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考上一所大學幾乎不算問題,但是大學一讀完,問題隨之而來,就業太難。這與我們那個年代正好相反。我們那時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需要嘔心瀝血,可只要進門就一了百了,飯碗鎖在保險柜里,國家包分配。
時至今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考上一所大學幾乎不算問題,但是大學一讀完,問題隨之而來,就業太難。這與我們那個年代正好相反。我們那時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需要嘔心瀝血,可只要進門就一了百了,飯碗鎖在保險柜里,國家包分配。福兮禍所倚,計劃經濟時代的這一“統包統配”制度,卻深深擊痛了一個“生不逢時”的我。
1984年,我以502分應屆考入鎮江醫學院(現江蘇大學)醫療系,在當年該校招收的新生中分數排第二。我上的高中是泰縣(現姜堰市)葉甸中學,學生總數六七百,兩個高三畢業班全是理科。那年夏天,百余農家子弟分乘兩艘輪船進縣城趕考,只出了6個本科生。由于分數顯眼,我一進大學很快就撈到一官半職,從班級宣傳委員到系學生會宣傳部長,干得躊躇滿志,各科成績也不差,一切都在按白衣人生的既定軌道運行,絲毫沒有“變軌”的跡象。但是,大二時候發生了一件多少有點蹊蹺的事。
這件事就是,我有一天在《鎮江日報》上發表了一首小詩,短短7行,題目叫做《橄欖》。這首詩誕生于那年我住院動一個小手術期間。躺在病床上的人最容易胡思亂想,我也不例外,可是竟然冒出一件文藝作品,這實在是個謎:當年高中文理分科之時我就志不在此;而且,我基本不具備這方面的先天條件,高考成績主要靠數理化支撐,120分的語文卷子,我考了69分,屬于不及格。時隔多年之后,我的高中語文老師談起我的人生轉型,也很費解,他對我高中三年的語文成績了如指掌。
一首變成鉛字的小詩就像一粒火星,要么轉瞬熄滅,要么點燃一場火,我沒有想到自己這么易燃。首先我很激動,當時稿費好像拿了兩塊錢,這只是我后來請客花掉的一個零頭;其次我很勤奮,從此沒日沒夜地寫,廣種薄收,大學期間累計有數十首(篇)作品見諸各大報刊,像《生活周刊》《萌芽》《飛天》等等。八十年代是一個詩化的年代,有評論者曾用牛仔褲、朦朧詩和迪斯科來摡括八十年代的“三大文明”,浪潮裹挾之下,我在文學的海洋里更加自得其樂。1987年,我加入鎮江市作家協會,是惟一的在校大學生會員。
然而,事情就算到了這份上,直到了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我仍然沒有一點將人生推盤重來的意思,仍然一邊寫詩一邊寫診斷,我與同學們之間探討的焦點仍然集中于將來最想干哪個科,至于到哪個地方進哪家醫院,就用不著自己白操心了,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這是1989年的7月初,我正在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放射科實習,十幾個科室輪轉下來,放射科是我最后一站。長達一年時間的上海實習生活,歷史性地賦予我與文學更加親密接觸的一次重要機緣,與一些海派文化人士的交誼多半就始于這個時候,像格非、朱大可、宋琳、曾元滄、桂興華等等,宋琳兄還到我醫院宿舍串過門,他對我的寫作環境一直感到好奇。就在距離返校分配還剩幾天的節骨眼上,消息靈通人士提前從鎮江傳來信息,說我可能被分配到儀征市。盡管事先自己曾設想過各種去向,以留在“第二故鄉”鎮江為最佳;也自我開導,實在不行到哪兒都無所謂,一樣是“國家干部”,鐵飯碗少不了——可當這樣的消息真正降臨,我不禁沉沉地一愣,再也按捺不住,把相關手續托付給同學辦結,連夜坐火車趕回鎮江。
