每一次進入這樣的城市都會讓我發抖。”——你可千萬別以為這是對我們“飛速發展”的恭維,他接著便解釋了“震撼”、“發抖”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城市對歐洲人來說是非常乏味的,顯示的是技術的能量,但卻是沒有靈魂的,非人居住的外形,讓我不喜歡。”
卡藍默先生是從文化與生態的角度去分析城市的宜居與否的。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多少帶有幾分“新貴”色彩的國度,與那些恨不能幾天就“打造”出一座“國際一流大都市”的雄心勃勃的城市設計者們談城市的文化底蘊,談與歷史、自然的和諧發展似乎要求過高了些。在當今不少中國人的心目中,整齊劃一的街道、鱗次櫛比的高樓、寬闊平坦的馬路……這些都是與“現代化”聯系在一起的,昭示出的是一種“發展”,一種“進步”,對官員們來說這更是一種政績。因此,那些令人興味索然的鋼筋水泥的森林,其實也是與今天我們國民的文化素質、審美趣味相“般配”的。你叫一群底蘊淺薄、急功近利、只知道顯闊擺富的人,去建造一座座充滿文化氣息、與歷史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豈不是趕著鴨子上架?
不過,看到那些高速發展的“超巨型”城市一天天向周圍膨脹擴張,我最先擔心的倒不是它的文化氛圍與生態環境(這可能也正是我與卡藍默先生之間巨大的文化“代溝”所導致的視角上的差異,而且卡藍默先生提出的問題當下在我看來也似乎有些過于陽春白雪了),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么龐大的城市里,日漸增多的市民和那些被城市鯨吞蠶食的鄉村里不斷增加的失地的農民,他們的生計問題該如何處置?簡捷地說便是如何去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其實這樣的問題并不僅僅出現在那些“超巨型城市”里,即便是一些規模較小的縣城以及初具規模的中等城市也已經多少表現出一些“城市病”的端倪。
以我的家鄉為例。我的老家原本距縣城20余里,那里溝汊縱橫土地肥沃,堪稱魚米之鄉。百姓生活還算殷實。可如今小縣城也在急劇膨脹(幾屆縣領導皆有將縣城建成“中等發達城市”的宏愿),現在以原縣城為圓心以15公里為半徑的區域內的土地差不多已全部被政府征用,劃為新城區和開發區。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大都獲得了一筆“一次性”的土地、住宅補償金,且已搬進了新建的小區。對這些農民來說,時下他們手上有了一筆數額不菲的錢(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有觸摸過這么多的鈔票),又搬進了新居,一下子擺脫了昔日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正是開心的時候。可他們中的不少人就沒有想到:對他們來說,很多人未來的飯碗就完全寄托在這“一次性”的補償中,各種城市居民所擁有的社會保障(諸如醫療保險、失業基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等)他們都無法享受,一些年事已高者尚可憑借這一次性補償金度過余生,但更多的中青年呢?不少人沒有知識、沒有技術,就仗著手頭現有的那筆補償金過著優游的生活。可這補償金畢竟是“一次性”的,它總有花完的時候。我們的政府部門又為那些只圖眼前享受全不作“后顧之憂”的失地農民考慮了多少?有沒有想方設法讓他們融入新興的城市,找到自己新的生活軌跡?如果任其坐吃山空,用不了十年八年,這社會問題肯定會紛至沓來,屆時再考慮采取補救措施恐怕為時已晚了。農民可以沒有長遠眼光(此乃事實,絕非我對這些父老鄉親的歧視),但我們的政府又怎能不為之“計深遠”?
再有一點,我的故鄉原本是全國重要的糧棉產地(曾獲得過“全國產棉第一縣”的殊榮),而今看到那片綠色的原野上鋪上了一層層灰白的混凝土,我真的有些心疼。也許今天“開發區”的經濟效益要超過昔日的糧棉收入,但以犧牲那片肥沃的土地為代價我總覺得有些不值。我國畢竟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們賴以生存的糧棉如果全部依靠進口,我們還能自如地生存嗎?再看那片開發區,開發的產業不少是一些發達地區“謝絕入內”的低端產業和污染嚴重的行業,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隱患。而這些企業由于工資待遇偏低、勞保條件堪憂,很難招到充足的勞動力,一些企業剛剛開張已是難以為繼。如果這些企業出現生存危機,又勢必影響到當地經濟的良性發展。屆時會不會又要上演一出“開發區里可耕田”的鬧劇?
其實,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與否,并不是以城市的大小和大城市的多寡為標志的。更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是廣大民眾的生存狀況。我倒是很憧憬西歐不少國家那些與我們這兒的村鎮規模相類似的小城市:兩三萬的人口,寬裕的住房,綠色的環境,閑適的生活。齊全的醫療健身教育文化商業設施……有興趣的不妨調查一下生活在這些小城市里的居民的“幸福指數”(這是我們時下比較時髦的話題),大概不會亞于我們那些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居民。
一座城市,怕沒有品位,怕沒有文化底蘊,但更怕的是不能給廣大市民提供一個溫馨可人的生存環境,甚至讓眾多居民產生生存危機。如果相當一部分居民要為生計擔憂,對未來失去信心,這樣的城市再大、再現代也是一個冰冷的空殼,全無人文氣息。
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