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經過鎮江鬧市區的細心市民會發現一夜之間在斜橋街附近的中山東路上挺立起了兩座鋼橋。這正是駐鎮某部橋梁連官兵一晚苦戰的結晶。《鎮江日報》、《京江晚報》、鎮江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多次進行了相關報道,市民們親切地稱贊它為“軍民連心橋”。
求援
7:00,“丁零零”,作戰值班室電話響了。“市區因人防工程建設的需要,請貴部幫助架設兩座27米鋼橋……”值班參謀何振華在值班日志上急速記錄著。
“同意。擬制方案報上級審批。”該部部隊長方福仙迅速作出批示。
準備
機關與分隊召開了協調會,當場拍板解決執行此次任務的協調事項。連隊也開始了啟封準備,準備物資器材。一派“戰爭”氣氛頓時籠罩在營區周圍,一切按照戰備方案展開,人人各司其職,忙碌而不忙亂。
奮戰
20:00,部隊機動至鬧市區。車輛到位后,立即派出警戒,指揮車輛調整、組織卸車、展開架設。
標定軸線、擺放座板、桁架就位、設置橫梁、牽引到位、鋪設橋面、橋跨落座、構筑進出口……在連隊干部組織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得益于部隊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訓練和嚴謹的作風。
針對連隊部分人員學習、集訓、休假,作業手不夠的情況,這里的干部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由于受施工場地限制,條件比以往訓練條件更為惡劣,官兵們在狹窄的范圍內架設著。單片橫梁重四百多公斤,單片桁架重三百多公斤,架設時這是一項純體力活,需要消耗大量體力,但是他們發揚了團隊的“白龍馬”精神和連隊的“鋼鐵橋梁”精神,忘我地奮戰著。
詫異
“你們需要多長時間能夠架完?”市人防辦主任問道。
“8小時。”祝參謀長回答道。面對對方疑惑的眼神,祝參謀長自信地解釋道:“我們知道,地方架設同樣的橋最少需要24小時。但我們的戰士在去年底接裝后,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黨支部一班人充分發揮軍事民主,經過自行摸索經驗,刻苦訓練,目前已經能夠在規定時間內架設完畢!”
感動
23:30,施工方請地方餐館給官兵們送來了快餐。當飯店老板得知這支部隊就是年初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部隊時,不由得說:“關鍵時刻還是靠解放軍。這是老百姓的真正親人。”他執意只收了一半的飯錢,說是表達他們的一點點心意。
深夜經過的的士司機見官兵們仍然奮戰在工地上,紛紛鳴笛示意,還有的搖開車窗,向戰士們伸出大拇指!下夜班的市民也表達了自己的敬意。
該部隊政委陳輝、主任陳永才與地方人防辦等領導也到現場看望并慰問了全體官兵,并與官兵們一起作業到深夜。
“支持城市建設,建設美好家園。能夠為第二故鄉做貢獻是我們的榮幸,更是一種責任!”該連連長孔桂平帶著嘶啞的聲音回答了鎮江媒體記者的提問。
共建
鎮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也是一個有著連續五連冠“雙擁模范城”殊榮的城市。地方真心擁軍優屬,幫助部隊解決一些實際困難;部隊也實意擁政愛民,每每沖在支援地方急難險重任務的一線。這里軍民關系勝過魚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這不僅僅是架起了兩座通行橋,更是架起了軍民之間的連心橋。