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是一個人精神的家園,是感情的棲息地。我們已經多久沒有關注心靈了?又有多久沒有關注精神的悲喜了?寧靜致遠,指的是一種良好的心靈狀態。如果我們對喧囂的人世感到有些厭煩、無奈;如果我們的心靈莫名的疲憊和憂傷,那么我們不妨去看看大山。
山沉淀著許許多多春夏秋冬,領略過無數次春花、夏云、秋月、冬雪;也沉淀著無數的黑夜與白晝的交替,熟知星夜的沉寂與陽光的溫暖。山用它巨大的軀體承載著這一切,它的無言正說明它的博大。山以它的雄渾、厚重默默地承受著自然的千變萬化,無論是日月輪回,星轉斗移,天地巨變,山還是山,變化的只是我們的心情。
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火山, 沉靜的人心里是沉睡的眠火山, 浮躁的人心里是蠢蠢欲動一觸即發的活火山。同樣都是火山,活火山只有荒涼一片, 眠火山卻能長出清新的森林。”很少有人親見自然界中火山的噴發,但人們卻常常能感覺到心里的活火山;地球上已知的眠火山比已發現的活火山多得多,人們心中安睡的眠火山卻不易被人發現。迷失在世俗里,浮躁漸成時代病,清醒的人會知道沉靜的可貴,懂得沉靜是無聲的力量,它勝過任何轟轟烈烈的狀態!
忙碌的生活和生理的滿足日益影響著人們的靈性,深陷塵世的人們在或夸張或虛無的人際場中,孤獨感不時侵襲,于熱鬧的背后,于無人處,愈發顯得渺小、可憐和無助。人們似乎越來越失去耐心,越來越不能容忍失敗,越來越渴望“捷足先登”和“一夜成功”。慢慢地,內心被浮躁占去了越來越多的空間。浮躁讓更多的人坐立不安、患得患失、手足無措。
沉靜是一種修養,一種美麗,一種至上的境界,一種厚積薄發的能量蓄勢。沉靜與年齡無關,卻與閱歷結緣,閱世越多,體會越深。沉靜是擺脫喧囂之后的安謐,是經歷動蕩之后的平和。只有經受苦難的歷練,并領悟生命真諦的人,才能擁有這一份心靈的從容和人生的堅定。“沉”是深沉,“靜”是寧靜;養德練才,“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深沉無以深刻持久。沉靜之人,在嘈雜紛繁中依然能心靜如山,“萬物靜觀皆自得”,心靈深處始終保留一份安之若素從容不迫的恬靜;泰然自若,沉著安然,溫柔敦厚,不慍不火,“得失隨緣,心無增減”,把持住一顆平常心。空寂、曠達、淡泊、寧靜和至靜之極的境界是古人先賢所追求的境界。沉靜中才能有所悟,寂寞中才能得到精神升華。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寧靜,摒棄淺薄,去除浮躁,胸中就有了山一樣的寬厚,山一樣的靜美。便能靜下心來,讓心態平和。而只有心態平和,才能發現問題、琢磨問題、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法。當人沉靜下來,頭腦清醒,思維縝密,才能看出所有干擾清晰思考、蒙蔽真實感情、影響智慧判斷以及阻礙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所在,才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保留一處夢想可以停駐的寧靜之地。
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在2002年寫了一本書,名為《沉靜領導》。沉靜領導者,他們選擇負責任的、低調的、幕后的方式,來解決各種問題,始終謙遜、克制和持久地來捍衛自己的職業操守,表現出沉靜而不動聲色,而不是扮演公眾英雄。這些沉靜領導者的超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他們身上的確有著與眾不同的三種沉靜美德:克制、謙遜和執著。傳統意義上的領導形象則是拋頭露面、叱咤風云、明星作派,或者像轟轟烈烈的英雄。他們個性十足、惹人注目。官場上常可看到搶鏡頭、上頭條、擺造型,甚至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地作秀炒作,鶴立雞群地把持話語權。沉靜領導不是簡單的領導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種領導風格。通過他們謹慎踏實深思熟慮的行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沉靜的品格,就像一朵淡然綻放的秋菊,不炫耀斑斕的色彩,不賣弄濃郁的香味,這種獨特的氣韻和品質,雖不刻意外露,卻讓人格外鐘情;沉靜的品格,就像一枝經霜的臘梅,不與百花爭艷,不同群芳爭春,這種獨特的品性和風格,雖不隨意張揚,卻能卓爾不群。
秋天來了,在這成熟的季節、收獲的季節里,信步走近郊外的南山,與南山相對,于寂靜中體悟大自然的氣息,感到心靈自由的真趣和懷古幽情的深遠,那份沉靜而神秘的感覺不由自主地隨聲聲鳥鳴而深入心田。此時,在沉默的山面前,個體的心靈仿佛山花一樣,自由地盛開,從容地收斂。透過表面的繁華,拂去塵埃,發現沉靜原來是這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