先是找學生處的一把手求證我的去向,他沒有正面回答,但是一本正經的話外之音我已基本聽明白。早在學基礎課的時候,這位一把手曾管過我們事,我和他之間有過那么一點不協調,我知道與他磨下去毫無價值。回頭就向一位我很敬重的系領導求援,他除了反復勸我“想開點”外,也表示愛莫能助,因為大權握在學生處手中。我們進校時尚無這一機構,偏偏在快要畢業的時候從天而降,并且又碰上這么一個不尷不尬的負責人,也算自己運氣差了點。在回老家泰縣的最后請求也遭到拒絕之后,我徹底認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名字與儀征捆綁在一起,送往省城蓋章。被綁去儀征的還有另一位男同學印文彩,泰興縣人。我們這一屆沒有儀征籍的同學,但是省里下達計劃里有儀征兩個名額,由此我倆同時遭到“計劃”。
差不多在期限的最后一天,我才懷揣派遣證趕到儀征市衛生局,本想先打探一下儀征市人民醫院的綜合狀況,結果對方一句話差點沒把我嚇暈過去:今年所有醫科大學生全部下放到鄉鎮衛生院,城里一個不留。我掉頭就回,并暗暗慶幸虧得沒把派遣證交出去——這一步跨出去與否有天壤之別。
回到學校,我向學生處報告了上述情況,并申明堅決不肯去儀征工作,請求組織上改派。學生處答復,改派事宜非同小可,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然我在“計劃”中已經是儀征的人,則首先要讓那一方放人,第二步是找到新的接受單位,必須是衛生系統,跨行業不行,然后還要省人事局審批。據我所知,每年都有不少提出改派要求的畢業生,但是學生處的工作人員暗示我,改派名額少得可憐,要想獲得成功,那是“難于上青天”。
除了迎難而上,我已經別無選擇。從當年8月開始,我就獨自一人在鎮江、儀征兩地之間奔波,往返不計其數,這條線上的班車司機都已經認得我的面孔。先與儀征市衛生局交涉,得到的回答是雖然用人是他們,但放人權卻在人事局。我找到人事局,對方幾乎一口就回死:我們沒這先例!幾個來回之后,有點進步,人事局的語氣開始轉為“我們商量商量”以及“我們再商量商量”,可一拖十天半月,總也商量不出個結果來。后來我干脆在儀征市汽車站旁邊一個廉價的小旅館里安營扎寨,每天到人事局局長辦公室里打太極拳。
記得那年中秋節我就是在這家小旅館里度過的,好心的老板娘晚上送了我一塊月餅,除了辛酸,實在吃不出其它滋味。第二天上午我照常又去人事局“上班”,剛走到儀征市政府大門口,眼前一幕讓我頓若萬箭攢心:不遠處的臺階上坐著一位老人,她是我的母親!母親是從父親口中得知我的行蹤,父親退休之后,那些年也在鎮江打零工,母親常從蘇北鄉下上來陪伴他。母親顯然不會理解兒子的倔強,甚至還嘮叨著勸我“不要跟國家對著干”,安心上班去吧,但是有一點,她永遠掛念兒子的安危。
回想十九年前的這一切,現在自己反倒有點后怕。事實上,在當時情形下,我根本沒有心情進行任何風險評估,在這場沒有必勝把握的抗爭之中,丟掉“鐵飯碗”的危險隨時存在。我只認準一點,鄉村醫生不是我所需要的未來,制度的綁架既然即將毀掉我的一生,那我只能自我拯救。在此期間,我的同學印文彩,已經放棄了兩人信誓旦旦的自救約定,到一家鎮衛生院過起平靜的白衣生活,他的退出絲毫沒有影響我的斗志。直到十九年后的今天,當年代印文彩領取的燙金畢業證書仍保存在我手中。后來他已因故到學校重新補辦了文憑,但是這本作廢的畢業證書我會替他永久珍存,這是一個關于那段歷史的一個重要符號。
大約是在那年國慶節之后不久,儀征市人事局終于簽字放人。命運有時就是這樣有趣,一順百順。就在我著手尋找接收單位的時候,獲悉另一位同學唐榮國因為堅決不肯去江蘇工學院(現江蘇大學)職工醫院報到,想分回老家江陰市,也在作改派努力,但是毫無進展,整天苦惱地在鎮江街頭徘徊。我們兩個難兄難弟的接頭讓事情立馬迎刃而解,我幫他贖身,他幫我騰窩,兩全齊美,一個死結就此打開。
煎熬一般的酷暑終于過去,1989年11月,我穿著秋裝到江蘇工學院職工醫院報到,被分在內科。兩年之后,我邁出人生更大的一步,棄醫從文,調入鎮江市文聯任《金山》文學雜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